平 原 張 妍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年輕時期的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成功地拍攝了影片《巴黎最后的探戈》,整部影片是以孤獨絕望為基本感情基調的。影片《巴黎最后的探戈》通過欲望之舞暴露了某些事情的不可能,或者說是最后的毀滅。在影片的片頭就出現了英國畫家培根的兩幅畫來詮釋影片的主題:一幅畫是描繪了或赤裸或穿衣的男子可怕的面龐,面目猙獰地蜷縮在封閉空蕩的室內,畫風凌厲血腥。整部影片的故事發(fā)生地進行了明顯的空間劃分,對于讓娜和保羅相伴的鏡頭基本上都是選擇的內景,選擇在夕陽的逆光照射下,渲染一種溫暖色情黃色光暈,在空曠的房子里表達出了一種壓抑、地獄般的感受。影片中唯一一次將兩個空間的色調互滲。就是在最后的片段,在那是看到了陽光,通過兩人的探戈之舞將劇情推向了高潮,迎來了結局。
影片《巴黎最后的探戈》描繪的主人公保羅是一個年近五旬的美國作家,居住在巴黎。妻子剛剛選擇了自殺,場面非??膳?。保羅了解到妻子生前有一個情人,和自己有著一樣的浴袍,住著同一個旅館同樣的房間。保羅無法接受妻子這樣慘烈地離開。在一個清冷陰郁的街頭,內心極度疲憊的保羅與年輕的讓娜擦肩而過,竟然在一間待租的空曠房子里遇見。保羅追著讓娜,告訴讓娜自己的感情,希望讓娜回到自己的身邊,不過讓娜告訴他一切都結束了。
影片《巴黎最后的探戈》制作人貝納爾多·貝托魯奇自身就是處在一種對于政治絕望,社會逃逸的狀態(tài)之中,他的思想幾乎是空白的。于是,提倡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回到自然”口號,體現著一個處于文化困境的現代人想要靈魂自我救贖的方式,是制作者劃破西方精神幽閉暗夜的一道微光,不過影片制作人處于后工業(yè)時代,絕不是盧梭處在的啟蒙時期,他的電影作品《巴黎最后的探戈》是紀實性與表現性的融合,這樣的創(chuàng)作賦予了影片詩的氣質和韻味。
在一定的機緣巧合下,影片的制作人貝納爾多·貝托魯奇設置了一個非常直白的開始,描述著一個從美國來到巴黎的老男人和一個青春靚麗但是心里孤單的法國少女,相遇在了巴黎的豪華公寓里,這是一間空曠的房子,等待出租的住宅,兩個人在這里不期而遇,幾乎沒有交流就進行了瘋狂的做愛,是以帶有某種原始意味的性行為形態(tài)存在的,兩人在這所房子里度過了短暫的蜜月時期。《巴黎最后的探戈》就是這種非常個人的也許也很鄙俗的欲念的延伸。因此,制作者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借用保羅來將自己的這個念頭付諸實踐,創(chuàng)作了一部反映現代人的精神孤獨且不見出路的悲劇名篇。
影片《巴黎最后的探戈》中詩化般的內心描述,主要就是建立在人物內心的世界與外界世界的復雜關系上。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所發(fā)現的,所描繪的主要就是由各種環(huán)境因素構成的,人的生存狀態(tài)或者說是人的精神氛圍。影片描繪了一個處在精神崩潰邊緣的男人保羅,面對讓娜的出現,喚醒了自己內心的孤獨,自己已經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似乎被重新點燃,不過兩人短暫相遇,很快就面對著結束,自己的熱情又將熄滅。在影片整個構架中,保羅的扮演主要是從父親以及情人的雙重角色開始的。保羅的過往非常富有神秘的色彩。保羅是美國記者,這樣的工作使他可以到南美洲的各地去探索,可以到非常多的國家和地區(qū),闖蕩世界,享盡各地風流。如今的保羅浪跡在巴黎,自己在這個空曠的房子里幽閉獨處,演繹自己生命最后的“探戈舞”,我們可以理解這樣的探戈舞就是“死亡探戈”。影片中描繪的保羅的生命是垮掉的,保羅的精神是近乎死亡的,只能是像動物一樣,在性方面還存在著幾分英雄氣罷了,這樣的英雄氣也只存在于這個性愛的孤島上,一旦有人闖入,或是走出這個空蕩的房間,保羅的英雄氣便不復存在。影片中安排兩人在這個空曠的房間相處的蜜月期,時間非常短暫,看似保羅是處于主宰地位,實際上,從另一方面來講,這里主宰的“一切”根本不是真正的“一切”,實際上女主人公讓娜是有著主宰自我意識的。兩個人的關系是讓娜主宰的。尤其當兩個人面對“孤島”以外的生活,保羅幾乎一無所知,這里的保羅幾乎只是一個身強力壯的男人,在精神方面,是一個懦夫。其實讓娜是更具現代人我行我素的強者特征的,在她與保羅短暫相處后,她還可以繼續(xù)與同齡人、年輕的電影制作人湯姆戀愛,并且可以從容不迫地推進兩個人的婚姻進展。在影片中,當讓娜和保羅不小心在外界遇到時,讓娜是非常不愿意的,所以總是隱藏在大墨鏡后,不愿意露出真容。電影的最后高潮部分,就是在兩人演繹了雙人探戈舞之后,男主人公保羅向讓娜進行了表白,希望可以重新開始,但是遭到讓娜的強烈拒絕,保羅無法接受,對讓娜死死糾纏。影片《巴黎最后的探戈》是紀實性與表現性的融合,這樣的創(chuàng)作賦予了影片詩的氣質和韻味。命名《巴黎最后的探戈》就是因為最后探戈舞可以體現影片想要詮釋的主題:保羅和讓娜在探戈舞中露出真容,一曲探戈舞后,讓娜宣布了自己要與湯姆結婚,借此形式向保羅告別。讓娜只是簡單地說了一句“一切都結束了”。但是保羅無法接受現實,對于讓娜死纏爛打,緊追這個離他而去的年輕女子,直到追到了讓娜的家中,被讓娜喚醒的男人保羅,深情地說著“我愛你”,表白著自己“我想知道你的名字”。讓娜卻不再叫喊,在哭泣中從母親的木箱內拿出了當年她父親的手槍(這支手槍是她父親作為殖民者軍官的手槍),瞄準保羅開槍。保羅就這樣倒下去,死了。
帕索里尼曾經說過:“電影就是最現實的語言?!庇捌栋屠枳詈蟮奶礁辍返膭?chuàng)作者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想要借影片讓人們面對現實,對于現代人相當于是一面精神鏡子,創(chuàng)作者推崇的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電影藝術精神,這樣的藝術精神是想要拓展內心的救贖,是一種嶄新的格局。影片《巴黎最后的探戈》是紀實性與表現性的融合,這樣的創(chuàng)作賦予了影片詩的氣質和韻味。電影的命名也是經過了一定的藝術考究的,之所以命名為《巴黎最后的探戈》也是由于最后安排的探戈舞可以體現出電影的主題,創(chuàng)作者是一位“銀幕詩人”,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對于人類文明是有著自己的思想和執(zhí)念的,對于生命的意義也是想要通過電影進行表達,提出叩問。在想要表達自己的思想時,創(chuàng)作了這部電影作品,影片的人文意蘊難道不正是寄寓于斯并煥然于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