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20個月的時候,還不怎么張嘴說話,但喜歡聽故事,常常拿著一個繪本讓我念給他聽。最喜歡的故事叫“小牛釘紐扣”,5頁。第二頁上的原文是——小牛看見院子里晾的衣服,咦,爸爸衣服上的紐扣怎么少了一粒?每次讀到這一句,我都會調(diào)整一下,讀成“爸爸的衣服上怎么少了一粒紐扣”,起初,我以為這是語感上的偏好,但多讀兩次,就知道這是一個不夠好的句子。“小??匆娫鹤永锪赖囊路?,咦,爸爸衣服上的紐扣怎么少了一粒?”這個句子的陳述中,有一個目光的跳躍,先看到衣服,畫面上的衣服不止一件,然后就聚焦到紐扣上,從院子里的衣服直接到掉下紐扣那個直徑不超過5毫米的點,這個目光上的快速移動,讓這個句子不順暢,我覺得一定要改成“小??匆娫鹤永锪赖囊路?,咦,爸爸的衣服上怎么少了一粒紐扣”。這樣,小牛的目光是先看到院子里的衣服,再看到爸爸的衣服,再看到少了一粒紐扣。他的目光順暢了,這個句子才舒服。
我給兒子讀了好多繪本,矯情一點兒說,許多繪本的語感都很糟糕。其中最要命的是病句,有一個故事叫“快樂的生日”,小狐貍過生日,請小熊、小兔、青蛙等等來吃蛋糕,小狐貍想自己吃蛋糕,但他忽然想到——“自己生病時,小熊一直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自己遇到不會做的題,小兔一直給自己耐心地講解;下雨天,自己沒帶傘,青蛙毫不猶疑地把雨傘借給了自己”。這里的“自己”用得實在糊涂,小孩子學代詞,總有一段時間是“你我不分”的,但“自己”這個詞還不至于用錯,可給孩子看的繪本中,“大家”和“他們”這兩個詞,也還是會弄混。另外有一個故事叫“小雁南飛”,說小雁跟著大雁飛往南方過冬,文中說到大雁,總寫成“大雁們”,這大概是英語中的復數(shù)概念吧,亂用這個“們”,已經(jīng)是糟糕中文的一個特征。
苗煒
我在這里可不是給兒童讀物挑病句,我要說的可不是病句這么簡單的事。
兒子22個月的時候話多了起來,過了兩歲,忽然有一天,拿著繪本自己講了起來——工人們正在開山挖石,拓寬道路。挖土機正在挖土,大大的動力鏟“咣咣咣”地鏟起泥土,翻斗車在下面接著。重重的壓路機也在工作。這個繪本叫“忙碌的大卡車”,他聽了大概有100次吧。最喜歡這個勞動的場面。我聽他幾乎一字不差地背誦出來,老懷大慰,只覺得這幾句話像詩一樣。
我想說的是,要讓孩子聽到那種清澈簡單又準確的語言。許多繪本是非常糟糕的語言,你一字不差地念給孩子聽,是一種污染。比如這段——“小猴子在路邊撿到了一個西瓜,正準備快樂地吃掉的時候,這時,一只小狐貍突然跑過來”。你肯定看出來了,“的時候”和“這時”,應(yīng)該刪去一個。我想說的是,你如果刪去“的時候”,保留了“這時”,那么“突然”兩個字也應(yīng)該刪去。繪本中有時為了強調(diào)戲劇性,總喜歡用“這時”“突然”這類詞,讀多了有一種一驚一乍的效果。還是這個故事里的一句——“小熊一看,發(fā)現(xiàn)是一只大西瓜”。“發(fā)現(xiàn)”這詞實在多余,顯得小熊非常弱智,一看之后,還要腦子里轉(zhuǎn)一下,才發(fā)現(xiàn)是一只大西瓜。接下來還有一句——“小熊發(fā)現(xiàn)河里有條小船,于是記下了西瓜在小船旁邊的樹葉堆兒里”。這里的“發(fā)現(xiàn)”,最好改成“看見”,這里的“于是”,應(yīng)該刪去。繪本中這種亂用連接詞的現(xiàn)象太多了。
再來一句——“天天小學修建操場,挖土機、水泥攪拌車、翻斗車忙了好幾天了,操場已經(jīng)初具雛形,但還有許多坑坑洼洼的地方。就在這時,工地里來了壓路機”。我對著“就在這時”四個字琢磨了好幾天,還是覺得不太對,這四個字,前后最好是兩個動作,如果你前面描述一種已完成的狀態(tài),后面跟一個動作,那不要用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大概相當于英語中的just then,小孩在語言中先體會到時間感,才會明白時態(tài)。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有清晰的語言,才有清晰的思維。
有些繪本喜歡在文本中加一兩個成語,大概是讓孩子學點兒成語吧。不過,在我看,小孩子根本沒必要學成語。金庸《天龍八部》里有一段,喬峰闖聚賢莊,和少林長老玄難打斗,玄難起初用“袖里乾坤”這樣的絕技,衣袖被震破之后,用的是“太祖長拳”,練武的人都會用這套拳,喬峰跟著也打太祖長拳,打出來的“沖陣斬將”“河朔立威”卻比普通拳師厲害得多。我很喜歡這段故事,小孩子學語言,就跟學太祖長拳似的,以后他能清晰、準確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就足夠了。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高的要求。
有些繪本,本來是我們國內(nèi)作家自己創(chuàng)作的,可不知為啥,還要加上一個翻譯,把中文翻譯成蹩腳的英語,偽裝成一種國際化的版本。孩子當然要學英語,我也想給兒子雙語教育,有時給他念英語繪本,他就哭鬧,喊著不要英文不要英文,大概是我的英語發(fā)音實在太不準確也太難聽了。他喜歡《托馬斯小火車》動畫片,中文版看過20遍,給他看英語版,他也很不高興??墒?,給他念唐詩,聽過幾十遍就能背誦出來,“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他不可能理解這字句的意思,但母語的韻律、聲調(diào)能自然地接受。
我上學的時候,有一個巨大的疑惑,那就是有理數(shù)為什么叫有理數(shù)呢?從數(shù)學定義上,我明白有理數(shù)是一個整數(shù)和一個正整數(shù)的比,無理數(shù)的小數(shù)部分無限不循環(huán),看起來,有理數(shù)比無理數(shù)顯得更有理??伞坝欣頂?shù)”這個名字還是怪怪的。這個疑惑在我心底埋了好多年,后來我才知道,有理數(shù)是rational number,詞根是ratio,正是比率的意思。事后回想,這么簡單的問題,我為什么會在心底疑惑了那么久呢?為什么我沒有去問問老師或同學?等我有了孩子以后,我再想,到底是什么樣的環(huán)境會壓抑一個孩子的好奇心?那些來自西方的名詞,還是應(yīng)該用英語來傳授吧?我暗暗下定決心,絕不要讓兒子有類似的困惑。
我肯定沒能力解釋他將遇到的所有問題,實際上,他給我?guī)砹撕芏鄦栴}。我們經(jīng)常在一家玩具店里轉(zhuǎn)悠,他迷戀那里的汽車模型,模型的包裝上注明1∶87,這是一個比例??蔀樯妒?∶87呢?這樣的疑惑能在網(wǎng)上瞬間解決,這是HO scale,是用3.5毫米比1英尺,16.5毫米就是標準軌軌道的寬度了,世界上大多鐵路玩具都是按照這個比率來生產(chǎn)的,許多汽車模型、兵人玩偶也用HO scale。我給兒子買了很多軌道玩具,還給他講《火車快跑》的繪本,這本小冊子里不過30個單詞,火車經(jīng)過隧道,火車經(jīng)過trestle,這是什么?我查了一下,是高架橋、棧橋。再等等,如果有一天他問我更多關(guān)于橋梁的問題,我又知道什么呢?先買一本《怎么讀懂橋梁》備用吧。有了孩子,我當然要做好準備,帶他認識這個繁雜的世界,但讓父母更高興的是,孩子能帶領(lǐng)我們認識HO scale和trestle,帶領(lǐng)我們用新眼光打量這個自以為很了解的世界。
我干了好多年文字工作,在我看來,“語句通順”是一個很高的要求。用蘇東坡的話說:“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蹦茏龅健靶性屏魉睦碜匀弧?,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了。啟功先生寫過一副對子,“行文簡淺顯,做事誠平恒”,把行文與行為方式掛鉤。在教孩子說話的過程中,我整天看到的都是非?!昂啘\顯”的句子,其中有好句子,也有好多不準確的、粗劣的文字。
(苗煒,作家,著有小說《寡人有疾》《面包會有的》,隨筆集《讓我去那花花世界》《給大壯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