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霞 黃春優(yōu)
(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醫(yī)院婦產科 東莞523900)
月經不調是較為常見的臨床婦科疾病,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逐步加快,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壓力大,加之平日的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均會導致月經不調。月經不調多發(fā)生于育齡期女性,若無法給予合理的治療和調理,可能會加大引發(fā)其他疾病的危險性,如子宮內膜癌、糖尿病等。西醫(yī)治療主要給予雌激素和孕激素類藥物進行調節(jié),有時加用促排卵藥物,但因體質差異,用藥方式和用藥劑量不一,很難把控治療效果。中醫(yī)學將該病劃分為“月經愆期、經亂”等范疇[1]。近年來,臨床實踐指出,溫經湯聯合西藥治療月經不調,效果突出。但仍有部分學者對此持否定態(tài)度。因此,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月經不調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組比較了溫經湯聯合西藥的治療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月經不調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未婚24例,已婚16例;年齡17~51歲,平均年齡(34.2±1.3)歲;病程 0.6~7年,平均病程(3.5±0.3)年;10例月經過多,17例月經過少,5例月經先期,8例月經后期。研究組中未婚25例,已婚15例;年齡 17~52 歲,平均年齡(34.5±1.2)歲;病程 0.7~7年,平均病程(3.6±0.4)年;11例月經過多,16例月經過少,6例月經先期,7例月經后期。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滿足《中醫(yī)婦科學》[2]中月經不調病的診治標準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者;可堅持服藥,配合治療者;病歷資料齊全者;經期前后有下腹墜脹、腰酸、腹痛等癥狀者。
1.3 排除標準 研究中途脫落者;因器質性疾病造成月經不調者;精神、智力障礙者;納入研究前3個月服用過干擾內分泌系統(tǒng)藥物者;治療中依從性差或出現嚴重副作用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接受西藥治療。月經第1天口服結合雌激素片(國藥準字H20090172),開始給藥劑量為1.25 mg/d,此后調整劑量為0.625 mg/d,持續(xù)治療3周;服用結合雌激素片第13天起服用黃體酮(國藥準字 H20041902),200 mg/d,2 次 /d, 持續(xù)治療10 d。
1.4.2 研究組 接受西藥聯合溫經湯治療。西藥治療方式與對照組一致。溫經湯藥方:麥冬8 g、半夏8 g、甘草 6 g、生姜 6 g、牡丹皮 8 g、阿膠 10 g、桂枝 10 g、人參 5 g、川芎 10g、赤芍 10 g、當歸 8 g、吳茱萸 8 g。陽氣虛者加附片;氣滯者加烏藥、香附;小腹冷痛者加艾葉、肉桂,去麥冬、丹皮;漏下色淡者,加熟地、艾葉,去丹皮。加水煎熬,取藥汁500 ml,早晚分2次口服,避開月經期,持續(xù)治療3周。
1.5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月經后3 d的空腹靜脈血液5 ml,離心處理,速度4 000 r/min,吸取血清,采用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法測定PRL、FSH、LH、E2和P的水平。根據疾病診斷標準評估療效,顯效:無出血量過多或過少、痛經等病癥,月經狀態(tài)、月經周期等恢復正常;有效:出血量過多、痛經等病癥得到明顯緩解,痛經程度不影響患者學習和工作;無效:出血量過多或過少、痛經等癥狀均未得到改善,或有加重??傆行剩剑@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50%,高于對照組的5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 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RL、FSH、LH、E2和P等激素水平相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PRL、FSH和LH等激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E2和P等激素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激素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激素水平比較(±s)
?
月經不調主要表現為月經量過少或過多、月經周期紊亂或停經等[3]。西醫(yī)治療主要給予排卵藥物、雌孕激素等進行調節(jié),但因患者個體差異,藥物的用法和劑量不一,療效也不同。有研究指出,給予排卵藥物治療,可確保排卵正常,但無法保證恢復受孕能力,所以,治療存在局限性。
月經是天癸、臟腑、經絡、氣血等與子宮互相協(xié)調的生理狀況[4]。多種因素均可造成月經不調,內傷以怒、思、憂居多,外感寒熱,導致臟器氣血功能紊亂,機體缺乏正氣,進而發(fā)病。肝喜條達,惡抑郁,此為藏血之臟。若肝木無法條達,肝失柔和,情志不暢,肝郁血虛,則兩肋作痛,頭暈目眩。肝為病,易干擾脾,脾胃虛弱則食少神疲。肝主疏泄,藏血,脾弱血虛肝郁,多見于女性乳房脹痛、月經不調。因此,治療需給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藥方。
《金匱要略》[5~6]中所記載的溫經湯由麥冬、半夏、甘草、生姜、牡丹皮等藥物組成,具有祛瘀養(yǎng)血、溫經散寒的作用。月經不調較為常見的癥狀為淋漓不盡、經期延長、月經后期、月經先期、月經量少或多、經期腹痛等,病因復雜,表現多樣,病機特征為瘀血阻滯、沖任虛寒。溫經湯功效為祛瘀養(yǎng)血、溫經散寒。月經病主要因機體缺乏正氣,加之外邪侵犯、勞逸失常、過食冷飲、多產房勞、外感六淫等造成瘀血阻滯胞宮、沖任虛寒等[7]。方中麥冬、芍藥、阿膠、當歸可滋陰養(yǎng)血;川芎、丹皮可疏肝祛瘀;甘草、人參益氣;半夏、生姜和胃,桂枝、吳茱萸散寒溫經。全方可溫血養(yǎng)血,并潤燥清瘀。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月經恢復正常時間短于對照組,激素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在西藥的治療基礎上加用溫經湯治療月經不調療效突出。李艷華[7]的研究也證實了此點,本研究結果與之相符。
月經不調的主要病機為瘀血阻滯、沖任虛寒,月經病多因缺乏正氣、勞逸失常、產后虛寒所致。若氣候干燥炎熱、飲食多寒涼,外感寒涼,侵犯機體,也會導致該病。溫經湯可作為月經不調常用藥方。綜上所述,臨床治療月經不調可在西藥的治療基礎上加用溫經湯,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的激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