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孫上明 張志惠 鐘可文 駱惠華 莫志云 王益文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禪城醫(yī)院 佛山528061)
痛風是由長期嘌呤代謝紊亂和血尿酸增高導致的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jié)及關節(jié)周圍組織所致的特征性關節(jié)炎癥。臨床上以高尿酸血癥、特征性急性關節(jié)炎反復發(fā)作和痛風結石形成為特點,嚴重者可致關節(jié)畸形及功能障礙、急性梗阻性腎病或痛風性腎病,痛風患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已達1%~3%,與其相伴隨的疾病也日益增多,痛風已成為涉及多個學科的系統(tǒng)性疾病[1~3]。慢性痛風(CG)常繼發(fā)于急性痛風反復發(fā)作或急性痛風未經治療或治療不當后,部分患者可能無明顯的急性痛風癥狀[4]。目前治療以降低血尿酸水平為主要目標,同時對痛風石及腎臟疾病等合并癥進行治療,必要時采用外科去除手術痛風石,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上常應用促進尿酸排泄藥苯溴馬隆、抑制尿酸合成藥別嘌呤醇進行治療。長期用藥患者難以堅持,且易反復發(fā)作,有些患者因腎功能不全,用藥減量,并不能充分發(fā)揮藥物的療效。刺血是中醫(yī)中一種古老的治療方法,其作用機理早有論述,《素問·調經論》認為“血有余,瀉其盛經出其血……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于經,以成其疾[5]”?,F已有研究表明,刺血療法可以減輕CG患者的炎性反應,減輕疼痛,提高臨床療效。本研究旨在討論三菱針刺血對CG患者炎癥因子水平、疼痛強度和臨床效果的影響?,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慢性痛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 20例;年齡 48~68歲,平均年齡(55.58±8.05)歲;病程 3~8年,平均病程(4.84±1.21)歲;吸煙 20例,飲酒35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17例;年齡49~70 歲,平均年齡(56.79±9.12)歲;病程 3~9 年,平均病程(4.65±1.68)年;吸煙22例,飲酒3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急性痛風反復發(fā)作多年,受累關節(jié)腫痛等癥狀持續(xù)不能緩解,骨關節(jié)X線檢查及痛風石抽吸物中發(fā)現MSU晶體,確診為CG者;35歲<年齡<70歲者;有痛風家族史,無先天性骨組織疾病者;有飲酒史者;有吸煙史者;意識清醒可配合治療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 精神疾病患者;腎結石患者;肝功能異常者;患有其它關節(jié)炎疾病如風濕性骨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的患者;過敏體質及對臨床研究藥物成分過敏者;伴有活動性胃腸道疾病及開始治療前30 d有消化性潰瘍出血者;妊娠哺乳者;肝硬化患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1)一般治療:調節(jié)飲食,控制總熱量攝入,限制嘌呤食物,嚴禁飲酒,適當運動,多飲水。(2)藥物治療:應用促進尿酸排泄藥,口服苯溴馬?。▏帨首?H20040348),初始 50 mg/次,1 次 /d,早餐時服用,用藥期間多喝水;并服用碳酸氫鈉堿化尿液(國藥準字 H20057635),口服,4 g/次,逐漸減少劑量;避免與其他損害肝藥物同時使用。(3)保護腎功能和關節(jié)體療。連續(xù)治療3周。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三菱針進行刺血治療。根據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經穴部位》,選定阿是穴和腎俞穴為目標穴位。首先,找出腎俞穴和阿是穴,用手拍打使患者感到有麻木感;然后,分別采用25%的碘酊消毒;其次,75%的乙醇脫碘;最后,左手固定并繃緊阿是穴和腎俞穴處的皮膚,右手持三菱針,用腕部的力量迅速、準確、平穩(wěn)地刺入穴位。刺入深度為0.3~0.5 cm,每次刺血2~10 ml,2次/周。連續(xù)治療3周。
1.5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6]。(2)采用NRS評分法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通過觀察患者面部表情根據NRS評分程度來定分值:無痛(0分)、輕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9分)、劇痛(10分),得分越高說明疼痛越劇烈[7]。(3)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抗炎因子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6個月后清晨空腹時抽取橈靜脈血5 ml,以轉速3 000 r/min離心5 min,置于-20 ℃的冰箱中保存,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白介素 -10(IL-10)、白介素 -4(IL-4)和超敏 C-反應蛋白(Hs-CRP)水平。(4)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UA檢測。(5)評價標準:根據《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對痛風患者進行療效評價[8]?;颊吲R床癥狀基本消失,骨關節(jié)恢復良好,UA水平降至300 μmol/L左右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僅因天氣或勞累過度而出現臨床癥狀,UA水平控制在350~400 μmol/L為有效;治療前后患者的臨床癥狀、骨關節(jié)功能和UA水平基本無改善為無效??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NR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RS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NR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R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RS評分比較(分,±s)
?
2.3 兩組治療前后的炎癥因子及血尿酸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的炎癥因子IL-4、IL-10和Hs-CRP水平相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IL-4和IL-10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Hs-CR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炎癥因子及血尿酸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炎癥因子及血尿酸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較,#P<0.05。
?
CG在中醫(yī)學中屬“熱痹”范疇,發(fā)病時關節(jié)疼痛,局部紅腫灼熱,得冷則舒,可涉及一個或多個關節(jié),痛不可觸,不能屈伸,出現煩悶不安等癥狀。刺血療法既可以改善血液循環(huán),又能對腧穴進行慢性刺激,促進尿酸的排泄,抑制血尿酸的合成,起到雙向調節(jié)的作用,孫晶等[9]在治療痛風病的研究進展中也發(fā)現了刺血療法的作用。
IL-4是由cd4-t細胞分化所而成,在抗炎過程中,可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IL-10主要是在各種內源性和外源性介質的作用下,激活單核巨噬細胞而分泌的抗炎因子,IL-10可以發(fā)揮炎癥與免疫抑制作用,調節(jié)細胞生長與分化,是一種多功能的細胞因子。在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的炎癥因子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 -10(IL-10)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三菱針刺血能提高患者的抗炎因子水平,減輕患處關節(jié)的炎性反應,這與種玲玲等[11]的研究結果一致。Hs-CRP是在機體出現炎癥刺激或損傷時由肝細胞合成的,Hs-CRP會隨著臨床病變的消退而逐漸恢復正常,可用于疾病治療后的療效觀察。在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的Hs-CRP和UA的恢復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應用三菱針刺血后,GC患者的臨床癥狀得以減輕,Hs-CRP水平隨之下降,同時也說明刺血療法可促進尿酸的排泄,其遠期目標是將血尿酸控制在300 μmol/L左右。魏景彥等[12]指出Hs-CRP參與了痛風的發(fā)病過程。程遠東等[10]學者也指出針刺療法降低血尿酸水平的效果較好。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NRS評分的改善情況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三菱針刺血可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環(huán),有效地消腫止痛,減輕疼痛,提高臨床效果。呂凱露等[13]在刺血療法對急性痛風關節(jié)局部抗炎因子的研究中,對刺血的功效也進行了初步研究。
綜上所述,采用三菱針刺血治療CG患者可以提高機體抗炎因子水平,降低機體Hs-CRP水平,消炎止痛,促進尿酸排泄,增強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