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李娜
西安交通大學
隨著近年來對人學研究的研究熱潮興起,許多專家學者在對人學進行了理論上的嚴格梳理之后,發(fā)現(xiàn)了其中蘊藏的哲學智慧,因而把目光更多地投入到哲學研究中來。人學當中蘊藏著的特有的理性魅力,吸引了許多的哲學研究專家。目前學界在某些問題上產(chǎn)生了巨大的分歧,形成了三種觀點,那就是認為哲學和人學并無區(qū)別的等同論,認為哲學與人學并駕齊驅、齊頭并進、互不干擾的并列論,還有認為前者包容后者的兼容論。第一種觀點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屬性入手,將二者直接等同;第二種觀點則在研究了兩者差異之后,得出了并列關系的結論;第三種觀點則認為人學與哲學的某一具體組成部分存在密切的關聯(lián),因而是兼容的關系。
三種觀點看似都有科學之處,但其實都存在漏洞。首先,人學的范疇并不比哲學的狹窄,如果將它與哲學簡單地等同,那就會使得研究過程過于隨意和粗放。哲學與人學也并非毫無關聯(lián)的并列關系,而是出現(xiàn)了交融的情況,但并不僅僅只是像某些學者口中那樣“只出現(xiàn)在某個固定的哲學板塊”,而不能以偏概全。事實上,探尋哲學背后的人文底蘊,將人學研究的方法和思路運用到哲學研究中來,才能真正有利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其中的人學致思理路,正是這一條理路,使得哲學走出了傳統(tǒng)的思辨范疇。
馬克思就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在以往的哲學研究中,有太多的人對哲學有著刻板印象,只是以一些客觀標準來直觀地去理解哲學,而不是將它視為人的一種感性體驗,沒有融入感情在其中。這一點,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重視人的感受,重視人的內心存在,發(fā)揮了能動性,但是卻是抽象的、不切合現(xiàn)實世界的,因為它是完全感性的存在。在指出這些問題后,馬克思認為,要想迎來哲學的變革,就必須克服這兩種主義各自的局限性。
馬克思的論斷為我們找到了一條全新的思路,那就是新唯物主義中的致思理路。以往的哲學研究過分割裂了實踐與意識之間的關系,只是客觀地給出物質決定意識這樣的論斷,缺少了對“人”,對現(xiàn)實世界的感性活動的關注,但實際上,實踐往往是人們的感性活動。換句話說,以往的哲學研究中,“人”這一最大的主體往往處于缺位的狀態(tài)。費爾巴哈當年提出的人本主義學說在重新確立唯物主義的地位方面的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他只看到了“人”的活動的“表象”,卻沒有看到這些表現(xiàn)形式下濃重的人文色彩,在其創(chuàng)立的唯物論中,人只是一個概念集體,而不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這種“物中無人”的邏輯悖論給近代以來的唯物主義研究蒙上了一層陰影。
從根本上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的哲學,這一點毋庸置疑。正是對唯物論的堅定態(tài)度,才有了馬哲今天的成就,但是,要想讓哲學的研究更上一層樓,那么我們就不能單純的站在唯物主義這一大方向上來看待馬哲,而應深挖其中的人文內涵。
首先,許多研究者習慣把傳統(tǒng)的唯物主義理論奉為圭臬,當成哲學發(fā)展的基石。但是,要想在變革中取得進步,就不能夠抱殘守缺,固步自封,而需要找到新的理論突破點。在新唯物主義觀點中,世界是實踐的,“眼中所見的人類世界”都是依照人的理念進行的一個現(xiàn)實改造,是內在外化形成的結果。從此,哲學不再是被“束之高閣”的學問,對于我們也不再是“曲高和寡”、“水中望月”,而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其次,雖然在唯物史觀中,物質決定意識,但有關學者并沒有局限于二者的來闡述自己的觀點,而是綜合考量。人們感官所能感受到的,都是一些具體的事物,但是內心所能感受到的,是比接觸到的世界更為廣闊的空間。因此,哲學在把握一些理論層面的東西時,需要緊密地與現(xiàn)實世界結合起來,這一理論轉換也充分體現(xiàn)了新唯物主義相比傳統(tǒng)理論的優(yōu)越性。
再次,目前的哲學研究出現(xiàn)了一種全新的分析方法,這種不同以往的研究傾向為哲學研究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它摒棄了以往“以單純分析為重點”的研究方法,轉向了分析與綜合并舉的方向,使得哲學的綜合化趨勢愈加明顯。馬克思認為,哲學體系中的許多相對關系,只有放在社會當中去才會失去他們原有的對立狀態(tài)。因此,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解決認識論中的一些矛盾,解決哲學的一些對立問題。
最后,一些出色的馬哲研究者摒棄了傳統(tǒng)的本體論研究方式,也否定了一些哲學家存在的在唯物與唯心之間“搖擺不定”的傾向,而認同了物質與意識的對立在許多情況下其實是相對的。在確切的范圍內,討論第一性和決定性的問題的確具有重要意義,但在這些范圍以外,并不是絕對的。在新的觀念中,本體論無疑是契合于認識論的。
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發(fā)展至今,已實現(xiàn)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巨大變革,在理論上重新確立了“人”的核心地位,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哲學的人學致思理路。哲學只有將現(xiàn)實世界作為關切的重點,在研究中充分重視“人”的感受,才能夠在影響人們思維世界的同時,改造現(xiàn)實世界。
其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的感性層面的研究事實上由來已久,并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理論為后來的人學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也使得哲學既明確了自身唯物主義的立場,又從根本上與舊唯物主義劃清界限。馬克思總結了哲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許多理論失誤,并指出了這些失誤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逃避。在我們大部分人的認知中,哲學都是偏理性化的,哲學思維也代表著嚴謹、條理與邏輯性,哲學理論是能經(jīng)得起嚴格推敲的,有理有據(jù)的。正是這種固有印象將哲學推向了“神壇”,但也因此讓哲學的變革遭受了不少阻力。哲學并不是一種玄學,也并不是“紙上談兵”的科學,它對我們的生活有積極的改造意義,對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
其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對“人”的地位的重新確立,使得人學理路至此被真正開創(chuàng)出來。馬克思借鑒了費爾巴哈理論中的唯物部分,吸收了其唯物論中的人本主義思想,卻又不囿于其理論局限,而是在繼承其成果的前提下繼續(xù)發(fā)展,沖破思想上的桎梏,更加突出“人”的重要地位,將視線聚焦于“現(xiàn)實”及“人的活動”,從而開創(chuàng)了哲學的全新境地。
其三,在實施理論變革的過程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一點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實踐”的強烈觀照,這是馬哲能夠取得變革成功,開辟新道路的關鍵因素。將實踐引入哲學會產(chǎn)生許多現(xiàn)實意義,首先,由于哲學承擔著改造世界的任務,那么實踐就對哲學起到一個指引作用和規(guī)范性約束;其次,實踐也能給予哲學在理論研究上的啟發(fā),舊哲學之所以會走入研究的死胡同,歸根結底就在于沒有結合實踐因素,一旦哲學與實踐完成了緊密結合,那么哲學的理論層面也會迎來大變革。
其四,馬克思主義在回答哲學的基本問題時,也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展現(xiàn)出了其蘊藏的人學內涵。恩格斯曾經(jīng)提出哲學史上一個重要命題,也是基本問題,那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但哲學研究并不止于此,這項哲學論斷事實上只是以另一種方式總結了思辨式的哲學思路。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的基礎上賦予了這一問題更多的現(xiàn)實意義,即將“存在”這一詞匯具體化為“生活”,肯定了生活的決定性作用。這就巧妙地將哲學從“虛無飄渺”的科學拉回到現(xiàn)實世界。
綜上所述,當我們能夠以一種現(xiàn)實的角度看待哲學,能夠認同哲學對“人”自身的重視程度時,我們就能夠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學致思理路。通過對傳統(tǒng)理論的革故鼎新,馬哲摒棄了以往哲學在人們眼中對于神學的“附庸”形象,開辟出一條不同于思辨式的道路,為哲學爭取到了更多的獨立價值,又因為創(chuàng)新而使得哲學這一古老的科學歷久而彌新,煥發(fā)出嶄新的活力,不僅改造著人們的思維世界,也改變著人們的活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