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連大學音樂學院
高蹺是勝芳本地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舞蹈形式,在勝芳的歷史發(fā)展中,高蹺始終在勝芳文化結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早期,勝芳主要有進香高蹺會和小河西同義高蹺會兩道會,隨著現代會文化元素的介入和人們對文化本體的認識,勝芳的高蹺會已由兩道花會衍生出多道花會。本文以勝芳最為傳統(tǒng)的兩道高蹺會為研究基點,通過解構動作元素,對比二者的表演形態(tài)和舞蹈本體類同。
紅旗公議老高蹺和小河西同義高蹺是當地兩道傳統(tǒng)的高蹺會,紅旗公議老高蹺會即現在的“進香高蹺會”。兩道高蹺會在表演形式上有很多相同之處,如角色、服裝、道具等方面都有重合之處。過去勝芳曾有四道高蹺會,但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現今只剩下兩道傳統(tǒng)的高蹺會。現今的進香高蹺會相傳始于永清縣四道堼鄉(xiāng),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該高蹺角色的扮相和表演的故事情節(jié)多和舞臺上的戲曲有著密切的聯系,演繹的也多為舞臺上的經典劇目,諸如《小上墳》、《鐵弓緣》等群眾耳熟能詳的戲曲故事,服飾上基本和戲曲行頭類似。舞高蹺的腿子用柳桿子制成,表演時分單場和雙場,過去每道會都由大地主托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只有太平年間才出會。新入會的徒弟在初學之時基本就已確定自己主要扮演的角兒,但在練習的時候也可學習其他角色,以前出會的時候角色是固定的,不可以隨便踩,現在角色扮演比較隨機,出會前會由花會負責人來分配角色。正月出會時,一般要在化妝之前扣拜先師,時間沒有固定限制,通常由會里的長者上香之后,將油彩擺放整齊,其中也包括梳理包頭所需要的大鬢,小彎兒,網子、線簾子、大發(fā)、泡子和頂簪等。等待派角的負責人給演員安排好角色,化妝師再根據角色需要進行上裝,包大頭。演員上妝包好頭之后不可隨處走動,待大和尚完妝請棒之后才可以綁腿子。
進香高蹺會在表演上動作幅度大,技巧性高,屬于武高蹺,而小河西同義高蹺會則是以文蹺為主,表演上動作的神韻更為細膩。小河西同義高蹺會有著“小河西高蹺十二樂”的雅號,“十二樂”主要是指十二個高蹺角色,這十二個角色主要包括小和尚、小嬰哥、老佐子、樵夫、白桿、花花公子、青桿和老漁翁,外加兩個敲鑼的,兩個打鼓的,打鼓的也上腿子,這是正宗的“高蹺十二樂”,現在看到的在其他角色均是在改革開放后加上的。由于小河西高蹺屬于文高蹺,因此在表演時較之紅旗高蹺,整體動作幅度較小,并無過多的技巧,和紅旗高蹺相比技巧相對少,但也有彎腰、劈叉等技藝表演。主要表演動作有鍘草,擺腿子,翻身,打花棒,騎駱駝。表演時有“穿胡同”,即在寬敞之處撂場的時候,從大和尚開始,向后穿行著走,路線如同擰麻花一樣,整個隊伍都穿。另外,雙排的時候男女互相交換,大和尚怎么走,也是要看棒的動作指示的,棒合并左右搖擺,就是交換。
小河西高蹺參加白事時,在表演之前,會眾上妝后需踩著腿子,逐一走到棺材前跪下行禮,花會來之前主家準備了點心、水果與香煙,把炮布置好,每個人行禮后,主家放炮,鼓隊伴奏的節(jié)奏與擺會的撂場有區(qū)別。傻媽和傻兒子在靈前跪哭,磕頭,有唱詞,結束后鼓隊在靈前敲,節(jié)奏加快。會里準備了一個木托盤,盛放水果作為給逝者的祭品,演出后主家在托盤中放二十元錢。通常參加本會會眾家的白事不收費用,主家管飯,外會的人請出會通常收1500-2000元的費用不等。
從舞蹈形式看,兩道高蹺會在表演上都是借助服飾、語言、化妝等藝術手段來詮釋舞蹈角色的人物特征。從動作技巧而言,進香高蹺會更傾向于動作更具有技巧性,同義高蹺會更注重對動作細節(jié)的把握和角色神韻的展現。就人物設置上,小河西同義高蹺會除了和紅旗高蹺會的前四對以及傻媽傻小的角色是相同之外,格外添加了劉二姐和劉二噶兩個角色。兩道高蹺會通過身體語言所傳遞的舞蹈元素,是當地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化信息符號相結合的文化寫照。擺會撂場時,兩道高蹺都是通過夸張的動作、幽默的語言、滑稽的表情和既傳統(tǒng)又現代的化妝向觀賞者展現高蹺的表演風格。而一些角色和情結中所表達的對話臺詞,也是當下流行的生活習語和俚語,高蹺的表演有一定的隨意性,演員也可根據撂場時觀眾的反應即興添加臺詞和舞蹈動作。
勝芳高蹺以其獨特的舞蹈特征向人們展示當地特有的文化形態(tài),在傳承和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添加新的藝術元素與文化符號,當地民間高蹺也將通過實踐者的身體行動而繼續(xù)被傳承、體驗和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