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航
山東省昌樂二中
學者不可無師,我有幸跟隨文化研究者顏建國、程加飛到泰山北麓玉泉寺(又名谷山寺、俗稱佛爺寺)研學。該寺于南北朝時由北魏高僧意師創(chuàng)建,后屢建屢廢,1993年在舊址上重建大雄寶殿及院墻。環(huán)望院內,大殿高聳,古樹挺拔,碑碣肅立,一派古剎風貌。寺院內有唐植銀杏四株,參天蔽日,為寺內一大勝景。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夾道西側銀杏樹下佇立著元代杜仁杰所撰《重修谷山寺記》,前署“宣差東平路行軍萬戶、都總管嚴忠濟書,前須城縣令、五翼總領信□昌篆額”。信世昌,字云父,東平人。以前看過很多史料,多數(shù)研究學者認為南宋右丞相文天祥為信世昌的老師,之前我對此也沒有歧義,后讀書漸多,逐漸梳理,才發(fā)現(xiàn)他們二人只能是惺惺相惜的文士和友人,師徒一說,其實是后人的妄測與臆斷,并不符合歷史的本真與客觀實際。
有關文天祥和信世昌的交往記載,主要出自文天祥所存《文山先生文集》,他的詩詞主要詠歌坎坷身世和堅持民族氣節(jié),這正是文天祥詩歌價值之所在。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哆^零丁洋》,也正是文天祥民族氣節(jié)所旨。在《文山先生文集》中,有兩首詩直接寫到信世昌其人:
信云父
文天祥
其一
東魯遺黎老子孫,南方心事北方身。
幾多江左腰金客,便把君王作路人。
其二
肯從悟室課兒書,嚙雪風流卻減渠。
我愛信陵冠帶意,任教句法問何如。
在文天祥的《指南錄〈信云父〉詩序》中自注:“信世昌,字云父,東平府人,公子無忌之后?!边@樣可知,此詩的信云父即信世昌,他的東平人身份確定無疑。文天祥的第一首詩,道出信世昌是漢人身份,他雖然是元朝官員,但對南宋朝廷沒有敵意,不像有的人為了個人榮華富貴,已經不擁護趙姓皇帝而投靠外祖朝廷。第二首詩則贊美了信世昌是元朝儒學典范,重視孩子培養(yǎng),他雖然已是朝廷高官,仍向文天祥學習寫詩的方法,是一個善學的風流之人。通過這兩首詩,可知他們二人探討了詩文,并沒有師徒之份。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qū)富田鎮(zhèn))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等。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jiān)、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wèi)臨安(今杭州)。不久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余杭。不久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杰、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元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兵敗后,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被元軍俘送大都(今北京),直至最后被蒙古人殺害。
文天祥和信世昌具體接觸的時間,史料沒有確指,但在其《〈指南錄〉自序》和《指南錄后序》中,還是可以找到佐證:“二月八日,諸使登舟,忽北虜遣館伴逼予同往?!钡碌v二年(1276年)二月,作為和元朝談判的代表,文天祥被羈押,“北雖貌敬,實則憤怒,二貴酋名曰“館伴”,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边@里的“二貴酋名曰館伴”,其一就是信世昌,只不過信世昌不是一個年輕書生,身份反而是一位高級官員,和文天祥于《指南錄》卷一中述其事相符:“信世昌,字云父……嘗為虜太常丞,北方之儒也。隸唆都,唆都使來伴予?!边@樣看來,信世昌是征南元帥札剌亦兒·唆都的屬官,曾經做過太常丞一職,品級為正六品,是掌管元朝宗廟祭祀機構的三把手,是一位北方大儒。正因為如此,信世昌雖然在陪伴文天祥期間向他求教過詩文,但他們的關系不能算是師生關系,信世昌對文天祥仰慕之情不能懷疑,但其中的勸說之情還是客觀存在的,為此,文天祥在《指南錄后序》中中才說:“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被蛟S在兩位“館伴”中,信世昌對文天祥采取了比較包容的態(tài)度,但要說到他一點也不勸說文天祥降服元朝廷,估計這樣的事在一位官員身上做不出來,究竟信世昌經過多年仕途經歷,不會分不清輕重與緩急。
因為歷史原因,信世昌所存史料很少,除了文天祥詩文中對信世昌的介紹,在金元大儒元好問的詩文和元代夏文彥的《圖繪寶鑒》中,也有涉及信世昌的內容。
元好問在《五翼都總領豪士信公之碑并引》中寫到:“大行臺特進公當朔南分裂之際,合散亡、一同異,集全魏、齊、魯,歸命有司,乃得承制封拜,麾下諸將,剖符錫壤,懷黃佩紫者,不可悉數(shù)。今四十年矣?!幽幸蝗耍菏啦?,須城令;女二人:長適某氏,次適某氏。男孫三人:曰同寅、曰協(xié)恭、曰和衷,皆學舉業(yè)。女孫一人,幼、在室。世昌受學于予,以墓碑為請。予謂光祖能教其子學,而世昌果以諸生厘戎務,今十年。大縣萬家,調度百出,他人筋疲力涸有不能辦者,世昌常有余暇。吏曹求代者而不可得。生子如此,光祖為不亡矣?!庇纱丝芍攀啦母赣H信亨祚(光祖)是東平行臺嚴實的五翼都總領,于1240年去世,他的兒子信世昌是元好問的學生,1250年任須城令(今山東省東平縣州城街道),接替了他父親的職位,是一位儒將。
關于信世昌的儒雅之好,在元代夏文彥的《圖繪寶鑒》中有載:“信世昌,字云父(云甫),自號中隱,東平府(今山東東平)人,其父信亨祚(字光祖),為嚴實屬下之五翼軍統(tǒng)領。世昌少從學于元好問,歷官須城令、五翼管民官、太常丞等,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善畫山水,學於沈士元,有出藍之譽。墨竹別成一家,蓋王庭筠之后又一變者也?!庇纱丝梢姡谠?,信世昌是山水大家和花鳥大家,是和王庭筠相提并論的曠代畫家。
信世昌因為曾多年在東平行臺為官,因此在東平附近的泰山、徂徠山等,均有石刻存有其遺跡,比如我隨顏建國、程加飛兩位老師考察的谷山寺(玉泉寺)就存有杜仁杰撰文、嚴忠濟書寫、信世昌題額的《重修谷山寺記》一碑,碑立于公元l250年,和信世昌邀請元好問為父親撰《五翼都總領豪士信公之碑并引》是同一年,可見信世昌此年參與了一些東平行臺的文化活動,是嚴實父子的倚重之人。
夏文彥的《圖繪寶鑒》中說信世昌官至翰林學士承旨,這在元朝是從一品高官,是皇帝的親信智囊人物,可見信世昌其人在元朝前期特別忽必烈時期的影響與貢獻。
由此可見,信世昌在一生中,除了在1276年以唆都屬官的身份陪同被俘的文天祥二十天左右,其他時間和文天祥沒有更多的交集,文天祥生于1236年,而信世昌到l250年已經任須城令數(shù)年,可見信世昌要年長于文天祥,南宋朝廷如果不是為了讓人救國,是不會把一個空頭丞相贈與文天祥的,因此,信世昌雖然尊敬文天祥,但不會拜他為師,文天祥和信世昌實為文友關系。考證這些,可以還原事實真相,以正謬誤,還原歷史本來之面目。
注釋:
①(宋)文天祥.文山集[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
②(宋)文天祥.文山集[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
③(宋)文天祥.文山集[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
④(宋)文天祥.文山集[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
⑤(宋)文天祥.文山集[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
⑥(金)元好問.元好問全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⑦(元)夏文彥.圖繪寶鑒[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