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志
最近讀了知名心理學者曾奇峰老師寫給女兒的信,很有感觸。
信的開頭內(nèi)容大概如下:
親愛的小人,首先,我想對你說抱歉,因為我們沒有征得你的同意,就讓你來到了這個世界上。也許你覺得好笑,你都沒有出生,怎么可能征求你的意見呢?但爸爸這樣說,是認真的。人生有很多自己做不了主的事情?!俺錾本褪亲铋_始的那一件,“死亡”是最后的那一件。
之后,他還跟女兒談到了如何選擇事業(yè)和婚姻,如何把控自己的邊界,如何讓女兒知道孝順來自天然的親子相處,而不是教育得來的結果等。
這封信給我最大的感觸是,看似簡單的理念,實際做起來卻沒那么容易。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凡夫俗子,不是沒有感情的機器人。
既然做到不容易,那家長如何做,才能控制住情緒,把對孩子的壞影響減少到最小呢?
這幾天,我正在糾結孩子最近的一次考試,一貫成績很好的兒子這次考試卻發(fā)揮失常,連前10名都沒進。
作為懂得一定教育理念的家長,我經(jīng)常告誡自己,成績不是唯一的,還有比成績更重要更可貴的品質(zhì)。但現(xiàn)實的骨感卻讓自己耐不住性子,對孩子的成績極為在乎。看到成績不如意,自然而然就會訓誡孩子幾句,進而收不住會越喊越大。
實際上,這是很典型地用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的表現(xiàn),而實際上這種要求背后卻是家長不愿意接受自己是普通人、自己從高到低轉(zhuǎn)變的心理表現(xiàn)。午后的獨處時光,我回想自己年少時的求學經(jīng)歷。自己背負著舅舅都是大學生的光環(huán),不能接受任何一次考試的失利,甚至有幾次通過修改成績來消除內(nèi)心的恐懼和焦慮。這種情緒和需求一直延伸到成人后的自己,在工作中不愿意被超越、不愿意從高到低,不接受失敗帶來的恥辱感,以至于這種情緒延伸到孩子身上,給孩子帶來負能量的傳遞。
以上的自我剖析就是父母的一種修行。這種修行讓我看到了自己行為背后的那個斗爭對手,看到了這個對手,就要展開斗爭。如何才能戰(zhàn)勝對手呢?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辦法。
可以通過退場,比如當自己即將控制不住情緒時,就要強制自己退出,讓家庭其他成員出場。
可以通過自我否定,比如當你說出這些不該說的話時,及時向孩子澄清,向他表達你的歉意;讓孩子闡述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你耐心傾聽。
可以通過心理對話,讓那個聲音往后退,告訴自己孩子的生活是孩子的,家長們要看著他慢慢成長,而不是事必躬親。
無論如何,做總比不做強,每個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績下滑都會產(chǎn)生焦慮,這是非常正常的表現(xiàn)。無論是面對大大咧咧的孩子,還是情感細膩的孩子,輕松幽默地對待成績本身的同時,要嚴肅認真地反思總結,用告訴孩子具體措施來替代語言的攻擊和情緒的轟炸,摸索著向自己內(nèi)心的那個聲音宣戰(zhàn)。實在不行,就暫時回避,把物理空間拉得足夠遠,讓孩子自我沉浸,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