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001荊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湖北
女性乳腺由四部分組成,包括皮膚、纖維組織、乳腺腺體及脂肪,乳腺上皮組織出現(xiàn)惡性腫瘤稱為乳腺癌[1]。乳腺癌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發(fā)生率持續(xù)上升,我國發(fā)病率近年來增長速度相比高發(fā)國家已高出1.5%~2%,其目前已成為社會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2]。有研究表明,乳腺癌發(fā)生存在高危因素,如年齡處于50~55歲范圍內;擁有乳腺癌家族史;攜帶相關突變基因等。乳腺癌治療方式有手術、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等,其中手術治療在乳腺癌診斷、分期、綜合治療中有重要作用[3]。乳腺癌手術可分為乳腺、腋窩淋巴兩部分,乳腺有保留乳房及全乳房切除,腋窩淋巴結有前哨淋巴結活檢及腋窩淋巴結清掃[4]。皮下積液為乳腺癌根治手術后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病率10%~40%,嚴重影響患者術后恢復,增加傷口感染可能[5]?;诖?,本文通過自制須條狀Y型引流管護理乳腺癌術后皮下積液患者,以期在乳腺癌患者術后皮下積液護理中做出指導,現(xiàn)報告如下。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引流總量、拔管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選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乳腺癌患者100例,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3例,女47例;年齡37~56歲,平均(41.25±3.09)歲;TNM分期:Ⅰ期14例,Ⅱ期36例,Ⅲ期10例;體重指數(shù)(BMI)<25 17例,BMI>25 33例。觀察組男2例,女48例;年齡39~58歲,平均(43.72±2.77)歲;TNM分期:Ⅰ期16例,Ⅱ期33例,Ⅲ期11例;體重指數(shù)(BMI)<25 20例,BMI>25 30例。兩組患者組間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排除標準:⑴納入標準:①確診為乳腺癌,并經(jīng)乳腺癌根治術患者;②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本研究經(jīng)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⑵排除標準:①非原發(fā)性癌癥患者;②溝通、認知存在障礙者;③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④肝腎功能障礙者;⑤出血性或凝血性疾病患者;⑥糖尿病、高血壓患者。
治療方法:①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引流管引流,在積液處確定引流位置,置入多孔引流管,引流管置入皮瓣下3.0~5.0 cm,縫線固定,引流管末端接負壓引流瓶。②觀察組采用自制須條狀Y型引流管引流,采用F28單條單腔引流管,管頭進行裁剪成3瓣,裁剪0.5~0.8 cm,將須條狀引流管置于腋窩處,距離管頭10 cm處開一側孔,套入一段單側剪開輸血管,輸血管置于胸骨旁,呈Y型,引流管置入方式與對照組相同。手術后以引流量<30 mL/d為拔出輸血管終點,<10 mL/d為拔出引流管終點。兩組患者治療后隨訪6個月。
觀察指標:①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引流總量、拔管時間、住院時間;②記錄兩組患者術后皮瓣壞死、感染、拔管后皮下積液發(fā)生情況。③隨訪6個月后記錄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采用SF-36生活質量量表進行評估,量表共8項,每項滿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采用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引流總量、拔管時間、住院時間比較: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引流總量更多,拔管時間、住院時間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后皮瓣壞死、拔管后皮下積液發(fā)生情況更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后感染發(fā)生情況差異不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水平比較: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生活質量水平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水平比價(±s,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水平比價(±s,分)
組別 例數(shù) 生理功能 生理職能 軀體疼痛 總體健康 活力 社會功能 情感職能 精神健康對照組 50 68.16±1.08 47.27±1.24 58.35±1.10 46.37±1.26 65.26±1.25 72.39±1.27 59.39±1.16 76.27±1.28觀察組 50 70.24±1.12 49.03±1.07 60.27±1.24 48.49±1.13 67.03±1.18 74.48±1.05 61.26±1.33 78.24±1.30 t 9.453 7.598 8.190 8.857 7.281 8.968 7.493 7.635 P<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我國乳腺癌死亡率持續(xù)上升,城市女性死亡率明顯高于農村女性,但農村增幅高于城市。乳腺癌源于乳腺中各個級別導管及腺泡上皮,不同級別導管產生癌變,組織類型也不一樣,超過90%乳腺癌為惡性上皮性腫瘤[6]。而按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腫瘤疾病分類標準,我國超過65%乳腺癌為浸潤性導管癌,浸潤性小葉癌等其他類型不超過5%。外科手術是乳腺癌目前最為有效治療方式之一,早期手術以單純切除腫瘤為主,隨著科技水平不斷發(fā)展,保乳手術成為研究熱門。在保證患者生存率情況下,保乳手術可保留患者乳房外觀,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并且術后并發(fā)癥少、創(chuàng)傷小[7]。
皮下積液為乳腺癌手術后常見并發(fā)癥,指手術部位發(fā)生局限性隆起或可波動腫塊,穿刺可抽出不凝固液體[8]。乳腺癌手術中止血、淋巴管結扎不徹底,電刀使用,引流管位置不當?shù)榷紩鹌は路e液;傳統(tǒng)術后區(qū)域采用棉墊填塞加胸帶固定,目的是貼合皮瓣、有助于生長,但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合理填塞、包扎也會引起皮下積液。皮下積液主要采用引流方式治療,正確引流可減輕患者痛苦,減少導管留置時間,加快恢復[9]。王燦等研究不同治療方式治療乳腺癌患者術后皮下積液合并感染結果表明采用引流管引流皮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更短[10],且更有效清除患者體內炎性因子。本文采用Y型引流管,相比普通單管引流面積更大,可減少無效積液腔產生從而減少發(fā)生積液可能,同時輸血管可加固管腔,防止負壓過大壓扁管腔影響引流;剪開輸血管目的是防止開孔過小發(fā)生積液堵塞。
本文說明自制須條狀Y型引流管引流更有效,患者恢復更快,與黃劍等研究自制須條狀Y型引流管防治乳腺癌患者術后皮下積液結果一致[11];說明自制須條狀Y型引流管可有效減少患者術后皮瓣壞死、拔管后皮下積液產生,與陳雁平等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兩種引流方式效果比較結果一致[12]s。說明自制須條狀Y型引流管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水平。
綜上所述,自制須條狀Y型引流管干預乳腺癌患者術后皮下積液護理中引流量更大,拔管時間、住院時間更短,術后并發(fā)癥更少,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水平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