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靜
一
2018年3月8日,首屆蒼山西坡杜鵑花節(jié)在漾濞彝族自治縣一個叫馬鹿塘的山村拉開帷幕。從此,漾濞彝族自治縣又多了一個節(jié)日。
杜鵑花節(jié),顧其名,思其意,自是美不勝收的一個花之節(jié)慶。
馬鹿塘是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西鎮(zhèn)石鐘村委會下屬的一個村民小組。單從自然環(huán)境來看,這個小山村得天獨厚,位于海拔2700米左右的蒼山西坡,四面溪澗奔流,野花漫坡,芳草葳蕤,一派纖塵不染的世外景象,令人徜徉,流連,不舍……可是在2011年以前這里沒有公路,與外界相通的是一條羊腸般的泥土小路,閉塞落后的交通狀況讓馬鹿塘美麗的自然風光成了深閨之秀,鮮為人知。人背馬馱成了這里原住居民祖祖輩輩的日常。馬鹿塘也就成了石鐘村最為貧困的一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13戶人家,其中7戶低保戶,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戶孤兒,僅有的1戶一般農戶是原社長張國樹家,他覺得全村都是低保戶沒有臉面,自己主動放棄了低保。全村42人中文盲占了32人,半文盲或小學文化僅10人。這不多的幾個數字,卻足以讓人驚心。貧困,落后,在這里大行其道。
馬鹿塘悄然在蒼山西坡的山坳里繁衍生息了600多年,以自給自足的農耕模式,緩慢艱難地追趕著外面世界發(fā)展的腳步。
杜鵑花節(jié),讓馬鹿塘這個悄無聲息的小山村躍入人們的視野,原來在蒼山西坡還有這樣一番異景奇觀。滿山坡的杜鵑花,像一條條招搖的絲巾,明艷嫵媚,成了蒼山西坡一張奪目的名片。
說起馬鹿塘首屆杜鵑花節(jié)的舉辦,就要說到蘇常育,這個節(jié)日的源起,籌辦都與他的努力不可分割。
蘇常育,一個極普通的名字,沒有深奧的意味,也不具婉轉的音韻。
蘇常育,一個極平凡的人,中等個子,圓臉,一臉親和的表情讓他極易淹沒在人群中。
蘇常育畢業(yè)于云南大學法律系,從警多年,先后在漾濞鄉(xiāng)鎮(zhèn)派出所,城區(qū)派出所,縣公安局等部門任過職。如果不穿警服,戴著眼鏡的他看上去就是一介書生,溫文爾雅,可是翻翻他的簡歷,卻讓人不得不嘆服,從基層成長起來的他所到之處都是贊譽和成績。作為一個警察,他認真履行本職工作,維護社會治安,化解矛盾,扶弱濟困,先后榮獲省,州、縣各級部門表彰獎勵26次,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集體三等功一次,豐碩的成績和榮譽一直伴隨著他。他先后擔任過龍?zhí)吨行呐沙鏊L、平坡中心派出所所長、城區(qū)派出所所長,公安局辦公室副主任,公安局禁毒大隊教導員等職務。據粗略的統(tǒng)計,他扶弱濟貧千余次,捐款3萬多元;組織,參與破獲各類案件500多起,打掉犯罪團伙16個;與同事協(xié)心齊力,破獲毒品刑事案件3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2人,繳獲毒品海洛因48177克;收戒吸毒人員54人,強制隔離戒毒人員9人,社區(qū)康復人員6人,社區(qū)戒毒人員13人。
這些數據點點滴滴記錄著蘇常育作為一個警察的日常,也在點點滴滴之間樹立起一個優(yōu)秀警察的形象。
2016年,漾濞縣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全民投入參與,蘇常育被安排到漾濞縣蒼山西鎮(zhèn)石鐘村擔任整村脫貧項目工作組長,離開了熟悉的公安一線,投身于全然陌生的領域,從事脫貧攻堅工作。
二
蘇常育第一次來到石鐘村,就深深愛上了這里的山水,起伏的山峰,迷人的草坡,芬芳的花海,一草一木,一石一沙都有著世外仙境的秀美和純凈。但是這里落后的交通水電,閉塞的文化教育,單一的產業(yè)結構,低下的經濟收入組成了兩個碩大的字:貧困。這讓蘇常育陷入到深深的憂慮之中,如何帶領著這些純樸善良的人們擺脫貧困,走上富庶之路?成了他日思夜想的問題。
務實——一直是蘇常育的工作風格。在公安一線工作時,他憑著這兩個字預防制止了一起又一起違法犯罪活動,維護了一方百姓和諧平安的治安環(huán)境;在擔任禁毒大隊教導員時,他憑著這兩個字偵破了數起涉毒案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生死考驗。如今他是否還能夠憑著這兩個字擊退貧困?
蘇常育在石鐘村做的第一件事是摸村情。
他開著自己的私家車走村訪戶,奔波在石鐘曲折不平的山路上。他走進一戶又一戶人家,詢問他們的生活情況,了解他們的困難和需求,極積為他們尋求脫貧致富的路子。他還走上田間地頭,蹲在田埂上和農民們商討如何增收促產的辦法,栽種什么才能提高經濟效益。石鐘村的村民很快熟悉了這個穿著警服,一臉和氣的扶貧工作組長,路上田邊遇到了都十分親熱地和他打招呼,長者把他當作自家侄兒,同輩把他當作自家兄弟。在這樣和諧溫馨的工作環(huán)境中,蘇常育的工作有序地開展起來。
吃透村情之后,蘇常育和工作隊成員一起明確了整村脫貧的工作思路: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是經濟發(fā)展的基礎,必須重點投入,大力改造;異地搬遷是拓展發(fā)展空間的有效途徑,亟需提上日程;依托自然資源,種植經濟林木和中草藥可以切實增加農戶收入,要積極提倡;利用蒼山西坡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開展特色旅游,將帶動區(qū)域經濟發(fā)展;還有不忘智力脫貧,夯實當地教育基礎,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思路明確了,蘇常育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去做了。
理論付諸實踐其間自然是困難重重的。
蘇常育在石鐘村公所脫貧攻堅指揮部的墻上寫下了一條標語:鐵肩擔道義,脫貧鑄警魂,以此激勵所有的扶貧工作隊員奮力拼博,力爭在一年時間內完成脫貧任務。
當務之急是修建公路,順暢便利的交通是經濟發(fā)展的基礎,是幸福生活的開端。
2016年9月15日,石鐘村主干公路正式開工建設。在蘇常育和扶貧工作隊員的宣傳動員下,這條公路的修建得了村民們的大力支持。修建公路侵占了許多農戶的水田和旱地,近3200棵核桃樹被砍倒,卻沒有一戶人家提出異議和賠償要求,這條公路在“零賠償”的情況下全線貫通。在修建過程中,幾乎家家戶戶都出工出力,全是分文不計的義務勞動。村民們棄私利,顧大局的素質和覺悟讓蘇常育倍感欣慰,也讓他對整村脫貧充滿了信心。
看著嶄新的公路一點一點地往前延伸,石鐘村民們心中的夢想和希望也漸漸變得具體了。有正準備起房建屋的人家,主人高興地說:“路通了,建房材料就可以直接運到家里了,省得人背馬馱。”有專門發(fā)展養(yǎng)殖的人家也高興地說:“以后生豬出欄,收購買賣就方便多了?!边€有幾戶人家開始籌劃買汽車的事情了。蘇常育在一旁聽著村民們的對話,也是滿懷的欣喜,這樣純樸的人們,他們理應有更好更美的生活。
石鐘村主干公路在3個月內就基本完工,緊接著各村小組的村組公路也開始施工。蘇常育多方爭取籌措資金,在“十三五”期間將石鐘村的公路全部硬化,是他的目標之一。
2017年1月,石鐘村松家院至馬鹿塘的公路全線貫通,馬鹿塘終于有了一條通往外界的平整的公路,這也標志著石鐘村全面擺脫了陡,窄,爛的落后交通狀況。
三
通往馬鹿塘的這條公路,可以叫作通往花海的路。
每年春天,馬鹿塘的山野上都會開滿杜鵑花,紅,白,紫,粉……把蒼山西坡裝點得格外明媚嬌艷。那一株株大樹杜鵑擎起滿樹紅花,如盛放的焰火,如燃燒的火把,開出一山驚心動魄的氣勢來。也有低矮嫵媚的杜鵑花樹,傍著山溪,依著河谷,花色淺淡,羞羞答答地顧影自憐。
馬鹿塘是一個天賜的大花園。
利用馬鹿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發(fā)展特色旅游業(yè)是蘇常育的另一個目標,這也是后來杜鵑花節(jié)的源起。
石鐘村委會下屬14個村民小組,馬鹿塘是最貧窮的一個村民小組,交通落后,信息閉塞,自給自足的農耕模式讓經濟發(fā)展滯后不前,但馬鹿塘又是富裕的,它位于蒼山西坡,是“國家級自然風景區(qū)”“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世界地質公園”交匯的地方,屬于國家自然環(huán)境重點保護的區(qū)域。原生態(tài)的自然資源,純凈的自然風光是它獨有的特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好這一點,馬鹿塘的村民脫貧將不再是難題。
整體住房搬遷是馬鹿塘特色旅游產業(yè)發(fā)展走出的第一步。
馬鹿塘村民小組地處紫陽河的坡體上,坡陡溝深,坡度為50至75度之間,地質條件差,山體嚴重風化,在雨季時刻面臨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威脅,一些村民的住房已經出現(xiàn)地基下沉,房屋拉裂,墻體倒塌等險情,村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住房安全極需解決。在村民的強烈要求下,蘇常育組織召開了五次火塘會議,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反復討論利弊之后,本著安全第一、尊重生命,避開災情的原則,同意馬鹿塘村民小組全體成員的要求和村民小組的決定,同意馬鹿塘村民小組共13戶41人因災將住房集中搬遷到馬鹿塘李子園居住。經過逐級上報,鎮(zhèn)、縣、州、省人民政府同意,將其列入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搬遷?!兑椎胤鲐毎徇w實施方案》評審通過,在縣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關心支持下,于2016年4月14日開工建設易地搬遷點,搬遷地位于李子園,建房土地由該村小組張國樹家無償提供。
在政府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支持下,加上自籌資金(建檔立卡貧困戶補助戶均6萬元,隨遷戶補助戶均1.5萬元;因災搬遷每戶補助2萬元;搬遷農戶每戶可以貸款6萬元,最長20年還清),馬鹿塘村民小組的新房夢得以實現(xiàn)。
李子園是馬鹿塘一塊較為開闊的平地,在國家扶貧政策的促進下一個嶄新的山村出現(xiàn)在這里,13幢二層樓房整飭地排列在山坡上,寬敞的水泥路通往各家門口,路旁是新栽的櫻花樹,綠葉初萌,充滿生機。
蘇常育向探訪這個移民新村的人們介紹了遠景規(guī)劃。馬鹿塘地處蒼山西坡,屬國家級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十分適宜發(fā)展原生態(tài)旅游。這13家易地搬遷戶將以家為單位,開辦農家樂,開發(fā)吃住玩一體的旅游業(yè),給外地游客提供體驗山居生活的條件。因為山高路遠,人跡罕至,馬鹿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一直保護完好,為其免遭破壞,13戶易地搬遷戶的豬雞牛羊等牲畜將留在原居住地養(yǎng)殖,一概不許進入安置點,安置點唯一允許飼養(yǎng)的是蜜蜂。
馬鹿塘——一個只有清風與流云,山花和蜜蜂的山寨,聽著就令人神往。
在原生態(tài)旅游業(yè)的帶動下,當地的土特產:蒼山貝母、野山椒、大豆、蜂蜜、火腿等等也將走向外界,通過農家樂,互聯(lián)網等渠道走進人們的視野,更多的人將分享到馬鹿塘的美景和美味。
蘇常育深愛著這一片土地,馬鹿塘絕美的景色,原生態(tài)的特產,不應該藏在深山,應該讓更多的人知曉,來欣賞,來品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里的野花鮮草,山溪流云,這里的蒼山貝母,美味大豆,蜂蜜,火腿……都是天賜的資源應該給這里的人們帶來一個富裕美好的未來。
杜鵑花節(jié)的構思由此而起。
2018年春天到來的時候,馬鹿塘首屆杜鵑花節(jié)隆重揭開了帷幕。
山歡水笑,這一方亙古沉寂的土地迎來了絡繹不絕的車輛和游人,滿山的紅艷山花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節(jié)日。這是一個載入馬鹿塘史冊的日子。
開幕儀式熱鬧隆重,舞臺上人們載歌載舞,盡情表達著對這安康盛世的贊美之情,對扶貧政策的歌詠之意。
馬鹿塘村民小組剛搬遷到李子園的13戶人家打開了大門,擺出一桌桌當地的特色菜肴,用天然的美味迎接遠客,歌盡情地唱,酒盡興地喝。
這一天的馬鹿塘花如海,人如潮。
這一天蘇常育忙得腳跟不落地,既要指揮布置會場,又要招呼遠方的客人,還要接受采訪,介紹村情,美景,當地特產……但他在忙碌中快樂著,第一屆杜鵑花節(jié)的成功舉辦,意味著馬鹿塘特色旅游業(yè)將走向正軌,迎來更加開闊的發(fā)展空間。
蘇常育說,馬鹿塘不僅春天有花開,其余的季節(jié)也是美不勝收的,夏天碧樹綠草,秋天紅葉漫坡,冬天雪花飄飄,這里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賞,有美味可嘗。這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只要你沉下心去端詳,都含著詩情,蓄著畫意。蘇常育這個身著警服的男兒有著一副俠骨柔腸,對這一塊土地滿懷深情。
首屆杜鵑花節(jié)成功舉辦后,蘇常育不辭辛勞,由漾濞縣文聯(lián)聯(lián)絡,邀請了一批作家,詩人和攝影家到馬鹿塘采風,希望通過他們的眼睛再現(xiàn)馬鹿塘的美景,希望通過他們的筆和鏡頭讓馬鹿塘的美景成為文字和圖片,更加廣泛地流傳開去。
那一天,我混跡在作家,詩人和攝影家中隨同前往。
馬鹿塘萬山紅遍的杜鵑花海我每年春天都會前往拜謁,可每一次見到依然震撼。這是真正的花之海洋,從山腳至山顛,從山谷到山坡,一株接一株的杜鵑花樹,它們相互靠著,挨著,擠著,依著,都綴滿碩大的花朵,開得燦爛無比,似彩綢,如落霞……都是太落俗套的比喻。這神賜的未經雕琢的自然之美,大氣壯觀,讓我禁言無語。
蘇常育極力向作家朋友們推薦了“金剛”和“睡美人”這兩個景點。
“金剛”是一塊巨大的山崖,遠遠看去酷似一個大猩猩,故名“金剛”?!八廊恕笔且蛔剑錉钊缫灰勒矶P的美人。蘇常育說:“把美人與旁邊的金剛聯(lián)系起來,可以寫一個金剛守護美人的故事啊?!毖哉Z間我們能感受到他對馬鹿塘愛之深,情之切,希望馬鹿塘路邊的一塊石頭,都能附上一個動人的傳說。
這次隨行,我額外的收獲是到了杜鵑花蜂蜜養(yǎng)殖基地?;厣惺请r形。一座小石屋悄然立于花海之中,數十窩蜜蜂散落在花樹下,小蜜蜂們嚶嚶嗡嗡,飛出飛進忙著采蜜。石屋和蜜蜂給深山幽谷添了幾分煙火的氣息,越發(fā)顯得詩意勃發(fā),畫情濃郁。大伙都喜歡上這座小石屋和蜂巢,紛紛在此留影紀念。
我們不難想象在這一山花海中,這個基地的發(fā)展前景是寬闊遼遠的,以杜鵑花為主要蜜源的優(yōu)質蜂蜜,有著不可估量的市場空間。
四
石鐘村小學位于石鐘村委會旁邊。全校共有學生167人,其中住校生就有109人,僅有的一棟教學樓用作教室和學生宿舍,再無多余,遠遠不能滿足學校發(fā)展的需求。
蘇常育時常循著孩子們郎朗的讀書聲走進校園去看看,他看到狹窄的教室,擁擠的課桌;學生宿舍里,兩個孩子睡在一張床上;沒有餐廳,孩子們就在一個露天大棚里就餐;城里學校有的多媒體教室,音樂教室,圖書室,實驗室等等,在這里都是奢求。
治貧先治愚,治愚靠教育。只有教育才能切斷貧困的根源。改善石鐘村的教育現(xiàn)狀,完善學校的配套設施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蘇常育很快將石鐘村小學的情況向漾濞縣公安局黨委作了匯報,在單位和領導的支持協(xié)調下,2017年3月石鐘村小學得到了愛心企業(yè)游兔網絡科技(上海有限責任公司)的法人王昇先生300萬元的捐贈,用于擴建校舍。
一幢嶄新的綜合大樓在石鐘村小學立了起來,餐廳有了,圖書室有了,實驗室也有了,還有了方便孩子們洗澡的浴室……石鐘村小學終于擺脫擁擠狹窄,以煥然一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
游兔網絡科技(上海有限責任公司)的負責人表示,以后將繼續(xù)致力教育扶貧,幫助石鐘村小學解決實際困難,一定要把這所小學建成山區(qū)最規(guī)范的學校。
教育是精準扶貧脫貧的重要途徑之一,能有效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蘇常育深知這一點,他積極依靠組織和社會力量,為石鐘村小學爭取到改善教育教學環(huán)境的契機,從根本上解決了當地的辦學困難。
蘇常育還重視科技扶貧脫貧,他積極爭取到大理俊杰職業(yè)培訓學校的支持,對石鐘村的貧困戶進行畜牧養(yǎng)殖技術培訓,現(xiàn)在石鐘村有科學規(guī)范,設施完備的養(yǎng)豬場,賽馬養(yǎng)殖基地,杜鵑花蜜養(yǎng)殖合作社等產業(yè)。養(yǎng)豬場嚴格按照科學方法管理,有消毒室,肥豬圈,種豬圈,保育室和產房等,還有通暢的排污系統(tǒng)和病死豬處理處。石鐘村賽馬養(yǎng)殖基地成立于2009年,現(xiàn)在規(guī)模擴大到有廠房1000多平方米,馬匹70多匹,其中優(yōu)質賽馬9匹,體形優(yōu)美,身姿矯健,即便關在馬舍里也不難想象它們馳騁原野時的雄姿。另有騎乘馬4匹,其余為肉馬。賽馬養(yǎng)殖基地配有專職的飼養(yǎng)員和訓馬師。
在州農科院的支持下,石鐘村還建起了蒼山貝母種植基地。蒼山貝母是珍貴的中藥材,前些年人們缺乏保護意識,過度采挖,給這一珍稀植物造成嚴重破壞。石鐘村蒼山貝母基地的建立不僅拓寬了人們脫貧致富的路徑也有效地保護了這一珍稀資源。
自從駐村扶貧以來,蘇常育就很少回家,1000多個日夜他駐扎在石鐘,“不愧對崗位,讓群眾認可,為未來奠定基礎,不留遺憾”是他的信念。就憑著這一信念,石鐘村的扶貧脫貧工作在他的帶領下業(yè)績突出,能夠對癥下藥地消滅貧困。
蘇常育,一個在平凡崗位上恪盡職守的人,一個在扶貧路上奮勇當先的人,他的身后是擰成一根繩的扶貧工作隊隊員,是精誠團結,深明大義的石鐘村村民。在漾濞這一塊土地上,像他這樣的人很多,像他們這樣的扶貧工作隊很多,像石鐘這樣的村寨很多,乘著精準扶貧的春風,這塊土地正在日新月異,改天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