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圖書館,河南 鄭州 450002)
20世紀初至21世紀初的約一百年中,中國文獻辨?zhèn)螌W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文獻辨?zhèn)螌W理論研究還有待深入挖掘。其中,有關(guān)文獻辨?zhèn)蔚囊恍┖诵母拍?,盡管有些討論,但是各家觀點不盡相同,沒有比較公認的結(jié)論,一些概念尚未展開充分討論,缺乏比較明確的結(jié)論。一個學科的概念可分為核心概念和一般概念,并由此組成了一個學科概念體系。學科的核心概念是學科中最關(guān)鍵、最基礎(chǔ)的概念,文獻辨?zhèn)螌W的核心概念主要有5個,即偽文獻、文獻辨?zhèn)巍⑽墨I辨?zhèn)畏椒?、文獻作偽和文獻辨?zhèn)螌W。本文擬對文獻辨?zhèn)螌W核心概念進行辨析,明了概念定義、內(nèi)涵、基本內(nèi)容,規(guī)范概念名稱,以期有助于文獻辨?zhèn)螌W理論建設(shè)。
在文獻辨?zhèn)螌W中,偽文獻是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最難界定的概念,因為文獻類型復(fù)雜而眾多,文獻作偽方法和程度也不盡相同。要想解釋偽文獻這個概念,還得從偽書的概念談起,因為偽文獻的概念是后起的,是借用了“偽書”這個概念。
“偽書”一詞在中國最早出現(xiàn)于西漢《淮南鴻烈·泰族訓》:“至其衰也,為奸刻偽書,以解有罪,以殺不辜?!边@里的“偽書”指的是偽造文書,“偽”為動詞,偽造的意思?!妒酚洝へ浿沉袀鳌罚骸袄羰课栉呐?,刻章偽書,不避刀鋸之誅者,沒于賂遺也?!边@里的“偽書”也是偽造文書。《史記·孝武本紀》《史記·封禪書》記載少翁因制作“偽書”被漢武帝誅殺,這里的“偽書”,是偽造的圖書,“偽”為形容詞,不真實、虛假的意思。《論衡》:“偽書游言,猶太子丹使日再中、天雨粟也?!薄八讉鞅位螅瑐螘帕?,賢通之人,疾之無已。”“又傷偽書俗文,多不實誠,故為《論衡》之書?!边@三處“偽書”均指偽造的圖書??梢?,偽書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最初是指偽造文書或圖書,也指偽造的文書或圖書。后世文獻中所稱偽書,主要是偽造的圖書。
清代思想家梁啟超首先討論了偽書概念:“偽書者,其書全部分或一部分純屬后人偽作,而以托諸古人也?!边@種界定只是說明了偽書的性質(zhì)。清代學者劉咸炘認為:“偽者,不真之稱。偽書者,前人有此書而已亡,或本無此書,后人以意造偽書而冒其名,實非其人之作也。茍于此例有不具,則不在偽書之科。”作者界定偽書的范圍有二:一是“前人有此書而已亡”,二是“本無此書”,“后人”對這兩類書“以意造偽書而冒其名,實非其人之作”,才會產(chǎn)生偽書。
古典文學家羅根澤認為:“中國古書里邊有許多掛名某人而不是某人的著作,諸書皆然,子書尤甚,無以稱之,稱之曰偽書?!睂W者張君炎認為:“所謂‘偽書’,就是指有的古書雖然署有作者,但卻不是此書的真正作者,是他人冒名偽造的古代文獻。也可以說,凡作者姓名或著作時代不可靠的古代文獻都可以稱之為偽書?!鄙綎|大學文學院院長杜澤遜認為:“所謂偽書,就是一書的公認著者及時代并非這書的真正著者及時代,這書即被稱為偽書?!惫盼膶W大家陶敏等認為:“一般來說,凡是所署責任者與實際責任者不相符的文獻,都可稱為偽書?!比A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三夕等認為:“偽書就是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實及內(nèi)容假造的古典文獻……所謂‘作者不真’,即在書名頁、作者項、序跋等文獻形態(tài)上明確標明的作者姓名是不真實的。所謂‘年代不實’,即在文獻形態(tài)上明確體現(xiàn)出的文獻產(chǎn)生的年代是不真實的……所謂‘內(nèi)容假造’,即在具有特定作者、年代的圖書文獻中加入某些非故有或應(yīng)有的內(nèi)容,或借助某些故有圖書文獻(大都是亡佚的古典文獻)的名稱而編造新的內(nèi)容?!?/p>
上述各家關(guān)于偽書概念的界定,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也都有涵蓋不周、相互重疊甚至邏輯不清的地方?!皟?nèi)容假造”與“作者不真”“年代不實”基本上是重疊的,而且內(nèi)容假造,屬于“偽事”,不一定是偽書。偽書經(jīng)辨別后,有的可作真書使用,即當做實際創(chuàng)作年代的圖書使用,而偽事無論怎樣辨別,其本身都是偽的。“借助某些固有圖書文獻的名稱而編造新的內(nèi)容”基本上屬于“作者不真”“年代不實”?!胺沧髡咝彰蛑髂甏豢煽嫉墓糯墨I,都是偽書”這個界定中的“不可考”擴大了偽書的范圍,從邏輯上說,不可考的古代文獻只是不能確定為真文獻,但是不能認作偽文獻,否則就是“有罪推定”。同時,這兩個表述都把圖書和文獻畫上了等號,顯然是不恰當?shù)?。至于偽文獻,不能簡單地把上述關(guān)于偽書的界定中的“書”換成“文獻”,因為古今中外文獻類型很多,圖書只是文獻的一種類型,偽文獻的情況遠比偽書更復(fù)雜。
歷史學家任繼愈曾提及“偽文獻”一詞:“有幸生為近代人,可以不受古人舊傳統(tǒng)的局限,有可能從文化整體的高度來看待一切‘偽書’‘偽文獻’?!逼涫紫扰e出偽書,再舉出偽文獻,可知其心目中偽書和偽文獻兩者并不是并列關(guān)系。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佟大群認為偽文獻是指“經(jīng)過各種手段偽造的文獻”,“主要包括竊取并掩為己有,將已有或已著文獻托名他人,改書版冒充舊本(多是書商行為)三方面內(nèi)容”,似乎把偽文獻的范圍擴大了,因為偽本是版本問題,與偽文獻不在同一個范疇。偽書不是偽本,也不包括偽本,偽文獻也不包括偽本。
考慮到古今中外文獻產(chǎn)生過程的差異和文獻種類的多樣,筆者嘗試著給偽文獻下一個定義:偽文獻是標注書寫年代與實際創(chuàng)作年代或署名著者與實際著者不符的文獻。
這里所列的兩種情況,主要是考慮到偽文獻的復(fù)雜性,試圖涵蓋所有的偽文獻。不同類型的偽文獻有其共性,但是也確實有些類型的偽文獻有其特殊性。
關(guān)于這個定義,需要說明的是:第一,筆者以為,這樣的界定不僅可以描述宋代以后的文獻,也可以回答有些學者可能會提出的關(guān)于先秦漢魏文獻的復(fù)雜性問題。文學博士管宗昌認為杜澤遜的界說“在許多文獻特別是先秦諸子書處本標準并不完全適用。先秦諸子書的著作權(quán)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先秦諸子書多為門派之作,顯然用機械的方式斷定其著者與時代就很難看清其本來面目”。這種批評不無道理,因為先秦諸子書著作權(quán)問題確實比較復(fù)雜,比較適用于從標注書寫年代與實際創(chuàng)作年代是否相符來衡量。不過,先秦諸子書又沒有標注書寫年代,也難以明確顯示實際創(chuàng)作年代,我們只能大致考定其中一部分文獻的寫作或形成年代。但是在某種意義上,先秦諸子書也可以從署名著者與實際著者是否相符來考察,下面筆者嘗試著做個解釋。
先秦諸子書的著作權(quán)問題自然很復(fù)雜,但是這種復(fù)雜主要是兩個原因造成的:其一是因為先秦諸子書的編撰和流傳的復(fù)雜性。先秦諸子書的編撰和流傳情況比較復(fù)雜,主要是因為先秦諸子自己不著書,多是門人賓客弟子或后學把諸子的言論和該諸子后學的有關(guān)文獻匯編而成,著作權(quán)難以確定,但是這種復(fù)雜在明了古書著作體例后,并不會造成多少誤解,也就是說,知道了這種復(fù)雜,而這種所謂的復(fù)雜在當時卻是常態(tài),我們也只需視為常態(tài)即可。其二是對先秦諸子書的誤解緣于后世的失誤。后人不知先秦諸子書編撰和流傳的復(fù)雜性,而對著者進行簡單化處理,這是后人誤認的結(jié)果,與先秦諸子書無關(guān)。先秦諸子書本身很少存在真實作者和署名作者不符的情況,我們不能把后人由于對先秦諸子書作者署名簡單化而造成的真實作者和署名作者不符的失誤歸罪于先秦,先秦諸子書也不應(yīng)承擔后人失誤的責任。張舜徽稱:“古書例無作者姓字,后人一一為之補題?!焙芏嘞惹刂T子書不署作者姓名是正確的,因為確實很難說誰是真正的作者,因此補題作者本身就是錯誤,補題過程中也會發(fā)生一些失誤。張舜徽舉出了幾種誤題情況,例如有誤以傳學之人為著書之人者、有誤以后世之書為古人之書者、有誤以注述為著作、有誤以承學為先師,正是這種補題造成了部分先秦諸子文獻署名著者和實際著者的不符。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書籍體例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初唐魏徵等人在不知古書體例的情況下,為了與后世書籍的著者著錄整齊劃一,《隋書·經(jīng)籍志》把本未題寫實際作者的古書按照書名中的諸子(學派代表人物)題寫為實際作者,造成了先秦諸子書署名著者和實際著者的混亂,導致諸多文獻蒙受不白之冤。
第二,偽文獻的范圍與偽書不同。偽書只是偽文獻的一種類型。所有類型的文獻都存在作偽問題。文獻除圖書以外,其他形式如公文、契約、書畫,只要署名作者或標注書寫(簽署)年代與實際作者或創(chuàng)作年代不符,就是偽造的。
第三,偽文獻和偽本、盜版不同。偽本是標注出版年代與實際出版年代不符的文獻的版本,但是偽本不會改變作者和內(nèi)容,不屬于偽文獻。無論采取何種方法作偽,偽本都是在版本上造假,偽文獻則是署名作者與實際作者或標注書寫年代與創(chuàng)作年代不相符合。任何偽本的制作都是在文獻(包括偽文獻)產(chǎn)生之后。盜版是版本作偽的一種情況,是以低成本仿造真版本,以偽造冒充真實,屬于偽本,是一種侵犯版權(quán)的行為。
第四,有些文獻中摻入部分造假的內(nèi)容,這些文獻不是偽文獻。傳世文獻,尤其是早期文獻,在流傳過程中被改動,包括竄改文字,增刪內(nèi)容,顛倒篇章或段落、句子次序,在古代是常態(tài)。抄寫者和編輯者,都可能是改編者。后世出版的文獻,因為版本的不同,同一種文獻在文字或內(nèi)容上也都有一定的差異,也是常態(tài)。所以一些古文獻,出現(xiàn)一些錯訛,顛倒,甚至出現(xiàn)現(xiàn)代才有的文字、典章制度、語法,這是??毙枰鉀Q的問題,而不一定是偽文獻。
文獻作偽就是有意或無意制造偽文獻的過程,其結(jié)果是產(chǎn)生偽文獻。文獻作偽是跟隨著文獻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的?!拔膶W中的贗造行為,幾乎同文學本身一樣的古老。也許它們彼此之間僅有一小時的距離。在創(chuàng)造的腳跟之后,緊跟著就出現(xiàn)了模仿,然后便是贗造。而每一個莎士比亞都有他的捉刀人?!?/p>
偽文獻是復(fù)雜的社會因素的產(chǎn)物,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世界上凡有文獻存在的民族都有文獻作偽現(xiàn)象,偽文獻數(shù)量和類型繁多。偽文獻和偽本不同,文獻的偽版本,盡管方法層出不窮,但都是有意作偽,而且作偽目的單純,即純粹出于射利的目的,就是王重民所稱的“作偽心勞益拙”。而文獻作偽動機復(fù)雜,大致分為有意作偽和無意作偽。有意作偽,例如托古自重,政治或?qū)W派之爭,炫名,當然也有牟利,尤其是政治利益。中國古代文獻作偽在邀賞或射利方面,大多只是蠅頭小利,但是,一些矯詔或編撰偽文獻陷害政敵,卻有很大的政治利益,不過陷害者自身往往地位很高,旁人也是心知肚明,這樣做的風險太大,并不常見。無意作偽也有很多表現(xiàn),例如誤題作者造成署名作者和實際作者的不符、某文獻因后人續(xù)寫部分不詳而與原作相混淆、某文獻因后人編輯之誤而摻入他人作品。
關(guān)于文獻辨?zhèn)?,前人和時賢給出的界定并不多。張三夕等認為:“把古典文獻中那些有偽的圖書文獻,或某部圖書文獻中有偽的內(nèi)容、篇章揭示出來,這就是‘辨?zhèn)巍??!蔽墨I辨?zhèn)巍爸饕潜孀R古典文獻的真?zhèn)?,其任?wù)是認定圖書文獻的真實作者、年代,體現(xiàn)其原本的文獻歸屬,而考證認定圖書文獻形成的真實年代則是文獻辨?zhèn)蔚暮诵膬?nèi)容。每一個人都是特定歷史年代的人,所以圖書文獻真實作者的認定也就具有了年代意義。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文獻辨?zhèn)我部煞Q為文獻年代學”。張大可認為:“辨?zhèn)危笇Φ浼墨I真?zhèn)蔚蔫b別考察?!秉S愛平等認為:“辨?zhèn)?,就是運用相關(guān)的知識與方法考辨歷史文獻中的偽書和偽文?!?/p>
這些界定已經(jīng)基本明確了文獻辨?zhèn)蔚膬?nèi)涵(張三夕等把圖書文獻并列,張大可把典籍文獻并列,不當。圖書或典籍是文獻的一部分,文獻包括了圖書或典籍)。
筆者嘗試著給文獻辨?zhèn)胃鞔_的界定:文獻辨?zhèn)问侵咐靡欢ǖ姆椒ê褪侄伪鎰e文獻真?zhèn)蔚倪^程,其目的是考辨出文獻形成的真實年代和真實作者。
文獻辨?zhèn)尾粌H僅是辨?zhèn)?,即把過去認為的真文獻或疑偽文獻考定為偽文獻,也有辨真,即把過去認為的偽文獻或疑偽文獻考定為真文獻,所以文獻辨?zhèn)尉褪俏墨I“真?zhèn)巍钡碾p向考辨過程。在文獻辨?zhèn)卫碚摵蛯嵺`上,都是如此。具體來講,張三夕等人所談辨別古書真?zhèn)螘a(chǎn)生五種結(jié)果,基本上還是符合實際的:第一,一部被認為是真的古籍,經(jīng)過考證可能被判定為偽書;第二,一部被認為是偽的古籍,經(jīng)過考證可能被恢復(fù)全真的身份;第三,一部被認為是偽的古籍,經(jīng)過考證雖然被恢復(fù)了全真的身份,但是其中夾雜著某些偽的文段;第四,一部被認為是偽的古籍,經(jīng)過考證可能被恢復(fù)半真的身份,即其中某些篇章有偽;第五,一部被認為是全偽的古籍,經(jīng)過考證可能被發(fā)現(xiàn)某些真的文段。
文獻辨?zhèn)蔚暮诵氖强级ㄗ髌返哪甏W髌纺甏_定了,真?zhèn)我簿痛_定了,這與其他類型的古物的真?zhèn)舞b別是一樣的。梁啟超《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返臅约暗谒恼隆侗鎰e偽書及考證年代的方法》的章名,都著眼于年代考證,但是在具體辨?zhèn)畏椒ㄉ?,梁啟超卻很少涉及年代考證。羅根澤《〈管子〉探源》(中華書局,1934)對《管子》76篇的成書年代進行逐一考察,并稱:“余以為與其辨真?zhèn)?,無寧考年代,始為有功于古人,有裨于今后之學術(shù)界也……考年代與辨真?zhèn)尾煌嬲鎮(zhèn)?,跡追依偽,擯斥不使廁于學術(shù)界,義主破壞;考年代,稽考作書時期,以還學術(shù)史上之時代價值,義主建設(shè)??寄甏?,則真?zhèn)我嘁蛑@;辨真?zhèn)危甏蛉圆坏枚??!边@已經(jīng)說得很透徹。李零認為,通過對出土簡帛書籍的研究,“辨?zhèn)巍睂W在方法上就有問題,“前人所論真?zhèn)危坏珮藴孰y以成立,作偽動機、誘因和手段的分析也多屬誤解”,這門學問應(yīng)該更名為古書年代學。鄭良樹也主張這門學問稱為“古籍時代學”,這方面的研究則稱作“古籍時代考”,他認為只有就篇章的作成時代、流傳時代和傳播情況加以考訂,學術(shù)界才能將古籍的真實情況說得準確,鄭氏的古文獻辨?zhèn)蔚恼撐募Q作《諸子著作年代考》,內(nèi)容都是有關(guān)諸子作品真?zhèn)慰?。筆者認為,從文獻辨?zhèn)螌W的角度,如果把“古書年代學”或“古籍時代學”稱作文獻年代學,也是成立的,甚至更規(guī)范。文獻辨?zhèn)沃校级ㄎ墨I形成的真實年代是文獻辨?zhèn)蔚暮诵膬?nèi)容,文獻真實作者的認定也就具有了年代意義,因此,所謂文獻辨?zhèn)?,可以稱為文獻年代考,而文獻辨?zhèn)螌W,可以稱作文獻年代學。
文獻辨?zhèn)畏椒ㄊ侵冈谖墨I辨?zhèn)芜^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
文獻辨?zhèn)问且环N復(fù)雜的學術(shù)考證實踐,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才能完成。古今中外,不同時期都有文獻辨?zhèn)畏椒?,文獻辨?zhèn)畏椒ㄒ苍诓粩嘭S富、發(fā)展和完善。文獻辨?zhèn)畏椒ㄊ且粋€體系,既有學理方法,也有技術(shù)方法。學理方法主要是通過文獻的內(nèi)容進行辨?zhèn)?,技術(shù)方法是利用儀器設(shè)備等技術(shù)手段完成的,例如紙張、筆跡、墨水、印泥的鑒定技術(shù),在最近數(shù)十年中,隨著科技的進步,發(fā)展較快,為文獻辨?zhèn)翁峁┝擞辛Φ募夹g(shù)支撐。文獻辨?zhèn)畏椒扔羞m合于所有類型文獻的一般方法,也有適合于不同時期、不同類別文獻特點的特殊方法。一個時期、一種類型文獻的特殊性越多,文獻辨?zhèn)畏椒ň驮教厥?,例如先秦漢魏時期文獻與宋元時期以后文獻的辨?zhèn)畏椒ň陀胁顒e,書籍與書法作品的辨?zhèn)畏椒ㄒ灿胁顒e。不能指望所有文獻辨?zhèn)畏椒ㄟm合于所有時期的或所有類型的文獻,既然文獻類型存在差異,就必然存在不同的文獻辨?zhèn)畏椒?,試圖把適合于一個特殊時期或特殊類型文獻的文獻辨?zhèn)畏椒ㄗ鳛橐话阄墨I辨?zhèn)畏椒ǎ蛘咦鳛槠渌煌瑫r期或類型的文獻的辨?zhèn)畏椒?,都是不可取的。這樣,我們庶幾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文獻辨?zhèn)畏椒ǚ矫娴募姞帯?/p>
辨?zhèn)螌W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舉凡科學、文獻、史實、文物、器物等等,都牽涉辨?zhèn)危虼?,不能籠統(tǒng)地把辨?zhèn)螌W等同于文獻辨?zhèn)螌W。從學科范圍來講,如果辨?zhèn)螌W得以成立,文獻辨?zhèn)螌W也只是辨?zhèn)螌W的一個分支學科;當然,文獻辨?zhèn)螌W也是文獻學的分支學科。
關(guān)于文獻辨?zhèn)螌W,學界所給出的界定也不多。孫欽善稱:“辨?zhèn)螌W是古文獻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的內(nèi)容是研究考辨古書真?zhèn)蔚姆椒ê蛦栴}。辨?zhèn)问且豁楄b別史料的基礎(chǔ)工作,對于整理古籍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睆埓罂烧J為:“辨?zhèn)螌W以辨?zhèn)喂ぷ骱捅鎮(zhèn)纬晒麨檠芯繉ο?,包括對辨?zhèn)卫碚?、辨?zhèn)畏椒?、辨?zhèn)螝v史的研究?!秉S愛平等認為:“辨?zhèn)螌W,是關(guān)于古書辨?zhèn)蔚南到y(tǒng)的知識、理論與方法?!边@里只是指出了文獻辨?zhèn)螌W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nèi)容,并且把辨?zhèn)螌W局限于古書,似乎沒有揭示文獻辨?zhèn)螌W的真正內(nèi)涵。
筆者認為,文獻辨?zhèn)螌W是研究文獻辨?zhèn)喂ぷ餍纬珊桶l(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的學科。
文獻辨?zhèn)螌W研究的對象不是偽文獻,而是文獻。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文獻只有經(jīng)過辨別,才能知道何者為真,何者為偽,既包括文獻的辨?zhèn)?,也包括偽文獻的辨真。偽文獻只是文獻辨?zhèn)蔚慕Y(jié)果。
古今中外文獻都有作偽問題,因此文獻辨?zhèn)螌W是國際性的學術(shù)領(lǐng)域,我們不能把文獻辨?zhèn)螌W限定在中國,更不能限定在中國古代,而是應(yīng)該立足世界。文獻辨?zhèn)螌W歷史悠久,流派眾多,辨?zhèn)畏椒ǘ鄻?,與社會和學術(shù)關(guān)系密切。文獻辨?zhèn)螌W的研究內(nèi)容豐富,領(lǐng)域廣泛,主要有:1)文獻辨?zhèn)螌W理論研究:包括概念術(shù)語、文獻辨?zhèn)螌W研究對象、文獻辨?zhèn)螌W研究內(nèi)容、文獻辨?zhèn)螌W研究任務(wù)、文獻辨?zhèn)螌W學科體系、文獻辨?zhèn)螌W學科屬性、文獻辨?zhèn)蔚哪康?、文獻辨?zhèn)蔚囊饬x、文獻辨?zhèn)螌W學科地位和文獻辨?zhèn)螌W與其他學科的關(guān)系等。2)偽文獻研究:包括偽文獻的類型、偽文獻的樣態(tài)、偽文獻的危害和偽文獻的價值等。3)文獻作偽研究:包括文獻作偽目的、文獻作偽歷史、偽文獻的產(chǎn)生與社會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和文獻作偽的手段與方法等。4)文獻辨?zhèn)螌W史研究:包括文獻辨?zhèn)螌W源流、文獻辨?zhèn)畏椒ǖ难葸M、文獻辨?zhèn)螌W家、文獻辨?zhèn)螌W著作、文獻辨?zhèn)螌W流派、文獻辨?zhèn)螌W發(fā)展規(guī)律和不同時期、不同民族文獻辨?zhèn)螌W的特點等。5)文獻辨?zhèn)畏椒ㄑ芯浚喊ㄖ袊墨I辨?zhèn)畏椒?、異域文獻辨?zhèn)畏椒ā⑽墨I辨?zhèn)我话惴椒ê臀墨I辨?zhèn)翁厥夥椒ǖ取?)文獻辨?zhèn)螌W研究方法研究:包括文獻辨?zhèn)螌W研究哲學方法、文獻辨?zhèn)螌W研究一般方法和文獻辨?zhèn)螌W研究專門方法等。
文獻辨?zhèn)卫碚摵头椒ǖ难芯渴俏墨I辨?zhèn)螌W研究的主體內(nèi)容。
文獻辨?zhèn)螌W是20世紀以來發(fā)展最為迅速的文獻學分支學科,除了文獻辨?zhèn)畏椒ú粩嗤晟仆猓墨I辨?zhèn)螌W理論也在不斷豐富。歷史上的文獻造偽和辨?zhèn)瘟艚o我們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目前文獻造偽呈愈演愈烈之勢,文獻作偽方法層出不窮,甚至形成了文獻造偽的鏈條,謀利成為當代文獻作偽的主要動機。而今后仍然會有大量的文獻造偽,這給文獻辨?zhèn)螏砭薮蟮奶魬?zhàn)。因此,文獻辨?zhèn)螌W的發(fā)展仍有很大的空間。文獻辨?zhèn)螌W概念的討論,有利于文獻辨?zhèn)螌W學科建設(shè)。但是,一方面,文獻辨?zhèn)螌W概念的討論目前還比較薄弱,另一方面,由于文獻自身的復(fù)雜性,也給我們討論文獻辨?zhèn)胃拍顜硪恍├щy。我們希望通過本文的討論,引起文獻學界對文獻辨?zhèn)螌W理論研究的重視,使文獻辨?zhèn)螌W能夠更好地服務(wù)于社會和學術(sh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