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銀星 趙潤清
摘 要:“教案”是彰顯教師研析教材、琢磨教法、深析學情、形成獨特教育思想的一張“晴雨表”。文章作者從學情不同、認知差異懸殊、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諸方面,闡述“專家的教案不能直接拿來”這個施教話題,呼吁教師們結合自身的教學環(huán)境,著眼于“一切為了學生的情感發(fā)展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形成”這一主題,努力撰寫富有個性特征的教案。
關鍵詞:學情不同;認知差異;教學內容;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2-27
作者簡介:賓銀星,湖南省衡東縣吳集鎮(zhèn)吳集中學教師,高級教師,湖南省衡陽市中學骨干教師;
趙潤清(1971—),女,湖南省衡東縣吳集鎮(zhèn)吳集中學語文教研組長,高級教師。
教案是教學的綱領性文件,統(tǒng)領著教與學的方方面面,搭設著教師與學生研學知識的情智雙商互動平臺,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F代教案分為“紙質教案和電子教案”;撰寫紙質教案在經濟尚不發(fā)達的偏遠農村學校較為普遍;電子教案則在城鎮(zhèn)和經濟尚發(fā)達的農村學校已經普及。一份由教師本人撰寫的教案,至少需經歷“熟悉教材,了解學生,考慮教法”三個過程。教案是學科教學的能量頻頻釋放的“效應器”[1]。那么,“教學專家們的教案”是否可直接“拿來”教學,這是教師們需要商榷的話題。
一、學情不同,資深專家編寫的教案也不能照搬
湖南省現在使用的中小學教材主要有“人教版”“湘教版”和“華東版”這幾種,每學期新教材購回時,書店總會向市面上推出一些與教材配套的系列教學參考書和各種版本的教案。這些教案和參考書冠以資深專家的大名。稍稍瀏覽發(fā)現,教案的教學程序完整,教學方法奇新異特,甚至將學科教材配套的疑難點也完美詮釋其中,這無疑消除了設計教案害怕耗時長、工作又累的教師,因撰寫教案耗精力帶來的煩惱。但只要細細閱讀,我們就會發(fā)現專家們撰寫的教案根本不能照搬使用。原因主要表現在教學內容難度、教學知識的份量、教學的方式及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教學媒體等教學事項根本在自己所授班用不上。教案成為一種擺設,究其原因,主要是專家撰寫教案的視角滯留在全國各地區(qū)教學視域的整體角度上,忽視了教學的自變量與因變量,學情不同。提到學情不同,參加過省培、國培或市、縣培訓的教師對因學情不同而調整知識份量,顫變教學方法的情況印象很深,教學同一門課程、同一個單元、同一個知識點,教師假設在自己所授班教學與專家教師在國培教學基地選擇的授課班教學進行比較,就會親身感受到不同班級的學生參與教學資源的發(fā)掘和教學效果有很大差異。這是因為學情受教育環(huán)境制約,城鎮(zhèn)和經濟發(fā)達的農村學校,其教育環(huán)境較為優(yōu)越。比如,城鎮(zhèn)籍學生入小學一年級時,除了知道上述基本規(guī)則,所掌握的文化知識已達到了小學二年級的知識水平。這是因為其父母大多文化程度高,且長期陪伴在身邊,對其子女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幼兒前期教育。而我們農村地區(qū)一年級的學生仍處在知識的啟蒙階段,父母文化知識水平不高,且大部分家長不在身邊,長期由爺爺、奶奶或其他監(jiān)護人管理教育,教育環(huán)境較差。即便在初中階段,城鎮(zhèn)學生在雙休日都會補課或閱讀課外書籍;而農村地區(qū)的初中生,雙休日基本上是無人管束。所以,我們撰寫教案時必須依據教學班的學情撰寫,也不需要注重那么多所謂“標新立異”的教學程序;著重點應放在如何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自學自探”,培養(yǎng)學習激情和學習習慣上。因此,教師們千萬不能從網上下載或抄寫專家的教案。
二、認知差異懸殊,專家們所撰寫教案側重于經濟尚發(fā)達地區(qū)
學生知識的認知差異懸殊,是不能照搬的主要原因。我們農村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使用的木課桌,教學工具基本上是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再加一個講臺,一本教科書。教學環(huán)境較差,導致教學資源缺失。許多教學資源,本應利用現代網絡媒體呈現,而農村鄉(xiāng)鎮(zhèn)學校只能是“望梅止渴”。經濟尚發(fā)達的城鎮(zhèn)地區(qū),學校教學工具,已經用上了電子課桌、電子白板、電子書包、多功能“講臺”,教室前墻超大屏幕的投影屏。課堂上,教師們在電子白板上,不用帶“備課本”和“教材”,只要根據課前電子備課系統(tǒng),依據教學進度,在電子白板上輕點一下圖標,圖像與教材重點、難點解讀的文字瞬間展現學生眼前,學生立刻有一種超越時空與教材中的人、事物及知識對話的感覺[2]。當學生遇到疑難時教師可以在電子課桌上鍵入“所提的問題”,與學生們進行雙向討論與交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可想而知,探討和學習知識的廣度、深度與農村學校的學生是無可類比的。況且,農村鄉(xiāng)鎮(zhèn)學校因班級數目少,學生人數偏少,教師編額少,音、體、美、理、化、生等學科都沒專職指導實驗的教師,即便是語文、數學、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的教學也是僅憑教師講解。這些教學資源的缺失,是學生認知懸殊的主要原因。因此,農村學校教師更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揚長避短,堅決不能照搬專家們撰寫的教案。
三、教學注重差異,專家所撰寫教案,也忽視“個體”認知差異
教案是課堂教學的預案,是教學的潛臺詞。課堂即舞臺,教師是導演,學生的演員,“一幕戲”演出的質量好壞,關鍵是演員藝術表現力,導演所作幕后努力,觀眾是感覺不到技巧的[3]。何況專家們所寫的教案絲毫未緊貼教師所授班的學生的知情意行諸方面教學因素。專家們所撰寫的教案課時教學份量多,也非空穴來風,專家們撰寫教案的動力,源于城鎮(zhèn)和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課堂教學實踐。其一,這些地區(qū)整節(jié)課充分運用了現代媒體技術完全替代了教師的手工板書,即使是教學中一些疑難知識的解讀,教師也通過電子設備的提問及電子白板的詮釋,短時間能讓學生理解和感悟;其二,這些地區(qū)學生的自學時間充足,學習環(huán)境優(yōu)雅,學生在回家后可以在“社區(qū)和生活小區(qū)內自組學習小組,對準課程內容進行預習;而農村鄉(xiāng)鎮(zhèn)學校居民點分散,很多學生與爺爺奶奶長期生活,遇到反饋知識難點時,無人求教;其三,專家們所撰寫的教案即使是在城鎮(zhèn)地區(qū)同一所學校、同一學科,因不同班級學生的認知差異,掌握知識程度不同,其課堂教學份量差異明顯。這是專家教案不能直接照搬原因之三。
四、教學方式差異明顯,專家的教案聚集如何提高智商,培養(yǎng)能力
教學是因變量與自變量諸因素的互動,學生這類教學“自變量”因其各自的“知情意行”等因素不同,每堂課參與教學資源的發(fā)掘,構建知識的力度不同[4]。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學情而調整教學方式,催促學生自覺參與知識的探討,構建知識系統(tǒng)的“正能量”,而絕不能將課堂教學視角滯留在教材呆板的知識上,更不能仿照專家所撰寫教案程序演示。
大家知道,素質教育落腳點是“學情”的課改,課改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建知識的能力。隨著課改的深入,教材編寫由過去重撰寫“結語”轉化為撰寫如何培養(yǎng)能力的學習過程,專家們所撰寫的教案也關注著如何利用獨特方法來提高學生能力。專家們所撰寫的教學方式是不能囫圇吞棗的。這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應是親力親為的。有一次,筆者所在鄉(xiāng)鎮(zhèn)一所中心完小的一名青年教師的一堂語文課在“鎮(zhèn)中心學校新秀比武”中榮獲第一名,而到縣城關二小預演時,由于所授班的學情不同,差一點因留下較長的時間無內容可上而尷尬至極。好在這位年輕教師功底深厚,預演完成后,找教研專家討教,在教法上反復琢磨,后來該教師在“衡陽市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比武”中榮獲教學小學段語文教學一等獎。
五、結語
學情不同,教師應立即調整教學分量,還要顫變教學方式,專家們所撰寫教案是能參考的,是學科教學能量“催化劑”的指向標志。
事實證明,農村學校要結合自身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實際,依據學情,緊扣學科課程標準,透徹理解教材,深刻研學教法,努力引導學生發(fā)掘教學資源,盡最大能力設法找出教材知識與學生知識的銜接點,預設學生知識與新知識的銜接點,尊重學生情緒發(fā)展和個性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為主要目標,絕不能照搬專家的教案。
參考文獻:
[1]胡 杰.淺談中職語文教學的課堂導入[J].中國校外教育,2011(9):70.
[2]田 犇.職業(yè)教育情境課程與情境教學設計謅議[J].職教論壇,2009(32):12-13.
[3]孫孔懿.教育像什么[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4]劉靖宇.學案導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宇與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版),2011(8):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