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學生擁有許多獨特的“生活”素材,這是有別于城市學生的。文章著力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fā)寫作文,首先,引導學生轉變觀念,習作要求生活化;其次,習作指導生活化;最后,習作評改的過程體現生活化原則。
關鍵詞:觀念生活化;指導生活化;評改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1-28
作者簡介:葉玉勤(1981—),女,福建廈門人,福建省廈門市新圩學校教師,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中低年級語文教學。
農村里的學生語言相對貧乏,習作顯得干癟、不夠精彩。但農村學生心靈手巧,門前屋后不乏運動場,左鄰右舍皆為游戲的好伙伴,放牛、捕蟬、干農活……生活處處精彩。身處農村小學,如何提高學生的習作質量?我認為應把習作教學引入“生活”,返璞歸真。以下就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做法。
一、習作觀念生活化
習作來源于生活,記錄生活,表達感情。農村學生怕習作,常常就怕在一個“作”字,教材提供的習作有的離學生的生活較遠,教學時教師通常僅憑生活經驗,給學生一個間接的場景,就讓學生進行習作。
我認為指導農村學生習作,應首先消除學生怕習作的心理障礙,確立習作生活化的觀念。例如,一次班上的一個學生寫了一則周記,描寫了自己和媽媽周末在家包“炸棗”(特色小吃)的過程,先買材料、處理材料、媽媽教“我”包、“我”學著包,最后“炸棗”包成了,“我”心里很高興。文章簡短,用詞樸實,過程記錄卻流暢、明白。因此,我打了高分,課上,我還把它當作范文與學生分享。
二、習作指導生活化
1. 命題生活化
習作源于生活,有經歷、有體驗的東西更容易寫得真切,從而打動人。由此可見,習作命題應生活化。一方面,教師命題應從生活中選取。教師根據農村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特點進行命題,如寫“我村的封建日”“幫爸媽干農活”等,這樣的題材學生很容易捕捉生活的影子進行描寫。另一方面,學生命題要貼近生活。如反映家鄉(xiāng)變化方面的內容,學生以“村里的新戲臺”“臭魚塘變成了聚寶盆”等命題,光看這些命題,就讓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農村生活氣息。
2. 選材生活化
(1)來自家庭生活。選取家庭生活素材進行習作,學生會對自己的家庭加深認識、理解及熱愛,更能抒發(fā)真情。例如,一次在進行題為《媽媽真好》的習作時,看似很熟悉的題材,學生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認為媽媽太普通、太平凡,沒什么好寫的。這時,我給學生介紹了一位在家操持家務又要下田干農活的母親。聽完介紹,學生紛紛發(fā)表感言:這位媽媽真勤勞,還疼愛孩子。我順勢引導學生回憶平時媽媽會做些什么事關心自己或者家人。
(2)來自校園生活。校園生活是學生日常的主要內容之一,因此,學生留心觀察校園生活的點滴,將會捕捉并積累下許多習作的素材。如每個課間,學生會玩跳繩、跳皮筋、過五關等游戲;班隊活動中,開展了智力競賽、采訪、分享、文娛活動等;學校和班級黑板報上,開辟了“自由談”“小評論”“新發(fā)現”等欄目。
(3)來自社會生活。社會生活如萬花筒,千姿百態(tài),五光十色。小學生正或多或少以自己特定的視角涉足社會,他們充滿著好奇心。教師引導農村學生觀察社會生活能豐富習作的素材,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凡人小事,它伴你行走在城鎮(zhèn)街頭,駐足店前,落座公車等;留心觀察風情風俗,有除夕的爆竹煙花、春節(jié)里拜年走親等。
3. 過程生活化
習作過程應該是輕松愉快的,不必也無須給學生過多的束縛。我們往往要求學生寫多少字,限于多少時間完成,否則就罰、批。我們應改變這樣的誤區(qū),學生習作應像作家創(chuàng)作一樣,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實在寫不出時不硬寫,不必一氣呵成,允許能力稍差的學生有停頓、間歇,亦可遲交、緩交等。
三、習作評改生活化
(1)“改”生活化。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修改不如學生自己改,學生個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弊寣W生自己改,不管改多改少,哪怕只是改一個錯字,改一處標點,那也是一種收獲。教師可以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組,選幾個習作功底扎實的學生負責組織各自的修改小組修改習作,教師參與其中,發(fā)表個人見解,和學生一起交流。通過這樣的學習形式,學生間取長補短,提高了習作水平。
(2)“評”生活化。習作評改仍然要以學生為主體,習作中學生親自參與、體驗實際生活,盡情暢談,在適當的時候教師進行恰當的引導、點撥。為了給學生多點“評”的機會,教師可以用 “點評會”的形式,邊評邊改,將習作評改落到實處,共同修正、完善原有的習作。
總之,農村學生長在農村,有農村的樸實、純真,有許多切身體會是城市學生無法比擬的,教師要讓學生從農村“生活”出發(fā)寫作文,在融洽、友好、活潑的氛圍中用樸實的語言抒寫實在的東西,讓學生快樂地從事寫作活動,收獲樂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 攀.名師教你同步作文[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