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森
劉心源(1848-1915),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文字學家、金石學家,湖北嘉魚人。譜名文申,考名崧毓,字亞甫,號冰若,另號幼丹,自號夔叟,晚號龍江先生。長期為官,游歷各地。平時勤于著述,有多部作品存世。世界各地主要圖書館對其作品均有收藏。其中有《樂石文述》,搜集中國古代石刻文字;《奇觚室吉金文述》為金石器銘匯集,全書分20卷,收錄鐘鼎刀劍鼓爵及秦漢古器千余件,銘文凡十萬言,是清代金石學佳作,對于今天先秦考古學研究有重要價值。此外還有《古文審》等。
劉心源還是著名書法家,精于鐘鼎、石鼓、篆、隸、楷等各種書法,著名的遺墨有“夔門”刻石、桂林來風洞“風來”碑等。其部分手稿收藏于湖北省圖書館特藏部,近年來在文物普查過程當中曾在洪湖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劉心源所作石鼓刻石等作品,對于研究先秦書法有重要價值。
劉心源的父親劉正鈞(譜名),字鳳山,號鐵生,系晚清秀才,博學,多藝,年輕時曾在古漢皋(今武漢)一帶,以書畫、篆刻賣藝。此期間留下的多種刻銅器物,至今在刻銅界成為美談。后來常年在故鄉(xiāng)教書,他的理想高,信念深,學藝兼?zhèn)洌磺迥┖秉S岡教喻寫傳稱贊。
劉心源的各種書體、墨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曾受到魯迅先生的極度贊佩。他任翰林時,就出版過魏碑體書貼。四川成都、奉節(jié),廣西桂林,湖南祁陽,貴州等游覽勝地都有他的刻石文字。至今留傳有《大徐所臨碣石頌》《阮本石鼓文》《南本石鼓文》。木刻作品有《南本石鼓文》《日本本會稽碑》等等,都是他親自寫書的刻作。他把千古流傳的佳作和顯達的技藝融為一體,成為絕妙的藝術(shù)精品。劉心源最著名的書法作品,莫過于他在長江瞿塘峽所題的“夔門”二字,當年毛澤東主席考察三峽時曾贊楊劉心源的書法藝術(shù),如今游客游覽三峽時,在瞿塘峽與“?門”二字合影成了專項節(jié)目,筆者五年前專程去三峽并去參觀劉心源故居時也于此留了影,劉心源的書法與三峽美景融合在一起,成了三峽名片。劉心源如地下有知,也應感到欣慰了。
我因為研究劉心源的父親劉正鈞的刻銅作品,曾發(fā)表過幾篇文章。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邏輯,“有其父必有其子”。我認為劉心源也應在刻銅藝術(shù)方面有所作為。我曾經(jīng)與研究劉心源的專家張燃明先生通過信。他在信中告我,他小時候曾見過劉心源的刻銅墨盒,后來又告我劉心源是治印(章)專家,他的部分印章和刻銅墨盒在民間會有流傳。于是我留心收藏劉心源遺物,找到了劉心源自制印章的照片,又通過拍賣,“搶到”了劉心源的一個刻銅水煙壺?,F(xiàn)將研究結(jié)果公布出來。至于他在刻石方面的卓越成就、遺留于洪湖龍口堤街故居的主要刻石,包括他臨摹的《石鼓文》和《碣石頌》以及自作的題跋,已有專人發(fā)了硏究論文,我在此不再贅述。
2014年,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在武漢附近收到了一個劉心源的刻銅水煙壺,剛好我要去湖北洪湖市考察劉心源的故居,想順道去看看這支水煙壸實物,但因朋友有事而未能實現(xiàn)愿望。2015年我在澳洲旅游時,得知朋友要在網(wǎng)上拍賣此水煙壺,第一次看到了此水煙壸的照片,根據(jù)我對劉心源書法的理解及對此水煙壺器型的判斷,初歩認為此水煙壺應是劉心源的“書稿”“畫稿”作品,于是就囑女兒付款買了此水煙壺。
春江晴日掃煙痕,望見金陵香客魂。
殘月曉風楊柳岸,酒旗茅店杏花村。
半彎綠水抱紅梅,一路青山到酉門。
真?zhèn)€東南名勝地,終朝覽勝近黃昏。
題詩上款:華堂仁兄大人雅正,下款:弟劉心源
狀開元氣,探得花香。
時在孟夏月,造于漢皋
劉心源的這首詩沒有收入他的詩集中,所以難以確定是何年所作?!皶r在孟夏”制作水煙壺的題字,也斷定不了是那一年的孟夏。因此筆者對此詩的寫作年代進行了詳細考證,分述如下:
光緒二十五年(乙亥1899 年),劉心源為成都府太守時,給華陽(現(xiàn)成都華陽鎮(zhèn))知縣胡詩林的“三生圖”題詩云:
一生愛作江南夢,何處碧巖訪夙緣?
什么是劉心源的江南夢?在該詩的注解中劉心源作了如下按語:心源幼時,偶悟前身為江南人。一日讀“家在江南黃葉村”試帖詩,若動鄉(xiāng)思。淚出,不能終篇。丙子(1876 )通籍后游江南,了無感觸,亦不能再憶前事,今成鈍根矣。(見劉心源《奇觚室瓿余集》第11頁)。
“通籍”謂記名于門籍,可以進出宮門,因此后來便稱作官為“通籍”。 “家在江南黃葉村”句指蘇軾“書李世南所畫秋景”所題的一首詩:
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
胡薇元(1850-1920),字詩林,號孝博,大興(今屬北京)人。累官西昌、華陽等知縣。工詩,善書,與宋育仁、方旭、趙熙諸人結(jié)詞社。光緒三年(1877)丁丑科三甲進士。胡薇元中進士后,出任廣西天河知縣,后改官四川寧遠西昌,調(diào)重慶涪陵。光緒廿六年(1900)后調(diào)陜西,后任陜西興安(今安康)、鳳翔、同州(今大荔)知府等,“一歲而遍歷三輔,古無是也。循聲滿關中”。辛亥(1911)后,被革命黨拘禁二十多日,為滿清守臣節(jié)不屈,作絕命詩明志。放歸后潛蜀中,居前賢百梅亭舊宅,自稱“百梅亭長”。有《壺庵五種曲》《夢痕館詩話》《歲寒居詞話》及影響巨大的《公法導源》等多部著作傳世。
劉心源比胡薇元大兩歲,早一年當上了進士,兩人同時在四川為官,共同的文化背景使他們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所以他在為胡薇元的《三生圖》題詩時,也吐露了他考中進士、完成了“江南夢”的心曲:
“丙子(1876)通籍后游江南,了無感觸,亦不能再憶前事,今成鈍根矣?!?/p>
由此我們可以斷定:1876年,劉心源游江南時寫下了這首詩。這是最新發(fā)現(xiàn)的一首劉心源早年所作的詩。
此水煙壺使用年限較長,磨損較嚴重,因此把此水煙壺的制作年代訂在丙子年,即劉心源當了進士、游江南那一年(1876年)。從水煙壺側(cè)面兩句題字“狀開元氣,探得花香(藏狀元、探花四個字)”,也表明此壺的制作與他中進士有關。
查劉心源年譜,“清光緒丙子年(1876), 劉心源28 歲,考中殿試二甲第30名,賜進士。這一年是劉心源人生轉(zhuǎn)折最重要的一年:中了進士,游歷了南京等江南名勝。大約是清明節(jié)前后的初春,他寫下了令自己一生不能釋懷的詩篇,并于當年孟夏回到他的故鄉(xiāng)漢皋(古武漢之謂 )時,將這首詩親筆刻寫在一個水煙壺上面并送給他的仁兄“華堂大人”。
據(jù)說,在南京城的民居群中,隱匿著一座有千年歷史的光宅寺。它置身居民區(qū)里,平時在幽幽深巷中很難被人發(fā)現(xiàn),但是每到農(nóng)歷初一和十五便會開門迎客,只有不少老香客才知道這里,從明清至民國以來,光宅寺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市民,香火很旺。所謂金陵香客之魂,即留在這里。所以我也把劉心源清明節(jié)前后游金陵的眼光定格在光宅寺。這也許找到了某些根據(jù)。
劉心源一生的詩作雖不多,但題材廣泛,有游歷名勝發(fā)思古之情懷者,有為同僚、下屬題書畫冊者,有借同僚下屬、窗友惜別或懷念遙寄以抒發(fā)情感者,有目睹社會現(xiàn)狀,借讀史、寫景、論古而發(fā)泄不滿之情者。劉心源在詩作《秋興八首》中寫道:“高閣名流看陸沉,六龍風雨獨西臨(指清朝),摧殘時局推胸憤,冷落人才抱膝吟?!北驹姷陌l(fā)現(xiàn)與《秋興八首》一道,是劉心源詩作中之重要內(nèi)容,將詩畫刻在吸煙工具之上,是清末早期的重要刻銅活動,先于陳寅生將詩畫刻在銅墨盒之上。此壺書畫排布格式,此盒型制與流行于漢皋的水煙壺型制,即當年劉心源之父鐵生劉正鈞所刻水煙壺如出一轍。從而使我們清楚看到,劉心源在刻銅方面,繼承了先輩傳統(tǒng)。清末刻銅藝術(shù)界,因為有了金石學家、文字學家、刻石及治印專家劉心源的參與而培增光輝。至于畫銅大師陳師曾曾將臨金文的墨盒送給劉心源,則是刻銅文房收藏界的不絕佳話。我們期待與劉心源有關的刻銅文物還將大量出現(xiàn)。
詩、書、畫、刻是衡量刻銅藝術(shù)品之最重要標準,齊白石可謂近代詩、書、畫、刻俱全的藝術(shù)大師,他親刻的刻銅作品不多,但他親畫而非親刻的刻銅墨盒,拍賣價仍然是最高的,他治印不刻銅,只是因為他忙不過來,或者從經(jīng)濟效益上看,刻銅不如刻印,同時也為了保護眼晴。陳師曾和姚華在詩、書、畫、刻方面,都久負盛名,所以他們的刻銅作品,即所謂“畫稿”作品,在拍賣市場上價格次高。陳、姚倆都會治印,就不必考察他們是否親自刻銅。在刻銅藝術(shù)領域,陳寅生堪稱刻銅文房之父,他把刻銅藝術(shù)首先施于銅墨盒等文具。越來越多的發(fā)現(xiàn)證明,陳寅生也是詩、書、畫、刻俱全的藝術(shù)家,尤其是他刻銅的天賦超過了他在詩、書、畫方面的成就,所以更受人推崇。陳寅生的刻銅文房作品在拍賣時也有很高的價位。
至于本水煙壸是否是劉心源所刻,我認為不必拘泥于此細節(jié),只要有空閑時間,出身于刻銅世家的劉心源定能刻。趁書畫興致未完之際,他操刀刻將起來,又何樂而不為呢?當然,我的考證信條是重實物,將來有一天,除非見到鐫有“劉心源刻”的作品出現(xiàn),我仍然將他當作“書稿”大師。這不會降低他在書畫銅方面的特殊地位。他如以清朝官員和學者的身份出現(xiàn),他不必親自去刻。前云貴總督李鴻章侄子李經(jīng)羲(字仲仙)在一個印章盒上親書“仲仙刻畫”四個小字,表明了他會刻銅,而且是在他走上仕途之前的28歲時所刻。同樣道理,是否劉心源在28歲時刻了這支水煙壺呢?我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原因很簡單,他出身于刻銅世家,親自刻過不少印章,又刻過不少石碑??套诌@項技藝,士大夫們把它看成“雕蟲小技”,工匠所刻又被嫌有“匠氣”。這實在為難歷代刻銅大師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