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婉仁 陳祖建 楊亞榮 朱琳
(福建農(nóng)林大學園林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2)
建筑之間的視覺差異,往往取決于建筑的造型及表皮,而建筑表皮的表現(xiàn),則依賴于對建筑材料的選擇與構造。正如美國著名建筑師路易斯·沙利文曾說“真正的建筑師是一個詩人,但他不用語言,而用建筑材料。[1]”戈特弗里德·森佩爾把不掩飾材料自身結構屬性特征的建筑認為是建造的真實性[2]。福建大部分傳統(tǒng)民居中,人們將建筑材料毫無掩飾地呈現(xiàn)出最適合的形狀和比例,似乎也正是人類最實在和淳樸的建造。
福建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東南山國”,因多山、多水以及交通不便的地理環(huán)境因素,形成了福建省的文化、語言、風俗及建筑的多元獨特風格。福建傳統(tǒng)民居也毫不例外地展現(xiàn)了地域性與區(qū)域性的鮮明特征。色彩亮麗的紅磚閩南民居,磚石相間的莆田民居,金包銀墻的福清民居,厚重的夯土閩北民居,千柱落地的閩中民居,以及享譽世界的客家土樓等,其形成主要影響因素離不開地方材料的運用。
土是人們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從原始社會的穴居和巢居中對土的依賴,可以認為是土與人類居所關系的起源。由于地區(qū)和海拔的不同,土壤的屬性也會出現(xiàn)差異。福建省土壤主要有紅壤、黃壤、磚紅壤和紫色土,其中紅壤占了大部分。紅壤土俗稱黃泥,來源于閩西、閩北山體表層除去腐殖質之后的生土層,因富含鐵﹑鋁氧化而呈現(xiàn)酸性偏紅色。土墻的主要材料泥土的差異不太顯著,而在土墻的材料的搭配與建造方法上有不同,各地區(qū)代表性木質民居異同點比較如表1所示。
福建的土墻傳統(tǒng)民居,主要分布于寧德、三明、龍巖及漳州一帶,以土樓、土堡最為有名。福建土樓,可以說是把我國傳統(tǒng)的夯土技術推向了頂峰,建造的土樓高度可超過20m。如永定的永隆昌樓,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高達6層,如城堡一般。永定縣承啟樓是最大的圓形土樓,高4層約16.4m,樓中有樓的同心圓布局,宛如迷宮。土堡與土樓不同,是在一組建筑群的外面,圍護了一道防御土墻,外圍結構獨立存在。
表1 土質外墻的福建傳統(tǒng)民居材質異同點
建造土樓的材料要選取粘性好的紅壤土,可加入田土甲泥增加粘性,帶有少量砂子可減少土墻收縮產(chǎn)生的裂縫。最好用的是“三合土”,即以黃土、石灰和河砂按一定比例攪拌后使用。根據(jù)濕夯和干夯的技術手法上的區(qū)別,三合土的配方比例有所區(qū)別。濕夯三合土的配方,土、灰、砂的比例為1∶2∶3,能防浸泡,多用于墻腳;干夯三合土以土為主,土、灰、沙的比例為4∶3∶3,也可以5∶3∶2,多用于大型土樓底墻,防水浸泡性能不如濕夯[3]。加入紅糖、蛋清水及糯米糖水還可以增加墻體的堅韌性及耐水性,使夯土墻更加堅固耐久。另一種土墻形式來自規(guī)模較小的土坯民居,建造方法是利用模具將泥土搗成土疊砌成墻。隨著時間的沖刷,土坯墻的墻面上很難看出土塊堆疊的痕跡,它們融為了一體,遠看呈現(xiàn)的是波浪形橫條紋狀的肌理。主要分布于福建寧德,在福州、南平也有。為了提高土墻的堅固性、穩(wěn)定性及防水性,人們常使用三合土粘合堅硬的大塊基石、卵石或花崗巖來建造土墻底部的墻裙與墻基,高約0.5m~2m。土堡為了提高防御性,用石塊砌筑墻裙,一般二層以上才用生土夯筑;而土樓多用鵝卵石做勒腳。
木是在主要建筑材料中,既可以再生又可以再利用的材料。在人們的記憶中,木構建筑幾乎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代名詞。中國傳統(tǒng)的木構建筑是將對生命永恒的信念圓滿于流轉的變化中,這種永恒與自然一樣周而復始,更長存于千古[4]。
福建省地處亞熱帶地區(qū),地理氣候良好,水熱資源優(yōu)越,十分利于林木生長。自古以來,福建省林木繁盛,是隨處可見的自然資源。近代福建所產(chǎn)的木材有杉、松、樟、楠、竹、花梨、桐、烏柏等,建造房屋的木材主要以杉木為主。據(jù)《閩產(chǎn)錄異》所載,福建杉木“有赤、白二種:赤者堅而多油;白者松而近燥”,赤杉實而多油,白杉虛而干燥[5]。杉木生長快,樹干直,重量輕,透氣性好,防蟲蛀,且清水杉木面耐久實用,健康環(huán)保,因此在山區(qū)成為理想的建筑材料被廣泛應用。除了全木結構的民居外,木材在其他結構的傳統(tǒng)民居中也被用于柱子、屋架、椽條、樓板、隔墻、門窗、屋面等多方面。
在福建某些山高谷深的山林中,隱藏著一種古老卻常被遺忘的福建傳統(tǒng)民居,則是木作的干欄,在福建也被稱為高腳厝或木厝。干欄木厝多靠山而建,另一面懸空以木頭支撐,房屋隨著山形地勢錯落有致,干欄建筑也有“千柱落地”之稱。為了防止山體滑坡等問題,人們在木厝的底部竟可能地以大的石塊堆疊來增加穩(wěn)定性。這種“上層住人、下層圈畜”的房屋,可以防潮濕與山洪及野獸襲擊。但由于木材易腐朽,年代久遠的干欄民居較為罕見。這種似乎迥異于福建其它地域傳統(tǒng)民居的建筑,卻代表著福建原始山居的歷史風貌,主要分布在以德化、安溪、永春為核心區(qū)的戴云山脈,以德化較多。福建省的木質外墻的民居材料選擇差異性小,年代越久遠顏色越深,立面形式基本都是主要以長條木板豎向拼接相連,橫向交錯固定。各地區(qū)代表性木質民居異同點比較如表2所示。
表2 木質外墻的福建傳統(tǒng)民居材質異同點
西方古典主義學者曾提出:“建筑是石頭的史書”,西方古代建筑試圖用石頭的堅固來與時間賽跑,渴望達到看得見、摸得著的“永恒”[6]。石材是貫穿人類幾千年發(fā)展的傳統(tǒng)建筑材料,經(jīng)久不衰。石材作為建筑材料,具有耐久性好、耐火性高、抗壓力強、保溫隔熱性能良好等天然優(yōu)勢。福建地區(qū)石材資源豐厚,盛產(chǎn)花崗巖與火山巖,尤其以東南沿海的花崗巖最為出色而被大量運用于橋梁建筑。
福建沿海地區(qū)由于臺風盛行,采用堅硬牢固的石材來建造房屋是一個理想的選擇。這樣的石頭民居,不僅冬暖夏涼,還對防御大風大浪及潮濕等惡劣天氣效果甚佳,因此從前人們都就近從山上挖運石材來建設房屋。地區(qū)的山體地質不同,導致了石材質地、紋理及色彩差異,于是就有了那些色彩豐富的石頭厝。
在泉州、莆田及福州的平潭縣等閩沿海地域,石面房屋可謂是數(shù)不勝數(shù),平潭島更是傳誦有“光長石頭不長草”的民謠。那些古樸亙古的石頭民居的原生態(tài)景觀,也成為了閩海島居民文化的活化石。平潭石頭厝早期多用不規(guī)則的火山巖亂石砌,后來技術提高后,才有了平砌、人字砌等手法。在平潭縣的石頭厝的石材中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如東庠澳底村的石頭厝多為青石,平原紅衛(wèi)白沙壟石頭厝則用七彩卵石,色彩斑斕。泉州樟腳村也因色彩斑斕的石頭民居而聞名遐邇,被稱之為“油畫村”。泉州惠安崇武半島上的古城是一座丁字形石砌的海防城堡,這里的城墻、民居、巷道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白色花崗巖壘砌。地區(qū)異同點比較如表3所示。
表3 石質外墻的福建傳統(tǒng)民居材質異同點
磚是由“火”而生的人工材料,李允鉌先生指出:延長構件的壽命就是希望房屋能夠達到較長的使用年限。磚則是人們?yōu)榱嗽诰铀腥〉酶玫姆雷o作用所產(chǎn)生的[7]。在磚砌的福建傳統(tǒng)民居中,主要以閩南的紅磚厝、閩北的青磚厝為代表。紅磚和青磚均以紅壤為原材料,區(qū)別在于高溫燒制后的冷卻方法不同。紅磚的制作是在土壤燒到一定火候時逐漸降溫使其保持紅色不變;青磚是在土壤燒制到一定火候時突然澆水加以淬火,因產(chǎn)生氧化反應而使顏色突變。
從閩南泉州考究挖掘的紅磚墓室來看,專家推斷紅磚早在宋元年間開始流行。閩南的紅磚燒制技術水平歷史悠久且水平高,紅磚質地細致光亮,色彩紅潤鮮艷,尺寸規(guī)格眾多,以適應于組成多種圖案來裝飾外墻體?!伴}南大觀園”的蔡氏古民居群,以白色花崗巖為墻裙和窗框,大小形狀不一、色彩鮮艷或帶有黑紫色紋理的紅磚拼接而砌為墻身,側墻頂上配以精美華麗的雕刻,是一種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墻體。除此之外,有一些風格奇特的紅磚厝的墻面。泉州民居的“出磚入石”墻,是利用紅碎磚與石頭混砌,石為豎砌,磚為橫砌。莆田民居的“磚石相間”墻,以丁砌的小塊花崗石形成菱形的白石圖案點綴紅磚墻。莆仙民居的“紅壁瓦釘”墻,用專門燒制的紅壁瓦釘來做墻面裝飾,壁瓦用蠣灰勾縫。
青磚(灰磚)在我國的運用就十分廣泛,在福建的閩北和閩東民居中較多。青磚民居多以磚木結構為主,以青磚空斗墻或青磚實心墻為外圍,亂石或毛石為墻基,夯土墻為山墻。青磚厝的外墻面十分樸素,但也有以技藝精湛的磚雕門口使青磚厝民居的外立面鮮活了起來。也有一些灰白相間的青磚墻面,遠看如馬賽克一般。各地區(qū)異同點比較如表4所示。
表4 磚質外墻的福建傳統(tǒng)民居材質異同點
續(xù)表4
牡蠣是福建東南沿海地區(qū)的常見海產(chǎn)品之一,牡蠣殼最早在建筑上的應用,主要是以牡蠣殼來代替石灰作為粘結材料,并有御濕防蟲的功效。后來,人們也把牡蠣殼直接用在建筑墻體的堆砌上,將蚵殼凸面朝上層層疊砌,用當?shù)厥幕蚣t磚砌成整齊的邊緣,這就是淳樸的“蚵殼厝”。牡蠣砌墻一般選用體型較大的如晉江牡蠣、長牡蠣,形狀主要有馬蹄形和長條形,長20cm~30cm左右;而體型較小的如褶牡蠣可以用來磨成石灰使用。有專家曾猜測,泉州蚵殼厝的牡蠣殼來源于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經(jīng)過的非洲東海岸或東南亞地區(qū)及南海北部沿海,當時用于貨船返航壓艙,而后堆放在泉州海岸[8]。
隨著建造技術的發(fā)展,近代的蚵殼在民居中逐漸發(fā)展成為墻體貼面的裝飾性元素。因蚵殼的使用功能有稱重及裝飾的差異,所以蚵殼厝的墻體表面構成產(chǎn)生了變化,具體蚵殼厝外墻形式如表5所示。鱗次櫛比整面蚵殼墻讓人感受到強烈而古樸的地域沿海氣息,但也難免有些單調。以紅磚修飾屋面或窗戶邊框的外墻使蚵殼厝更有生機。這些“蚵殼厝”的區(qū)域分布范圍主要集中在泉州市——泉港區(qū)南埔鎮(zhèn)、后龍鎮(zhèn)、峰尾鎮(zhèn),惠安縣崇武鎮(zhèn),豐澤區(qū)東海鎮(zhèn),晉江市深滬鎮(zhèn)、英林鎮(zhèn)、南安市石井鎮(zhèn)等地區(qū)的沿海漁村,蚵殼材料的使用區(qū)域性小,差異性小。
表5 福建蚵殼厝的外墻形式及比較
福建傳統(tǒng)民居的地域類型豐富,墻體表皮材料各不相同,建筑風格迥異,但它們的墻體材料都是源于自然的生態(tài)材料。厚重的土墻、滄桑的木墻、堅固的石墻、整潔的磚墻、繁密的蚵殼墻,反映了建筑表皮材料的地域性表現(xiàn),即適應福建省的地理氣候、回應閩地區(qū)地域性景觀,關聯(lián)復雜多元的民族文化及風俗習慣。這些傳統(tǒng)民居體形態(tài)多姿,顏色多彩,融入在各自的聚落中。在古民居沒有被刷上仿古的油漆之前,還能從那些沒有經(jīng)過濃妝淡抹的民居材料中看到淳樸、自然的歷史生活,并學習和傳承先民在傳統(tǒng)民居建造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