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柳琦
一.案例簡介
2015屆高三我任教兩個理科畢業(yè)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其中小明(化名)同學便是我任教班級15班中的一名學生,同時是我高三的幫教對象。他平時很活躍,課堂上總有他回答問題或和老師“抬杠”的聲音,課后也喜歡和老師開玩笑、問問題。然而,佛一模前,他像變了個人似的,早讀趴臺、上課時精神恍惚、課后作業(yè)也開始欠交。剛開始,我以找他面批習題為由,由答題方法談及最近的學習狀態(tài),他只是淺淺地告訴我晚上睡不好,導致白天犯困,他承諾自己會盡快調(diào)整過來。但在之后的一周,這種狀況并沒有好轉,而且在語文周測時,他竟交了空白卷。此時我意識到,事情沒有“睡不好”那么簡單。與班主任交流過,班主任也及時找小明談心,但小明并沒有敞開心扉,問題的根源依然沒有找到。
二.案例分析處理
(一)以網(wǎng)絡為突破口,深入學生內(nèi)心深處
通過與班級同學的了解和我的持續(xù)觀察分析,初步得知導致小明精神狀態(tài)嚴重萎靡的主要原因是失戀。按照常規(guī),早戀是違背學校規(guī)定的,學生自然不愿意向老師坦白或求助,如果直接找他談話估計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考慮到學生們都愛在微信上發(fā)布自己的感受、交友談心,我決定通過微信與他交友,消除他的心理戒備,了解他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再對他進行引導。
于是,我特意挑了一個周五下午的自習課找他面批作文,指出他的寫作思維很好,但重點要關注作文主體段落的潤色與升格,并在此基礎上詳細地指導他進行了修改。修改后,我贊揚了他的悟性和潛力,并提出把這篇作文作為典例在課堂上評講,他非常高興。但此時已經(jīng)到了放學時間,班上電腦不能用了,轉換成電子文檔的任務很自然地就交給了他回家去完成。于是,我趁機提出:“你加我微信吧,回去轉換成電子文檔后發(fā)給我,我再檢查和點評下,放到課件里,下周一及時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他楞了一下,我立馬打消他的顧慮:“放心,微信里,我們只是朋友,相信我?!蓖蝗缙鋪淼难堊屗缓镁芙^,立馬掃了我的微信。
果然,微信是最藏不住秘密的地方。我看到了他陸陸續(xù)續(xù)發(fā)布在朋友圈里的信息,“我想我是最終失去她了”“喝酒喝到爛醉的滋味原來一點也不好受”“我已經(jīng)不是過去的自己了,我失去了一切!”諸如此類的話語讓他的微信空間充滿了灰色與傷感。我知道,在微信的朋友圈里,我的身份不能是老師,而應該轉換成朋友,否則,我會失去他的信任。于是,我在他微信信息下發(fā)布了諸如“失去一切的同時意味著開始擁有!”等評論。此后,他每發(fā)布信息,我都會悉心地給予評論或點贊。他一般不予回復,但我相信,他一定會慢慢有所感化與觸動。
(二)把握時機,敞開心扉,將心比心
果然,在距離佛一模還有兩天的晚修,我在課室外面看自習,他突然搬了一個凳子坐在我面前,直奔主題對我說:“老師,我很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但還是完全復習不進去,我該怎么辦?”此時,我知道,我等待的時機來了,他愿意主動聽取我的意見,這意味著他愿意與我敞開心扉,他愿意把我當朋友并尋求我的幫助。這讓我很欣慰。我沒有擺著老師的官腔給他講道理,而是對他的情感與情緒表示理解,并和他分享我自己青澀的高中、青澀的感情、當時青澀的感受和時過境遷后的云淡風輕。我只是在敘述過來人的故事、相似的經(jīng)歷與感受,僅此而已。當然,時隔多年,這當中難免七分真實三分潤色,然而從他的回應來看,我知道,他有共鳴、有思考、有釋然。最后,我告訴他,實在復習不進去就暫時放放,別把自己逼得太緊,把影響你復習的頭腦中雜亂的思緒想清楚、理清楚,不要怕痛,面對它,痛過也就釋懷了。
(三)持續(xù)關懷,適時激將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看到了他的努力,也能感受到他努力背后依然存在的黯然。我知道,他需要時間消化與忘卻,也需要持續(xù)正能量的鼓勵與支持。于是,我繼續(xù)關注朋友圈里他的動態(tài),并階段性地利用課余時間輕松地和他聊天。聊學習,也順帶聊到情感、情緒、最近的精神狀態(tài)等,就如朋友一般。
我們學校有一個傳統(tǒng),那就是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學生自己組織的“義賣活動”,作為社會實踐。所有學生對這個活動都是熱情高漲。今年也不例外,學生們雖然高三了,但他們會在義賣活動中給高一高二的師弟師妹們做宣傳和幕后支持工作。小明也在微信里發(fā)了宣傳小吃義賣攤的信息,我回復他,一定在放學后去“捧場”。然而,因為臨時的工作原因,我失約了。晚修后,他給我發(fā)了一個“委屈得快要哭出來”的微信表情,我知道他在暗示我失約之事。我立馬向他解釋與道歉,并表示下次“請他”以示彌補。他轉“委屈”為喜,繼續(xù)追問我請客時間,我說“高考放榜時”,他發(fā)了一個“無奈”的表情。我趁機激將他:“你可是我最看好的黑馬,班里的重點苗子,原來就這么沒信心、就這么點出息呢?”他回信息說:“絕對有信心!”并且補充:“我考上重點,老師一定請我!”
(四)親其師,更要信其道(方法指引)
從此之后,明顯感覺小明學習上沉心靜氣了許多。我知道,學生調(diào)整好心態(tài)以后,還得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才能增強學習的自信與動力,才能保持持續(xù)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小明的數(shù)學和理綜很好,但語文和英語很弱,往往徘徊在及格線邊緣,是明顯的偏科生,若能在語文和英語上得到較大的提升,他上重點一定沒問題。針對語文和英語學科的共性,我告訴他,這類學科在應試上的方法不外乎兩點:堅持積累、“舉三反一”。
1.堅持積累。語文和英語不是通過短時間的突擊就能立馬見效的,相反,持續(xù)而有效的積累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零散的時間特別適合用于語文和英語的積累?;谶@一學科的特殊性,我指導小明制定了積累與循環(huán)鞏固的計劃,利用平時被忽略和浪費了的時間,有針對性地、循環(huán)地記憶生字、成語、實詞、虛詞、默寫,同時每天堅持利用小段的時間鑒賞或感受詩詞、閱讀文章并適當做摘記與點評。這些零散的時間加起來估計也就每天半小時,但對英語和語文這類學科而言,若能堅持,收效是不可估量的。更何況,零碎的時間是學生最容易忽略和浪費的,用于積累,恰好科學合理地利用了時間。
2.類型題“舉三反一”。數(shù)學和理綜往往需要學生先掌握好一個理論、一個公式、一種方法,從而運用于千變?nèi)f化的題目之中,所謂“舉一反三”。而語文恰恰相反,它需要學生見過許多題、做過很多積累,才能答好一類題甚至一個題,所謂“舉三反一”。這是由語文學科知識的廣泛性和靈活性決定的。許多理科學生正是用理科思維來學語文,重技巧而輕理解導致語文復習如同雞肋,難以提升。于是,我引導小明,針對不同類型的題,先分類做高考、模擬題例,不斷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及語感,在此基礎上才歸納出題共性,規(guī)范答題思路。但關鍵是:問什么答什么,先理解后技巧。不能將理科的“公式套用”法遷移到語文學科上,相反,要以提升理解力和語文素養(yǎng)為根本,不吝嗇廣泛閱讀、廣泛涉獵題型的“無用功”,做好“舉三反一”。
3.堅持考試后的分析,找到薄弱點
每次高三語文月考或者周測過后,我都會引導他抓住機會發(fā)現(xiàn)自己語文學習中的不足,認真分析試卷,通過統(tǒng)計自己在各個題上的細分,找出過失性失分和知識性失分,發(fā)現(xiàn)自己在哪些知識和方法上還存在遺漏和缺陷,明確下一階段的提升目標與方向,及時進行方法引導與練習鞏固,爭取在下一次月考中得到提升。剛開始,一般都是我找他分析,給他講解,到后來,每次月考后,他都會第一時間找到我一起分析試卷,并且自己指出存在的問題,自己提出解決的辦法,主動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高考結束了,成績公布的那天,他的總分590分,超過了重點線13分,見到他的第一面就高興地和我說,語文考了119分,很感謝老師。我看著他高興的樣子,感到無比的幸福和滿足。
三.工作思考和建議
本案例使我認識到, 用持續(xù)的關懷與適時的激將能助學生走出情感陰霾,一旦沒有了情感因素的困擾與阻礙,學生的潛能是無窮的。調(diào)整好積極的心態(tài),喚醒心中的能量,就能在最短的時間激發(fā)個人無限的潛能,釋放能量,改變命運。而語文知識也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探索,才能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才能真正提升語文素養(yǎng)與能力。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所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要切實做好語文教學,教師需要知識輔導和心里啟迪雙管齊下,通過正確方法的引導,使學生體會到語文積累的必要性,語文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從而消除對語文高分靠運氣、靠技巧的錯誤認識,并使學生體驗成功與不斷進步的快樂,讓學生找回自信,激發(fā)熱情,積極投入,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