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文
摘要: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他們可以用繪畫作品理解世界、描繪世界、增長知識。小學生的美術作品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繪畫,就是涂鴉,美術老師要加強認識,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涂鴉,并且盡量用童心去審視、去評價他們的作品,讓他們對美術課感興趣,培養(yǎng)他們對繪畫的愛好,為他們的成長打下基礎。
關鍵詞:小學美術;涂鴉作品;教學引導;評價
小學生喜歡用涂畫工具、材料,在墻上、紙上涂鴉,涂鴉是大部分小學生的至愛。是童心、童趣的流露,是小學生夢想的搖籃,從一些涂鴉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因此,小學生需要學習美術,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是學生成長中自娛的一種實踐活動。美術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揮自身的潛能,讓他們用自己的美術作品描繪美好的世界。
一、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涂鴉
小學美術教師習慣了讓學生按著范畫進行臨摹。美術教學的模式是:學生在教室,按教師要求,在紙上按部就班的一筆一畫的臨摹,并不能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大膽地涂鴉,作品也就無創(chuàng)意而言,更不能從作品中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其實,看是小學生的信手拈來的涂畫包含著他們視覺上的形象思維??词呛唵蔚膶W生的繪畫,不是對某些客觀存在的事物進行簡單的復制,而表現(xiàn)的是他們眼中看到的世界,或表達他們的某些想法及意愿。因此,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應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并尊重他們,留充足時間、給學生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大膽的去創(chuàng)作。讓他們用自己的眼去尋找精彩的瞬間,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小手描繪出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用心與大自然中的一切去交流、聆聽;用腦去思考、分析、創(chuàng)造,讓學生成為繪畫的主人,促進他們多方面的發(fā)展。
針對每個年齡段小學生的特點,以及他們繪畫的能力,對作品的感知有不同的感受。教師應采用如下方法引導學生學習美術。
1、多動手。低年級小學生比較愛動,根據(jù)這一特性,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動起來”。教學《走進大自然》時,教師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大自然里尋找可以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的材料,讓他們用找到的材料做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作品。學生用自己找到的材料做了小刺猬、小金魚、螃蟹,有的學生還制作了一個洋娃娃等。教學《有趣的半圓形》,教師讓學生從生活中找有半圓組成的東西、物品等,讓他們想一想哪些東西可以由半圓形變化出來,然后學生親自動手,剪出半圓形 進行粘貼,在半圓形上添加一些細節(jié),讓表達的形象更加有趣。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構(gòu)想,制作了許多精美的作品。
2、引導。隨著學生長大,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想法及評判標準,有一定的獨立能力。他們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意愿,對美術的學習有自己的表現(xiàn)方式,而且會通過不同的形式進行表現(xiàn)。因此在對中年級學生進行美術教學時,要利用這一特性,引導學生學習。教學“多彩的夢”這一題材時,教師讓學生回憶印象深刻的夢,說一說你想以什么形式。教師引導學生可以多種畫筆綜合應用,會有特殊的畫面效果;也可以用刮蠟紙的底色,來表現(xiàn)閃爍的夢境;用線條的粗細變化,突顯畫面的生動;用蠟筆的色彩斑駁表現(xiàn)朦朧的夢境;也可用水筆的色彩潤澤,表現(xiàn)清新的夢境。學生作畫前,教師點撥了下構(gòu)圖的要點,學生自由創(chuàng)作。學生用各種表現(xiàn)方式很快創(chuàng)作一幅幅佳作。大部分學生的作品內(nèi)容新穎,富有一些童真童趣。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有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
二、用童心評價學生的作品
部分教師對評判學生的作品時,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并沒有從他們的角度出發(fā),只隨便一看,就立馬結(jié)論。有的學生把自己的畫拿給教師看時,教師忽略掉學生的感受以及學生當時的心情、表情,部分教師一句話:畫得什么?。∧阕约嚎纯聪袷裁?,重畫!學生的積極性遭到打擊。教學“曲曲直直”這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讓學生了解了曲線與直線有多種形式,在演示他們相互組合后能產(chǎn)生豐富的造型變化。讓學生找出身邊直線、曲線材料,讓他們自己感覺一下,看有什么特點,然后讓他們用直線、曲線組合新的形象。有的學生用畫筆來表現(xiàn);有的學生用一些材料組合成自己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有的學生用剪貼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
學生的每幅作品有其自身的特點,是自身情感的表達,都需要教師“用心”評價:有的作品看似精美,可能學生過于運用色彩進行裝飾;有的作品看似難懂,需要教師細細分析、揣摩。有的作品在構(gòu)思上略勝一籌;有的運用五彩斑斕的色彩來表達自己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有的學生借助豐富的想象力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所有這些畫,是學生自由涂鴉的結(jié)果,他們獨特的思維表現(xiàn)在一幅幅帶有靈性的作品中。教師不能用學生稚嫩的畫工對孩子的作品進行評判。
教學“雕與刻的樂趣”教師讓學生欣賞一些不同材料的雕刻作品,然后讓他們收集肥皂、瓜果、石膏、橡皮等材料,試著用一種材料制作一件雕刻作品。教師引導學生先雕刻出物體的大體外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刻出細部。教師不應過多注重學生雕刻的作品完美度,不要刻意的評價學生的作品,而是讓學生體驗雕刻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他們收獲的知識與技能。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關注學生的生活、學習,找到美術教育的出發(fā)點。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評價學生的作品。
每一幅學生作品都代表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借助圖畫表達自己的的喜、怒、哀、樂,涂鴉中有學生的夢想,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他們運用畫筆述說自己心中的故事。教師在評價學生作品時,不能只評價學生“拙劣”的畫工,從圖畫中品味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教師應領悟?qū)W生畫中童趣,圖畫中有他們獨特的、個性化的感受。用童心去解讀學生的作品,走進學生的世界。
參考文獻:
[1]劉淑平.在新課改下淺談中學美術的教育[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5(27):377-378.
[2]張海旋.生命化兒童繪畫教學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7.
[3]常虹.論小學色彩教學對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D].華中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