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民族大遷徙和日耳曼民族的入侵,曾經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轟然倒塌,無數的知識和藝術作品飛灰湮滅,徒留一地的遺跡,歐洲四分五裂開始進入長達數百年的黑暗時期,在這一時期來自國王和教會的王權和神權之間的斗爭成為了研究這一時期社會和政治現(xiàn)象的重要線索。
關鍵詞:法蘭克王國;中世紀;歐洲;政教合一
一、論歐洲中世紀的政教合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
歐洲中世紀的政教合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羅馬帝國覆滅后,其新的主人是從叢林中走出來的日耳曼人,日耳曼人雖然能征服羅馬,但是在文化上卻很不發(fā)達,迫切需要需要教會所掌握的知識和文化,從這個方面來說當時日耳曼人皈依基督教(496年克洛維為了爭取教會的支持率領3000名親兵在蘭斯接受了洗禮)的過程就是后來神學政治取得主導地位的過程。
另一方面,基督教從創(chuàng)立時期就開始了與政權之間斗爭,從一創(chuàng)教時的被打壓到后來基督教被君士坦提努斯定位國教確定其地位,帝國就一直對基督教就保持著政治上的主動權,而教會也一直提防帝國的控制。
中世紀的基督教會之所以會有這么大的政治影響力和權勢最主要應該歸因于當時的封建割據的社會情況。在羅馬帝國后期,奴隸斗爭的不斷加劇,教會意識到奴隸制的時代將一去不返,于是他們尋找了日耳曼人作為自己的新的盟友,開始宣揚羅馬帝國即將滅亡,而日爾曼人則靈魂純潔、道德高尚將會取得勝利,設法讓他們皈依基督。在教會的支持下日耳曼人最終攻陷了羅馬,給教會分封贈了大片的土地,而教會則保留了以羅馬教皇為中心的教階體制。主教則有著自己的教區(qū),在自己的教區(qū)中主教享有相當高程度的自主權和豁免權并且可以向信徒們征稅,信徒們需要將自己的收入所得的十分之一交給教會,這種稅收被稱之為“什一稅”,而主教會則會將自己教區(qū)收入相當一部分上交給教皇[1]。
日耳曼人在攻入羅馬后帶來了新的生產關系,把原來的奴隸轉變成了農奴,與以往的奴隸不同農奴有著自己的經濟生產工具和剩余產品,因此有著更多的自由和更高的積極性,但是農奴中的另一部分卻是由原來的自由農民轉變來的。
二、以法蘭克王國為例論歐洲政教合一現(xiàn)象的形成過程
在墨洛溫王朝的初期,法蘭克王國已經產生了封建主義萌芽,但是當時基本的社會單位仍然是自由的農村公社——馬爾克,在公社中耕地、牧場和樹林歸集體所有不再定期分配,村民可以長期使用但是不得買賣。引起自由農民農奴化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就是公社土地的私有化和公社內部的貧富兩極分化。雖然公社的土地不允許自由買賣,但是公社中許多自由農民耕種的土地由于時代使用,天長地久之下便形成了所謂的“自主地”,而撒利克法典中是允許“自主地”的買賣的。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公社內部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于是一部分富裕的農民兼并了貧窮農民的土地,許多貧窮的農民就這樣變成了富農的佃戶和農奴。但是這并不是農奴化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來自公社外部的:如強制性的軍事服役和各種徭役使原本的自由農民長期脫離土地無法生存不得不投靠教會和附近勢力較大的封建領主,每一個投靠領主的自由農民都要簽訂一份“委身契”把自己土地的所有權上交給封建領主,這種契約關系被稱為“委身制”[2]。在皇室的干預下,這種制度很快就以敕令的形式發(fā)布出來成為了有皇帝首肯的國家制度。
歐洲所謂的封建化就是指的這些自由農民逐漸農奴化的過程[3]。在經歷了約五百年的封建化的歷程后,封建主義最終在法蘭克王國建立起來,封建主義即是經濟制度也是政治制度。在政治上,封建領主們在自己的領地中有著相當高的自主權,就連國王也無法完全命令他們,在經濟上各個國家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經濟單位,各層領主和農民之間的關系是典型的剝削和被剝削、壓迫和被壓迫的關系,教會擁有著來自法蘭克王國封贈的大量的地產,又經歷了法蘭克王國的封建化的歷程,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到了后來其地產的總面積達到了整個西歐的三分之一,成為了西歐最大的封建領主,在這樣封建割據嚴重的情況下,基督教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將封建制度神圣化,成為了巨大地國際中心,將整個西歐聯(lián)系成了一個政治體系,并最終成為了統(tǒng)治西歐的一個強大的政治力量[4]。
三、論歐洲政教合一現(xiàn)象的主要表現(xiàn)
中世紀的歐洲,教會有著相當高的權力,雖然教會不直接掌握軍隊,不直接對國家進行管理,當時在經濟和政治上有自己的特權。另外教會的教士不直接從事生產,教會的唯一財富就是土地,在土地上有大批的農民為教會耕種。教會雖然不會直接掌握軍隊,但是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在教會所有的權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司法權力,這一權力在十二世紀就已經完全確立,主教可以任命一個法官,負責審理教區(qū)內的宗教訴訟案,其主持的法庭被稱為“宗教法庭”。但是宗教法庭沒有武力來進行處決,常見的方法是請求官方的協(xié)助,讓官方來執(zhí)行。
中世紀是基督教的時代,從八世紀開始,教皇的權勢從某些方面來說已經超越了國王,中世紀的歐洲雖然是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下,但是在宗教改革之前教會卻一直是處于高度統(tǒng)一的狀態(tài)下。
在當時的思想和文化領域中基督教也占據了絕對的地位,成為了普遍的世界觀滲透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壟斷著知識和學術研究,這與國王代表的世俗王權產生了巨大的沖突,“教權和王權孰高”成了教會與世俗政權之間一切政治沖突的總問題。當時政教斗爭的激烈程度從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之間就可以看出來[5]。后來教會又提出了很多的理論來證明教皇的權力為什么高于王權,比如教皇諾英森三世提出教皇是基督的代表擁有“完全的權力”統(tǒng)治整個“基督教王國”,但是教權也沒能取得絕對的優(yōu)勢,教權和王權就好像處在了一個天平的兩端,形成了當時獨特的政教二元體系。
參考文獻
[1]《論課余教育的價值與方式》,張穎,《文教資料》
[2]《安泰公司知識型雇員心理契約建設研究》,周淑萍,蘭州大學碩士論文
[3]《1381年英國農民起義探析——兼論評價農民反封建斗爭的學術取向》,孟廣林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4]《論托馬斯·阿奎那的政治哲學》,李君,安徽大學碩士論文
[5]《論教皇革命導致西方法律傳統(tǒng)的產生--兼評伯爾曼《法律與革命》》,王匯鈺期刊名稱:《學理論》,2013年14期
作者簡介
胡北,男,湖北荊門人,青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政治哲學與公共管理
(作者單位:青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