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同
當媽前后,我和我媽吵架的頻次都不低。
19年前爸爸去世后,他的同事跟我說:“你爸爸走之前最擔心你總和媽媽吵架。”我含淚說:“這只是母女之間的正常表達。”很希望自己不要讓爸爸失望。
記不清過去因為什么和媽媽拌嘴,每次吵架,兩個人都氣得要命,簡直要拿出我兒子的口頭禪“再也不和你做好朋友了!”第二天,風吹云散。
我媽媽今年72歲,但是面容體態(tài)上絕對看不出。她喜歡在家捧著iPad追劇,喜歡研究新菜的制作方法,喜歡去看畫展聽音樂會,約朋友吃飯聊天。我媽最喜歡的是滿世界旅游,不會英語也不愁,讓我給她手機上下載個翻譯軟件,要么跟著我們跑,要么跟團。就這樣,跑遍了各大洲,絕對是老太太里的旅行達人。
唯一讓我不能忍受的是,和出門隨身帶著7條絲巾拗造型的阿姨們不同,我媽的觀點是:旅游穿好衣服干嘛?帶點不怎么樣的衣服,穿壞了丟了也不心疼。于是我硬性規(guī)定:和我出門旅游您老還是帶上最漂亮的衣服吧,就當給我一個面子!
爸爸走了以后,只剩下我和媽媽相依為命。從我婚前到婚后,媽媽一直和我一起生活。她不像那些被詬病的丈母娘,她不愛管我們的閑事,即便偶爾聽到我們吵架就關上房門自尋清凈去了,第二天啥也不問。
我吐槽她帶孩子觀念不對、方法不對,她生氣地說:“明天你自己帶去!”結果,明天到了,她還是幫我。有時我也會嫌媽媽家長里短、有點啰唆,于是拿著手機假裝很忙。但是一旦看我表現(xiàn)出耐心聽的樣子,她又會很高興地講下去。
我媽媽和很多媽媽一樣,表面上一臉“你也不怎么樣”的嫌棄,骨子里卻特別以自己的女兒為驕傲。而這種真實表白,我從她那里是聽不到的,每當她的朋友們夸我的時候,我都仿佛穿越到另一個世界:在我媽眼里我這么能干、這么聰明、這么體貼?
業(yè)余時間我開了個微信公眾號,我媽表面不說什么,時不時也會甩我兩句:“你也一把年紀啦,別那么辛苦?!卑胍估锇l(fā)現(xiàn)書房還有燈光,她總是睡眼惺忪對著門口嘆息一句:“你還沒睡啊。”有時吃著飯,綿里藏針一般:“公眾號這種東西能長久嗎?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可以啦?!?/p>
去年我出了本書,囑咐我媽去上海書城看首發(fā)式,結果她還帶了好幾位朋友。主持人請我媽講兩句,我以為她會推托,沒想到她很認真地站起來講話,也許她預計到這個環(huán)節(jié),打好了腹稿,要不然怎么講得那么順呢?
回想起來,我人生中第一次用自己賺的錢給她買的禮物是一副夾耳的耳環(huán),她大概是嫌棄我當年的審美,從沒戴過,但卻一直好好收著,偶爾會拿出來給我晃一眼,得意地問:“你還記得這是什么嗎?”工作以后,我給她買過的各種禮物她都喜歡,還樂滋滋在朋友們面前“顯擺”。只是,她越來越多地說,我的手老了,戴這個不好看了;人老了,用那個也不好看了。
從不怕時間過得慢,只怕時間過得太快,不想孩子那么快長大,也不想媽媽變老。
(摘自“夜光杯微信公眾號” 圖/游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