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蓉菁
《拿來主義》作為經(jīng)典篇目,被眾多國內(nèi)版本的高中語文教材所收錄,這篇課文寫于20世紀30年代,當時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與今日中國存在不少差異。但其“拿來主義”的思想不僅在當時成為針砭時弊的鋒利匕首,在今日仍有極其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這篇課文具有諸多教學點,可品鑒其犀利幽默的語言,可品鑒其形象生動的論證方式,可體味其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等。本篇雜文具有很強的時代性,語言又極具特色,當代的高中生閱讀起來頗有難度?!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對作品產(chǎn)生興趣,學習到文章的精髓,我選擇將“拿來主義”的現(xiàn)實意義作為基準,所有的教學設計圍繞此展開,力求有所創(chuàng)新。確立的教學目標是:(1)理解課文內(nèi)容,領會“拿來主義”的含義。(2)學習掌握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3)學習掌握破立結合的駁論方式。(4)聯(lián)系生活,思考“拿來主義”的現(xiàn)實意義。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重要方式是“善假于物”,即借助現(xiàn)實生活實例引發(fā)學生閱讀熱情,借助科學性合理化的問題設置激發(fā)學生思考,借助學生的表演活動再現(xiàn)課文情境,積極與文本對話等方式來達成目標?,F(xiàn)將其教學實踐做一個總結分析。
在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列舉了近年來學生喜聞樂見的《功夫熊貓》系列片熱播的現(xiàn)象,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這部電影為什么大受歡迎?影迷的評議有不同的聲音,你怎樣看待這部“拿來”中國文化的好萊塢影片呢?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得出了結論:《功夫熊貓》系列片匯聚了中外的文化精華,有好萊塢的美式幽默與中國元素的出色融合,所以大獲成功。這樣,首先就把對現(xiàn)實的一些關注和思考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親切感,激發(fā)了閱讀興趣。其次,能引導學生以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去領會文本的意義去探究,文本的多維含義和啟示以及歷史的現(xiàn)實的價值;引導學生穿梭于文本與現(xiàn)實之間,在歷史的縱向延伸中學會比較,從而激發(fā)學生思考。最后就順理成章地引出“如何對待豐富的中外文化遺產(chǎn)”這一論題,將學生的視線引入20世紀30年代,魯迅創(chuàng)作的這篇文章。無疑,這一熱身還是比較成功的。
在分析文章結構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預設科學合理的問題,有利于學生的交流合作探討,有利于發(fā)揮其能動性和參與性。本課例分三個步驟:(1)引導學生研讀標題,發(fā)現(xiàn)問題。讓學生思考:你認為“主義”什么意思?學生回答主義就是思想,就是主張。再提出問題:而“拿來”就是一個動作,把一個口語化動詞和“主義”這樣一個莊重嚴肅的詞,放在一起,有何意味?通過進一步思考,學生初步體會了魯迅作品寓莊于諧的語言風格。(2)由題入文,研究結構。設置問題:面對文題,你會認為本文會著力解決或論述哪幾個問題?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得出文章結構是按照“什么是拿來主義?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怎樣實行拿來主義?”三段論來安排。(3)深入閱讀,討論交流。設置問題:本文核心寫“拿來主義”,作者為什么花將近一半的篇幅寫其他“主義”?其他“主義”和“拿來主義”有什么關系?通過研讀課文,討論交流之后,學生得出結論:本文論題是“拿來主義”,但開頭卻提出“閉關主義”,接著大談“送去主義”,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歷數(shù)“送去主義”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來主義”,就顯得順理成章,很有氣勢?!傲ⅰ蓖⒃凇捌啤钡幕A之上。在立論的過程中提到錯誤的見解和主張,加以否定和辯駁,以增強說服力,使觀點更加清晰,直截了當?shù)刂赋瞿骋徽擖c的錯誤,用確鑿的不可辯駁的事實來直接反駁,或者從理論上進行透徹的分析和解剖直接指出錯誤所在,對“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的批判就成了闡述“拿來主義”的鋪墊,而且“閉關主義”“送去主義”是“拿來主義”的對立面,正好與“拿來主義”形成鮮明對照。這是文章富有特色的論證方式,也是要引導學生深入領會的地方,從而掌握破立結合的駁斥方式。
他山之玉,可以攻石,學習的過程本身便是一種“拿來”。在課堂的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中,本課例設計一道思維訓練題,出示一則材料:在一次酒會上,法國、俄國、美國、中國四位商人在一起聚會,這時,法國人拿出了白蘭地酒,俄國人拿出了伏特加酒、中國人拿出了茅臺酒,而美國人呢,他拿起了酒杯不慌不忙地先倒了點白蘭地酒,又倒了點伏特加酒,然后再倒了點茅臺酒,最后告訴大家,這就是我們美國的雞尾酒!然后讓學生思考問題:你是否欣賞這位美國人的做法?他的可貴之處在什么地方?這則材料引發(fā)了學生熱烈的討論,妙語連珠,精彩的回答不期而至??梢娝季S拓展材料選取恰當,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思考,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并使課堂氣氛活躍。
總之,《拿來主義》作為一篇關于繼承文化遺產(chǎn)問題的雜文,由于文章多用隱晦曲折的筆法,時代和語言的隔膜常常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困難,為讓學生確確實實進入文本,理解文本,避免理論式的空洞說教,在這堂課上我借助多種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整個教學設計中,依據(jù)實際從知識、應用、情感三個方面進行設置,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得到一個啟示,魯迅的文章距離我們也并不遙遠,魯迅寫雜文的技巧在今天仍有重要價值,學生對魯迅雜文的學習不僅可以有嚴肅、深沉的思考,也可以有輕松、幽默的表現(xiàn),這正是寓莊于諧的雜文應該給予學生的感受。這堂課無論于學生還是于己都感覺收獲頗多,也真切地體會到“拿來”的精髓之一,即“善假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