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妮
這納蘭,就是清初第一大才子納蘭容若,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個典型的高富帥。高,官高。他十八歲鄉(xiāng)試中舉,二十二歲在皇帝面前考試考了個第七名,年紀輕輕便做了皇帝的貼身侍衛(wèi)。王國維是這樣評價他的:“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來,一人而已?!?/p>
那么,這么一個完美的男子,他,應該很幸福吧?
答案是否定的。從他的詞可以看出來:“待不思量,不許孤眠不斷腸。”“此夜紅樓,天上人間一樣愁?!薄拔沂侨碎g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里憶平生?!薄慌善嗤胥皭潯H萑糁?,這皇帝近侍的稱號,明的是為了安撫功臣,暗地里只是為了阻止他父子倆的權(quán)勢進一步擴張,萬一發(fā)生不測,皇上還可以把他直接處置,明明志在文學,卻不得不做一個武夫。所以,他怎么免得了“壯志難酬,英雄寂寞”的悲傷?!翱肇摿柙迫f丈志,一生襟抱未曾開”便是他內(nèi)心的悲慨。他的詞,便多了一種寡歡的氣息。他擁有婚姻,也曾不缺愛情,但心愛的人被召入宮,成了他服務的皇上的妃子,雖然同在人間,卻如同生死相隔,這是怎樣的無奈? “料得重圓密誓,難盡寸裂柔腸。”正妻盧氏去世的哀傷,將他失意的心幾度吹涼。悼亡詞成了他的詞作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在蘇子嘆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之后,納蘭容若的淚水再一次濕遍了自己的衣襟,潤紅了我們的雙眼。
這樣一個人,怎么會不幸福?他的父親納蘭明珠也很奇怪:“這孩子,什么都有了,為什么還是不幸福?”這個善于權(quán)術(shù)的大學士最終也沒讀懂兒子的內(nèi)心?!凹壹覡幊嬎~,納蘭心事幾人知?”我有時想,納蘭自己也未必能明白,他自己并不幸福。
是的,納蘭走了。他留下豐富的詩詞,也留下憂郁的背影,為我們探究幸福感,提供了一道側(cè)門——
幸福感是什么?
是顯赫的地位,光鮮的工作?是豐裕的物質(zhì)生活?這是被不少人視為基礎甚至標準的,不是有人說“寧愿在寶馬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車上歡笑”嗎?而錦衣玉食的納蘭卻用他憂郁的詩句告訴我們,即使是用金子做成的,寶石裝飾的鳥籠,它的華貴、富麗,也不屬于鳥兒。對于鳥兒來說,它的翅膀?qū)儆谔炜?,它的聲音,屬于森林?/p>
納蘭給了我們一種什么樣的幸福感呢?應該是精神、理想世界的實現(xiàn)。
責任編輯:蔣建偉
美術(shù)插圖:段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