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江
“寒瓜方臥壟,秋蒲正滿陂。紫茄紛爛漫,綠芋都參差?!痹娙松蚣s詩中描述的寒瓜,其實就是西瓜,一種極其普通的水果品種。據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載:西瓜,種出西域,故之名??赡芎芏嗳瞬恢溃鋵?,西瓜還有一個更好聽的名字——青門綠玉房,活脫脫一件唯美藝術品。
西瓜種在瓜地里,一般都離家較遠,因此西瓜成熟時節(jié)需要搭個瓜棚夜里好看瓜。幾根毛竹竿一搭,塑料布或茅草一蓋,簡易瓜棚就誕生了。鄰居家種了一片瓜地,他家與我年齡相仿的兒子每次總會屁顛屁顛地跟著去瓜棚,臉上寫滿了驕傲。夏天的晚上,坐在簡易瓜棚,悠閑地晃動著雙腿,眼前一片碧綠的瓜地,提著盞盞小綠燈的螢火蟲在其間飛舞,如同在大地上織起了一張輕輕浮動的綠網。想象著這樣的場景,真是羨慕得要死。當然,看瓜的孩子中也不全是小跟班,魯迅筆下的閏土就是那樣機智勇敢。
上世紀80年代,經濟還不活躍,農家很少有余錢。由于是用家里的糧食買西瓜,所以,每次都會經過精挑細選。挑選西瓜也是有門道的,好多人買西瓜時,會輕輕拍打,邊敲還邊將耳朵貼近西瓜,通過聽聲音來判斷成熟程度。瓜主們則耐心地等待著買家反復挑選,從沒有一絲不快,甚至有時還允許在西瓜上開一個三角形的小孔,查看成熟情況,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打消買家的疑慮。等到顧客滿意,才心安理得地將西瓜公開稱,賣瓜也是良心買賣。
我不知道“瓜熟蒂落”這個成語是怎么來的,單從挑選西瓜來看,它就是農耕的經驗總結,因為西瓜慢慢成熟,瓜蒂就會慢慢縮小。因此有經驗的瓜農看著瓜蒂、瓜臍,甚至紋路、皮色,就能判斷成熟與否。直到現在,我挑選西瓜也沒什么經驗,每次都是叫瓜主幫我挑。瓜主反復查看,并用手輕輕拍打,聽發(fā)出的脆響,最后為我精心挑選了一個。說來也奇怪,每次切開幾乎都是紅紅的瓤,因此,品嘗著甘甜的西瓜,腦中就會浮現出瓜農憨厚的臉。
小時候,家里條件不是很好,遇到吃厚皮西瓜時,母親總舍不得扔掉瓜皮。母親拿刀將西瓜切塊,麻利地將瓜皮和瓜瓤分離,將紅紅的西瓜瓤盛在碗里遞給我們吃。而她則將瓜皮最外面一層刨掉,然后將淺綠色的瓜皮切成一片一片,瓜片整齊地排列在砧板上,就像一塊塊晶瑩的多米諾骨牌,甚是好看。
灶膛的柴火發(fā)出噼噼啪啪的聲音,母親瞅準火候將瓜片推入熱鍋中翻炒,然后倒入自制的豆瓣醬,加水蓋上燒煮。豆瓣醬的味道在熱力的作用下逐漸侵入瓜片之中,香氣悠悠地從鍋蓋邊緣的縫隙飄出,鉆入我們的鼻孔。而瓜皮也在母親的巧手下,變成了舌尖上的美味,沖擊著我們的味蕾。剩下的瓜皮,母親還會腌成西瓜醬。在夏天,一盆西瓜醬,就是薄粥的上好配菜。
如今家里條件也好了,但母親燒制瓜皮的習慣一直沒有改。小小的西瓜皮,既體現著母親的心靈手巧,也包含著勤儉持家的美德。
責任編輯:蔣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