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葡萄酒大獎賽,十多年前剛開始給公司寫內(nèi)刊的產(chǎn)品賣點時,對于這些獎項就曾有過愛與痛的邊緣的感受。那時中國還沒有自己的葡萄酒大獎賽,對于進口葡萄酒這個舶來品,酒廠給過來的資料中,除了技術(shù)性的參數(shù)和零星的品酒筆記外,就是附帶的各種獲獎記錄。
記得剛開始編譯這些資料,常常對那些一長串各國大獎賽的名字感到一頭霧水,什么Concours Mondial de Bruxelles或Concours des Grands Vins de France de Macon,那時沒有Google翻譯,更沒有現(xiàn)在那么多中文資料,有時連上網(wǎng)Google到的也只有法語、德語或意大利語的網(wǎng)頁,常常讓人痛苦到抓瞎,沒有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你根本想象不出來葡萄酒的世界有多么的復雜。
記得寫德國名莊鄧肯博士(Dr.Deinhard)的酒莊故事時,看到滿篇的德語,買的德語詞典,想著查一查總可以,結(jié)果是連猜都沒法猜。有一次,公司收到一來的函件,我們找了好一圈人,才想到有個學意大利語的媒體朋友,請她幫忙看一看寫的是啥,重不重要?才發(fā)現(xiàn)那是一封意大利法院寄來的函件,告訴我們:一個意大利合作商破產(chǎn),目前正在進行清算,我們可以跟法院聯(lián)系優(yōu)先進行債務清算……那時候,真的覺得進口葡萄酒行業(yè)高深莫測呀,真不知道自己需要多少累積和道行才能勝任這份工作,也被各種各樣的社交場合感受到自尊的挫敗感而深深地捂緊了自己的小心臟……卻沒想到,最后卻在這個行業(yè)里走了十多年!
現(xiàn)如今,不僅知道了簡稱CMB的Concours Mondial de Bruxelles是“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賽”,和IWC(國際葡萄酒挑戰(zhàn)賽)、DWWA(醇鑒葡萄酒國際大獎賽)、IWSC(國際葡萄酒暨烈酒大賽)并稱全球四大葡萄酒大獎賽,還榮幸地成為了CMB賽事的評委。雖然作為葡萄酒評委的緣分開啟得很早,從早年寫產(chǎn)品賣點開始懂得這些獎項對于銷售的意義,到作為評委給南方航空選客艙用酒,看似簡單的一個盲品打分,卻給了品評人和消費者都有了可以量化的參考依據(jù)。這一場開始得早,結(jié)緣得晚的緣分,真讓人感到神奇:要么緣分不來,要么就一下都來!
恰逢金樽獎十周年,也是我第3年組織舉辦金樽獎活動。從第一年剛接手時太過倉促有點手忙腳亂,到第二年的全面賽制調(diào)整和改進收獲了眾多好評。帶著這樣的口碑,今年參選酒款又增加了30%!如果說第一年接手時對賽制和玩法還不夠了解,到第二年不僅對賽制把到了脈,并且經(jīng)過一年多的歷練篩選出來進入終選的酒款質(zhì)量也得到許多人的認可,今年我們又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更進一大步。感謝在這一場賽事艱難改革過程中,David Allen MW、Jo?o Pires MS、Rod. Smith MW和戰(zhàn)吉教授這幾位大師在我們最困難時的鼎力加持,這是一場不斷進步不斷成熟不斷國際化,并且是真正意義上屬于中國消費者的葡萄酒大獎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