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J
最近,我在育兒課程里看到這樣一個話題,叫Mindful Parenting,其核心思想就是提醒我們,在育兒時,一定要時刻帶著覺察,不能總是隨著自己的思維慣性、行為慣性進行。而一個有覺察能力的孩子,也可以更好地感知自己、他人、社會,從而更有助于自我情緒調(diào)節(jié),更熱愛生活,更積極正面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覺察,聽上去很抽象,但其實有很多小游戲,可以讓孩子從小學會覺察,還能幫助大人更好地找回覺察。
覺察自己的呼吸
我曾經(jīng)在關于教會孩子情緒管理的文章中和大家分享過,我讓小D平靜下來的一個好方法,“你現(xiàn)在很生氣,我們需要讓身體平靜下來。跟著媽媽一起,吸氣—呼氣—慢慢讓身體平靜下來”。我發(fā)現(xiàn),這其實就是讓孩子引入覺察,通過深呼吸去感受自己到底怎么了。
隨著孩子慢慢掌握,還可以進行一些變形,比如,“我們一起試試看,誰吐氣可以吐得更慢。”當一個人開始意識到“自己在呼吸”時,他就會開始留意生活中被忽略的事物。
覺察自己的情緒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給情緒命名,當孩子開心時,你可以說:“你在笑,手舞足蹈,你注意到自己身體的感覺了嗎?”當孩子生氣時,你可以說:“姐姐把你的玩具拿走時,你雙手握拳,你注意到手的變化了嗎?”
小D對自己常見的情緒都是熟悉的,當引導她觀察自己的身體反應,并通過身體的反應和情緒做聯(lián)系后,更有助于她的情緒管理,這就好比她意識到了自己生氣發(fā)火的源頭,會更容易按下暫停鍵。
暴脾氣的父母,可以參考一下這個方式,看看自己每次對孩子吼叫的那個瞬間,身體是怎么反應的。比如我,生氣時聲音會提高8度,語速變快。那么下一次,當我意識到身體變化后,就會及時提醒自己放慢語速,這樣就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覺察自己的思維
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覺察,人可以從固定思維中跳脫出來,最重要的就是要意識到自己在思考什么,然后學會調(diào)整自己的思考。這里面有兩個小技巧,分享給大家。
1.區(qū)分人和事
有些人一遇到自己做不好的事,第一反應就是全盤否定自我。明明是今天孩子胃口不好沒怎么吃你做的輔食,結果卻變成:我這個人一點兒用都沒有,連孩子都帶不好。
從小學會區(qū)分人和事的思維覺察,可以受益一生。一般從一歲開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容易出現(xiàn)沮喪。這時,一定記得給予孩子足夠的語言提示,幫助他區(qū)分,“我做不好這件事”,而不是“我這個人不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貼標簽,同時用語言來引導孩子正向思維,“我看到你搭不好積木很沮喪,這的確很難,但你可以繼續(xù)努力,或者尋求幫助。”
2.多運用因果關系的句式
很多成人在生活中總會出現(xiàn)要么思維混亂,想做一件事卻不知如何開始;要么行動力差,想做一件事卻一直拖延。這不僅僅是習慣的問題,也有可能是缺乏思維覺察。和孩子互動時,多使用因果關系的句式,“當小D想要出去玩兒時,就要放下手里的玩具,去門口把鞋子穿好?!薄爱斝要吃飯時,就先去洗手,然后幫媽媽擺放碗筷?!边@正是在幫助孩子建立思維和行為的連接。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教會孩子去生活、去思考、去感知。只有意識到生命中什么是最真實最重要的事,才不會被日復一日、無聊瑣碎的生活困住。
一個值得過的人生,首先需要我們有這份覺察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