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瑞
人說,母親是孩子的家,妻子是丈夫的家,女人就是家。
我珍視生命,珍視生命的每一天,卻不愿過生日,尤其晚年,只覺得過一天增一歲,生命少一年。但我主張孩子的生日要過——給母親過。
一個中學(xué)生過生日,還約了幾位要好的同學(xué)。父親大一早去菜場采購,母親大半天廚房操勞。豐盛的美食擺滿餐桌后,父母借故出門去,在街頭散步,來來回回數(shù)點腳下方磚。路燈亮了,行人少了方回家,剛要開門,只聽屋里仍談笑聲歌聲不斷,父母相視一笑重回了街頭。實在累了,坐在路邊遠遠地望著家門,直至見孩子送同學(xué)一一離去,才疲憊地進家來。母親摟過紅光滿面的孩子,道了聲:“生日快樂!”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身邊演繹著。
一位古稀老人的生日,相聚的兒孫們一一上前舉杯、頌詞為老人祝壽。兒孫們祝罷,壽星離席,面對床上九旬老母,動情地說了句:“兒生日,娘苦日,兒給您叩頭了!”說罷長跪于地重重地三叩首。兒孫們見狀紛紛離座,齊刷刷跪拜老祖,待抬頭時古稀人與兒孫們都已是眼含熱淚。老祖動容地笑了,笑眼里也分明閃著淚花。這又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卻鮮見寡聞。
父母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生命,你可曾想過?母親帶你到人世間的那一天是怎樣過來的?是撕心裂肺的呼叫,是死去活來的磨難。忘記了自己,忘記了世界,盼來你的第一聲啼哭,從此這一天定為你的生日。而這一天里,又有多少母親含淚的雙眼永遠地閉上了,于是也便有了流傳于世的“兒生日,娘苦日”的俗語。
這一小一老兩則實例,釀成拙文《生日,給誰過?》一氣呵成,不足千字。不想發(fā)表于《生活之友》后,《中國電視報》《報刊旬摘》等多家報刊轉(zhuǎn)發(fā),還收到幾位讀者來信,母愛共鳴與我分享。課堂上我讀給一屆屆大學(xué)生,只聽得頻頻點頭閃閃熱淚。細思,皆因“兒生日,娘苦日”,這俗語,確是極易接受卻被忽視的人間大愛情與理的雅言。
2017年正月十六是我生日,那天我格外早醒,微閉雙目于床上,不覺與76年前帶我到人世,又別我恰整整10年冥冥中的母親對話——
朦朦月色中,母親迎我走來,帶著滿身的靈光和錄印在我心間,一生的無盡操勞和無數(shù)悲歡。母親出生于古域幽燕書香之家,6歲始以其三小姐之身,隨舉人和秀才父兄的鄉(xiāng)村塾師讀書多年,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聰慧過人的悟性,致一身文化氣息,日常言談中古典詩文脫口而出。母親出嫁關(guān)東有了子女后,最為注重書香傳承,供子女讀書是她生命的唯一。小學(xué)二年級時學(xué)校征訂下學(xué)期教科書,書費僅幾角錢,我知家庭困難,在截止期的頭天晚上才怯怯地和母親講。母親默然出門去,不知走問了多少家,以其鄰人皆知的供讀之心,手巧之名,攬了些針線活回來。油燈下飛針走線一夜,待上午拿到工錢后,匆匆跑到學(xué)校為我交上書費,還一再不安地問老師:“晚不晚?晚不晚?”
強勢的母親,家中的大事小情一應(yīng)自己做主。當我初中畢業(yè)時,在外打拼從不過問孩子念書事的父親,再無力供讀四個孩子了,要我報考中專,早些畢業(yè)掙錢養(yǎng)家糊口,母親私下里卻執(zhí)意要我報考高中。當我接到高中的錄取通知書時,父親默默地望了母親一眼,什么也沒說只長嘆一聲,卻更多了早出晚歸。就這樣,自母親35歲始,58歲止,24年間家中未斷過讀書人。茅屋凡舍竟走出四個名校大學(xué)生,共和國的高知高干,成為一方古鎮(zhèn)多年的佳話,母校一屆屆學(xué)子的楷模。那是怎樣一個衣食匱乏的年月,靠了母親的勤勞和巧手,拮據(jù)的日子過得溫馨,家徒四壁卻精神富有。我曾刊文十余篇禮贊母親,個中一位婦女雜志的責(zé)編讀稿罷,情不自禁地在文末寫了幾行“編后”:“……就是這位普通女性,含辛茹苦把自己的子女都培養(yǎng)上了大學(xué),成為小鎮(zhèn)美談。老教授已霜染兩鬢,筆下流淌的母子之情仍讓我們感動不已?!?/p>
未來和快樂都給予了子女。眼見母親,弓般的腰身仍挺難舍的重負,歲月的霜雪滯于發(fā)亮的頭頂,話都說給了昨天,少而聲音細弱。但好人長壽,母親竟活到99歲無疾而終。母親別我雖已10年卻一直若生,為我生命的助力,靈魂的慰藉。母親啊,若人生重來,兒仍愿伏您肩頭,繞您膝下再活一回……無言的對話,引耄耋人不禁抽泣,一任熱淚流下,好半天不能自已。
不想,驚動了身邊老伴兒,輕輕起身下床,閃亮的白發(fā),緩緩的步態(tài),悄悄出門去。瞬間,眼前老伴兒的身影,竟與幻覺中的母親疊印。她人生的斷片也一一浮現(xiàn)眼前——
老伴兒本一農(nóng)家女,也執(zhí)著于讀書。初中畢業(yè)后考入中師,是村里第一個進城讀書的女孩子。畢業(yè)后在縣城一所重點小學(xué)當老師,有了一份吃商品糧掙工資令人羨慕的工作。兩年后,卻萌生了放棄工作讀大學(xué)的念頭,邊教書邊復(fù)習(xí)功課備考。填報志愿時想,反正有工作了,考就考所好學(xué)校,只報了一個東北師大中文系。一日,正在上課,“東北師大!”郵差手舉錄取通知書,教室門前一聲高喊,同學(xué)們忙轉(zhuǎn)身去看老師,終如愿以償,更成了十里八村的美談。大學(xué)畢業(yè)后在中學(xué)執(zhí)教,教課、當班主任,獲優(yōu)秀黨員、教學(xué)能手等諸多榮譽。27歲結(jié)婚,中年得子,彼時同齡人可生兩三個孩子,唯她領(lǐng)取了獨生子女證。孩子自己帶大且給予良好的教育,五六歲始讀書看報寫文章,9歲發(fā)表萬言小說,10歲上中學(xué),20歲大學(xué)本科畢業(yè),被人戲稱為“神童”。
老伴兒晚年與我聚少離多。退休后,本該在家頤養(yǎng)天年,不想寓居北京的婆母意外骨折,醫(yī)生說,如此高齡無法手術(shù),回家靜養(yǎng)吧。喜獨居一向自理的老人,此番保姆貼身護理。皆已年近花甲、古稀的子女,也定期輪流白日床前相伴。在老伴來京護理婆母期間,我只身在校上課,課余多進健身房,偏偏活動失度,發(fā)生了右側(cè)腹股溝斜疝。暑假赴京住院手術(shù),老伴兒一日三餐按時送我病床上,又匆匆乘公交三十余站趕去婆母處。一生強勢的老人突然倒下臥床,心態(tài)失衡情緒不佳,唉聲嘆氣不斷,總自嘆“這不是等死嗎”,不時吵鬧甚至摔毀物品。老伴兒床邊笑臉相伴,水果、餐飲送嘴邊,探問病中諸事,拜托保姆一番。兩三個小時后又得返回,順路菜場、超市購物,進門便入廚房為我操持晚餐,老伴兒每日兩頭跑,不得一刻休息。
一日,飯時已過好半天,才見老伴兒匆匆進來,笑著說:“餓了吧?餓了吧?”我心生不悅。之后一連幾日送餐皆未按時,每見老伴一臉尷尬歉疚狀,我不忍再說什么。一周后老伴兒接我出院,進家門來即見兒子身戴寬大護腰躺在床上。原來幾天前,老伴兒正在廚房為我備午餐,只聽房門一聲重響,一副擔(dān)架抬著兒子進來。在媒體搞攝像的兒子,拍外景扛機后退時一腳踏空,身子跌倒在臺階上,醫(yī)院檢查腰部一處骨裂,需臥床靜養(yǎng)。啊,想來這幾日,原本瘦小孱弱的老伴兒,頂著烈日每天往返五六十里,一人照看三處三個病人,該承受何等的精神重壓和體力付出啊。
老伴兒70高齡始當奶奶,輪回到37年前帶兒子的兒子。白天與尚不會說話的孫子沒完沒了的絮語,聽到一聲聲學(xué)語的“啊,啊”,便覺是世間最美的音韻。夜晚弓身伴護孫子眠,恰一幅祖孫天倫圖。其間有幾日孫子瀉肚,洗換中一聲聲自責(zé):“唉,怎么就不好了呢?奶奶老了,奶奶無用,沒照顧好你?。 辈唤麥I水潸潸。那語調(diào)、神情,顫抖的枯手,聞之見之,無不令人動容動情。須知,這可是自身都需要兒孫照顧的古稀人啊。老伴兒啊,愿來世我們?nèi)詧?zhí)手相伴走完一生。
是啊,母親是孩子的家,妻子是丈夫的家。這76年間給我生命、伴我生命,故去、活著的兩代女人,就是安放我肉體、靈魂的生命之家。
責(zé)編/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