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楠
【摘要】目的:探討個人防御方式及相關因素對攻擊行為的影響。方法:對在校大學生按照整群抽樣原則抽取人數350人,采用自身防御量表及BIS-Ⅱ量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交往傾向、隔離、投射、被動攻擊、抱怨與注意沖動因子、運動沖動因子、計劃沖動因子及沖動性量表總分呈正相關,升華防御機制與注意力沖動因子、運動沖動因子及沖動性量表總分呈負相相關。幽默防御機制與注意力沖動因子呈負相關性,與運動性沖動因子和沖動性量表總分呈正相關性。結論:大學生不同的防御方式特點與大學生沖動行為有相關性。
【關鍵詞】大學生;攻擊行為;個人防御方式;BIS-Ⅱ量表
攻擊行為是對人身體或者心理的一種直接或者間接傷害行為,具有潛在危害并容易導致犯罪的行為,人格在自我發(fā)展的過程中通過協調與外界的沖突達到主觀上與社會環(huán)境相適應,這種自我保護的功能被稱為防御機制。對防御機制的進一步研究對相關的沖動行為心理干預提供理論基礎。本研究旨在探討個人防御方式及其相關因素對攻擊行為的影響。
1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某大學在校學生,包括全校不同院系的學生。
1.2研究工具
1.2.1 BIS-Ⅱ中文版Barrat*沖動量表最初由美國學者Barratt于1959年編制,最新版為BIS-11。中南大學周亮教授曾對中文版的BIS-11在中國人群中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
1.2.2防御方式問卷研究采用“中國版防御方式問卷(DSQ)”,該量表經過中國人群的測量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此問卷對正常人群、精神病患者及軀體疾病患者同樣適用。
1.2.3自編一般資料問卷根據研究特點及需求制定,內容包括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居住地等。
1.3調查方法
數據收集由多名班主任共同參加完成,采用橫斷面研究的方法進行問卷調查,招集學生,以考試形式發(fā)放問卷,由學生按照指導語言進行自行填寫。
1.4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19.0 for windows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結果
1.一般情況統(tǒng)計
經過整群抽取350人,得有效問卷301人。其中男生138人,女生163人,居住地為城市的177人,農村的124人。
2.防御方式因子與沖動因子的相關性研究
通過pearson相關分析得出相關維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
3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結果反映對沖動行為不利影響較大的投射、潛意顯現、退縮、被動攻擊均為不成熟的防御機制,成為影響暴力行為的危險因素之一。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讓其了解自己的防御機制特點,區(qū)分積極成熟的防御機制和消極不成熟的防御機制,認識自己的沖動和焦慮情緒的來源,并可以通過相應的團體體心理治療和抗挫折能力訓練,幫助大學生在人際關系處理和個人成長上不斷發(fā)展,不斷自我完善,促進其抗挫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