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白利 付留俊 劉 婕 常毅娜 張文博 袁 圓 姜宏衛(wèi)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較多,如高血脂、高血糖等。近年來,研究[1]發(fā)現(xiàn),炎性反應參與T2DM及其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 PLR)作為新型炎癥指標與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糖尿病腎病密切相關,其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尚不明確,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CIMT)增厚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特征,老年T2DM患者患動脈粥樣硬化風險極高,本研究主要探討老年T2DM患者中,PLR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為T2DM患者動脈粥樣硬化進展防治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住院的老年T2DM患者220例,T2DM的診斷參照1999年WHO 制定標準[2]。排除標準:急性和慢性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腫瘤、嚴重肝功能不全、既往有冠心病和服用抗血小板藥物者。根據(jù)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將雙側頸動脈正常者分為正常組(共118例),頸動脈有粥樣硬化者分為硬化組(共102例)。
1.2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空腹10 h以上,次日清晨抽取肘靜脈血,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血常規(guī)測定,根據(jù)血常規(guī)結果計算PLR;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常規(guī)生化指標如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用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檢測糖化血紅蛋白;運用高分辨率彩色血管多普勒超聲及一線性轉換器(頻率范圍7.5~10 MHz)提供掃描參數(shù),測定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并由專業(yè)人員測定身高、體質(zhì)量、血壓等。
2.1 一般資料和臨床指標的比較 硬化組患者年齡、收縮壓、PLT、PLR、LDL-C、TC、FBG、糖化血紅蛋白和CIMT均高于正常組,而LC低于正常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和臨床指標比較
注:PLR為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HDL-C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CIMT為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
2.2 CIMT與PLR及其他變量的相關關系 以CIMT為因變量,以年齡、BMI、收縮壓、舒張壓、PLR、HDL-C、LDL-C、TC、TG、FBG和糖化血紅蛋白為自變量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提示在老年T2DM患者中,CIMT與年齡、收縮壓、PLR、LDL-C、TC、FBG和糖化血紅蛋白呈正相關(P<0.05),而與BMI、舒張壓、HDL-C和TG無相關性;以CIMT為因變量,以年齡、收縮壓、PLR、LDL-C、TC、FBG和糖化血紅蛋白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老年T2DM患者中CIMT與年齡、PLR、LDL-C和糖化血紅蛋白相關。詳見表2、3。
表2 CIMT與PLR及其他變量的相關關系
注:CIMT為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PLR為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HDL-C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表3 多元逐步回歸分析CIMT與PLR及其他變量的相關關系
注:CIMT為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PLR為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LDL-C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2.3 logistic回歸分析PLR及其他變量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 在老年T2DM患者中,以有無頸動脈粥樣硬化為因變量(0=無頸動脈粥樣硬化,1=頸動脈粥樣硬化),以年齡、BMI、血壓、PLR、HDL-C、LDL-C、TC、TG、FBG和HbA1c為自變量進行二分類logistic回歸(Forward LR法)分析,結果顯示,年齡、PLR、LDL-C和HbA1c均是老年T2DM患者患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詳見表4。
表4 logistic回歸分析PLR及其他變量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
注: PLR為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LDL-C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bA1c為糖化血紅蛋白
2.4 PLR對老年T2DM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預測價值 對老年T2DM患者PLR進行ROC曲線分析以及計算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 AUC),PLR的AUC為0.793(95%CI:0.727~0.859),截斷值取100.12時,靈敏度為79.80%,特異度為65.10%。詳見圖1。
圖1 PLR診斷老年T2DM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ROC曲線
冠心病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也是T2DM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而老年T2DM患者感覺閾值降低甚至散失,故其發(fā)生心絞痛或心肌梗死時臨床癥狀不典型,易被誤診和漏診,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礎,因此努力尋找老年T2DM患者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并進行早期干預,對于預防和治療冠心病意義重大。T2DM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率最高,臨床上常用頸動脈來評價全身大中動脈的內(nèi)膜-中膜斑塊累及的程度。
近年來,研究[3-4]發(fā)現(xiàn),炎性反應參與T2DM及其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 PLR和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作為新型炎性指標,與冠心病、腫瘤、T2DM及其并發(fā)癥如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密切相關。U?ar等[5]研究發(fā)現(xiàn),在無癥狀的低射血分數(shù)患者中,PLR與冠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Yüksel等[6]的研究結果提示,PLR是預測動脈粥樣硬化及其嚴重性的簡便而常用的標志物;Uzun等[7]研究結果得出,PLR是預測周圍動脈閉塞性疾病患者心血管死亡發(fā)生率的簡易工具;董榮靜等[8]在中年T2DM患者中研究發(fā)現(xiàn),PLR可能是2型糖尿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主要探討在老年T2DM患者中,PLR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結果提示與正常組相比,硬化組PLR升高,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后,CIMT與PLR密切相關,logistic回歸分析提示,在校正一些危險因素(如血糖、血脂等)后,PLR是老年T2DM患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ROC曲線結果進一步表明,當PLR為100.12時,其診斷動脈粥樣硬化的敏感度為79.80%,特異度為65.10%,表明PLR可以作為臨床診斷老年T2DM者動脈粥樣硬化簡易臨床指標之一。血小板活性升高導致患者處于血栓前狀態(tài),對動脈粥樣硬化有促進作用[9],炎癥反應可以釋放多種炎癥介質(zhì),這些炎癥介質(zhì)可以抑制機體正常的免疫功能,造成淋巴細胞的減少,進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10],血小板和淋巴細胞比值是兩者的結合,能更好地反映其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但是具體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流行病學研究[11-12]表明,肥胖、年齡增長、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險因素會大大增加T2DM患者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正常組相比,硬化組HbA1c升高,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后,CIMT與HbA1c密切相關,在校正部分危險因素后,HbA1c仍然是老年T2DM患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過程中,血脂異常起著重要的作用,LDL-C被認為是導致T2DM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元兇[13]。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硬化組LDL-C高于正常組,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后,CIMT仍與LDL-C密切相關,在校正部分危險因素后,LDL-C仍然是老年T2DM患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這兩項研究結果再一次證明良好的血糖及血脂控制,有利于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即使校正部分危險因素(如年齡、血糖、血脂等),PLR仍然是老年T2DM患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PLR來源于血常規(guī),簡單易得,價格低廉,適用于門診及基層醫(yī)院開展,在臨床上對于PLR>100.12的老年T2DM患者需進一步行血管超聲檢查,有助于早期發(fā)現(xiàn)及早期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對防止冠心病的發(fā)生起到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