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
中國著名古典小說除了四大名著,還有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斗馍裱萘x》。這部堪稱歷史玄幻流鼻祖的小說,讓讀者們建立了這么一個有關(guān)商周更替的歷史認知——紂王暴虐無道,他的臣子西伯侯歷經(jīng)兩代,吊民伐罪,最后滅商而代之。
拋開那些飛天遁地、移山倒海的玄幻情節(jié)不說,武王伐紂那段歷史的前因后果,真的可以用這么兩句話概括嗎?
商與周,啥關(guān)系?
無論是《封神演義》原文,還是其衍生作品,商周之間的關(guān)系都像是君臣。原書第十回《姬伯燕山收雷震》中,“紂王暗發(fā)詔旨四道,點四員使命官,往四處去,詔姜桓楚、鄂崇禹、姬昌、崇侯虎……”姜、鄂、姬、崇四人都是商朝下轄的四個諸侯國王,其中姬昌是西伯侯。只要紂王一道詔旨,他們就必須應(yīng)詔入朝。
第二十九回《斬侯虎文王托孤》,、姬昌更是在臨終托孤姜子牙:“我死之后,吾兒年幼,恐妄聽他人之言,肆行征伐,縱天子不德,亦不得造次妄為,以成臣弒君之名?!痹谒谥屑q王為“天子”,征伐商紂王就是大逆不道的“臣弒君”。
實際上,周是位于商王朝西方一個相對獨立的國家。它最初在陜西一帶以部落形式過著游牧生活。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在商朝時變成以農(nóng)耕為主的“方國”。
而商朝通過名為“內(nèi)外服”的政治制度管理國家,其中“內(nèi)服”是王權(quán)直接控制的地區(qū),“外服”則是通過武力威懾等手段間接控制的部落和城邦。外服諸國,僅僅是名義上服從商王朝。這種服從關(guān)系相當脆弱,商朝與外服諸國之間的戰(zhàn)爭是內(nèi)外服政治制度下的常態(tài)。而周作為商的外服方國,它對商的征伐,還談不上是臣弒君的造反行為的。
當然這也并不表示,在這場伐紂的戰(zhàn)爭中,周就有先天的正義性。
紂王究竟有多壞?
《封神演義》中,紂王暴虐無道,他創(chuàng)造炮烙、蠆盆酷刑:剖開忠臣比干胸腔取心制藥……諸如此類“黑歷史”數(shù)不勝數(shù)。但這些罪行,大多出自戰(zhàn)國及以后的典籍,年代越往后,罪行就變得越多越惡劣。舉個例子,《論語·微子》中有“比干諫(紂王)而死”:到了《呂氏春秋·貴直論》,成了紂王“殺比干而視其心”;《封神演義》里更用了一整章講述紂王殺比干取其心為寵妃妲己做藥的故事。不知道這么重口味的細節(jié),是如何被后世文人腦補出來的。
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在《紂惡七十事的發(fā)生次第》文中,對典籍《尚書》進行總結(jié),排除后人山寨文章(如漢武帝時,梅氏獻上的《尚書·泰誓》記錄了武王伐紂前在孟津誓師時的講話,后被史學界公認為偽造),發(fā)現(xiàn)周朝早期紂王罪名只有六條:一、酗酒;二、聽信婦言;三、不重視祭祀;四、不用貴戚舊臣;五、登用小人;六、狂妄自大,自以為得了天命。
可以看出,這幾條罪狀全是從私德、個人生活以及工作能力上對紂王進行攻擊,里面完全沒有他殘暴嗜殺,大奸大惡的罪行實錘??紤]到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上述六條罪名,恐怕也是水分不小。比如“酗酒”一條,在還沒有二次蒸餾制酒技術(shù)的商朝,所謂的“酒”度數(shù)低得嚇人。所以紂王充其量算是“酗醪糟水”而已。
牧野一敗,原因在哪里?
不管紂王壞不壞,最終事實是在史詩級的牧野之戰(zhàn)中,他的軍隊一敗涂地,讓周得以取商而代之。這結(jié)果,無關(guān)乎人品,既有偶然原因,也有必然原因。
先說偶然原因吧。武王能在牧野打敗紂王,因為他選的時機太好了——糾王的主力部隊在別處呢。在哪里?在征東夷。
東夷也是商的外服方國。不過當時它不像西周一樣低調(diào),從而被紂王判斷成“威脅極大的周邊國家”。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安睡,東夷不幸地成了被槍打的“出頭鳥”。
而征東夷讓西周有了漁翁得利的機會。趁著商主力軍隊在外,周選擇了向商的國都朝歌進軍。于是,牧野一戰(zhàn)的交戰(zhàn)雙方, 方是積聚多年的精銳之師,另一方卻是由奴隸倉促集結(jié)而成的烏合之眾,誰勝誰負不言而喻。所以《左傳》有云:“紂克東夷而隕其身。”
但周對戰(zhàn)機的把握并不是偶然的,即使沒有這場牧野之戰(zhàn),商恐怕依然會被周取代。論其原因,就要從紂王的個人性格與商朝政治格局說起了。
史書中的描述,紂王不僅并不昏庸無能,個人素質(zhì)還相當優(yōu)秀?!盾髯印し窍嗥氛f他“長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史記·殷本紀》提到“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長得帥、身材好、頭腦聰明、武藝超群,再加上王N代的身世,紂王的前半生,其實就是傳說中的人生贏家。
也許正因為這么完美,所以他心氣也比較高,想要商朝在自己手中發(fā)揚光大。
要想干大事,就要有足夠的權(quán)力。但是商的政治格局,并不是國王的一言堂。朝堂之上,要職被貴族世襲把持;宗廟之中,祭祀集團也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種種掣肘讓紂王很多想法無法實施。要改變這一點,只能把話語權(quán)搶回來。于是,他大刀闊斧改革官職世襲制度,疏遠舊貴族,任用自己身邊地位低賤的親信為官。這也是他“不用貴戚舊臣;登用小人”罪狀的由來。至于“不重視祭祀;狂妄自大,自以為得了天命”的罪狀,同樣是他通過對祭祀制度的改革,削弱神權(quán)對王權(quán)影響力的做法。
紂王用激進手段收回了權(quán)力,卻造成了商王朝政治頂層的分裂與動蕩。失去權(quán)力的舊貴族階層,嘗試與逐漸崛起的周人聯(lián)合,推翻紂王?!秴问洗呵铩ふ\廉》就有記載,商朝兩個舊貴族伯夷和叔齊,與周武王結(jié)盟并被封官許愿。
就這樣,一大批被紂王逼出來的貴族帶路黨,成為埋在朝堂之上的定時炸彈。而牧野之戰(zhàn),恰好成了引爆這些炸彈的契機。紂王,輸?shù)貌⒉辉┩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