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真依
【中圖分類號】I0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091-01
他已半聾,于是我們視頻通話時他就出現(xiàn)幾秒,露個面。
也說一方水土一方人,他遲暮的皺紋就是金陵古都街道邊一排一排的梧桐,斑駁地掉了些樹皮。
回老家,媽媽拿一張黑白照片辨認年青的他,黑白的小樹一樣挺著,與那時大多數(shù)照片一樣,身子偏側(cè),目光未與鏡頭相遇,眺望遠方狀,于是就不能辨識年青的他的眼里閃著怎樣跳動的火花。
姥爺聽我們討論他,從小桌直起身子,“嗯?”了一聲,又推了一下老花鏡,抖抖索索地做簡報。
送我上學(xué)是十年前的事,這期間我就是回了十次老家,見了十次面,至少現(xiàn)在不能走如此遠的路,是心臟的原因。
大街上有掃水的,黃梅時令淅淅瀝瀝地。在我及他腰時狼狽地逃回老家躲避汶川的余震,牽著他的手,跨過水洼,總安心下來,這是終沒有垮掉的教室。
他把我送到校門口,然后站到那里,與校門口百年的梧桐一樣的形狀,沉默也不筆直,但是古樸穩(wěn)厚的氣質(zhì)。用不恰當(dāng)?shù)牡涔省皹洫q如此”?
媽媽那時依然在災(zāi)區(qū)。作業(yè)答不上來,她建議去找姥爺。第二天拿空白的紙回校,問原因支吾幾聲——根本沒有去找——他怎么可能會呢?
現(xiàn)在住的遠了便只能視頻通話,總像隔了層什么,只看到臉,看到他們生活的一隅,放下手機又仿若什么也不真切。他一向愛學(xué)習(xí),幾年前做類似于幻燈片一樣的視頻,用我們發(fā)給他的照片。
而他又不常地給我們看他自己的照片,也不說“過去的事情”,許多事情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琢磨越有味,所以我喜歡在考場寫他的作文,靈丹妙藥,包治各種疑難怪作文題。
越琢磨越有味,于是一年比一年更盼望見他。
但每次回去,我的行程表總是滿滿的,常不著家。這座城市和他一樣吸引人,有相同的氣勢,幾乎每天早出和晚歸。有一天難得休整在家,他才尋得良機將我領(lǐng)進書房,書房有墨香,掛幾支毛筆,十幾本厚厚的集門票的冊子,他交給我,才知道他幾年前已不做,我還在前幾天糾結(jié)著打了孔的門票是否有貢獻給他的冊子的意義。
只是他如此迫不及待地處理身外之物,很是驚心和恐怖。
金陵是樹的城市,因中山先生的遺囑,一道街清一水的參天梧桐。冬天葉子掉光只剩光禿的枝椏,把天空切割地飄著云的不規(guī)則形。有時走在街上,粗壯的樹又厚重又沉默,有“閱盡六朝”之滄桑,像經(jīng)歷與熟知這座城市的一切。
其實不然,細算這些也是百年歷史,與這城市比起來,還是個外來戶。姥爺也一樣,與我為伴的日子屈指可數(shù),但也如此了解,像一直地看著一樣。
可能就是這么回事。
年輕而閱歷尚淺,我從未花時間在“守望”一事上。年輕更愛奔跑,但我跑過的路總是有大樹在一旁的。
他跑累了,就停下來,我是他有著血脈的外孫女,他就朝我的方向。
這又不像是人與樹的關(guān)系了,而便是樹與它腳下的草,草又敬畏感激地從它的根部“偷得”營養(yǎng)。
他終日沉默,那終究是因為我沒有聽他說罷了,就像偶然地注意到六排梧桐,記起他時又感動起來,像一把鈍的刀。
樓下沒有梧桐,因為不是老家。找棵樹,搖來搖去。聽些什么呢,樹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