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的對象是兒童,準確把握兒童的心智特點,了解兒童的心理需求,用兒童喜歡和接受的方式將教材知識、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傳授給他們,讓他們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獲得語文能力的提升和語文興趣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 趨勢 本真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053-01
在新課程改革和突出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出現(xiàn)了一些“兒童本位缺席”“偽兒童化泛濫”“教學目標定位失當”等偏離正常教學的現(xiàn)象,造成了小學語文教學在“繁華、新奇、時髦”下的教學低效結(jié)果。如何才能正確地貫徹新課程理念,又讓小學語文教學高效地落地,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需認真思考和潛心研究的一個課題。
1.突出語文的本真
小學語文教學要以“兒童為本”,對教材篇目中蘊含的知識、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深度挖掘,用活教材,引領和啟發(fā)學生在認真研讀中去自我感悟,逐步形成語文鑒賞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篇目也在不斷地修訂,但依然還有一些瑕疵,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教學中,教師要以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并引導和幫助學生準確理解。例如,《草原》是從老舍先生的一篇大作中節(jié)選的,這篇課文第一段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寫了令人向往的草原景色,但有一句“并不茫茫”讓人感覺十分突兀。這時教師就需從老舍先生的原文去考究,原來作者自幼讀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等反映草原景色的詩句,可到了草原后,原來是“天不蒼蒼,野不茫茫,風吹草低還能見牛羊”,就連空氣都那么甜美。經(jīng)過這一番引領,對于許多沒到過草原的孩子來說就很容易理解“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這句話了。
小學語文教學要凸顯語文的“本真”,將兒童的“真”與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的“真”融合起來,使兩者協(xié)同湊出美妙的旋章。
2.讓語文教學有趣起來
許多教師在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時,常從這幾個方面審視:這節(jié)語文課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了嗎?學生掌握的情況如何?教學環(huán)節(jié)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改變一下反思的角度,如“這節(jié)課學生學到了哪些知識?”“學生覺得這節(jié)課有趣嗎?”“學生在這節(jié)課上是被動的還是在享受語文學習的過程?”“學生在這節(jié)課中感受到了哪些寶貴的品質(zhì)?”等,這樣的反思改變了思考的主體,真正體現(xiàn)出“以生為本”的理念。在此教學思想的指導下,課堂氛圍就與小學生的“愛玩”“好奇”等心理發(fā)展水平相一致。例如,在進行《麋鹿》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在課堂內(nèi)容教學完后出示一張“麋鹿圖”,然后要求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游戲活動,讓每位學生都充當“小導游”,向“在動物園游玩的游客”介紹麋鹿,允許“游客”提出各種問題并對其進行解答,最后經(jīng)過集體討論后評出“一級導游”“二級導游”或“金牌導游”“銀牌導游”等。創(chuàng)設的這一游戲情境,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相適應,他們也常常在父母的帶領下去過動物園,這樣就將生活、課堂、游戲完美地結(jié)合了起來,學生們學得輕松、愉快、自然,這樣的課堂必然是高效的課堂。
3.營造自由的語文課堂氛圍
在自由的語文課堂氛圍里,兒童的身心處于輕松愉悅的學習語文的狀態(tài)之中,給他們充足的自由閱讀和思考的時空,從而打開學生學習語文的心門,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自主學習心態(tài),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水平,激發(fā)其學習語文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詹天佑》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開放的問題情境:詹天佑做出了偉大的成就,如果現(xiàn)在為了紀念他的豐功偉績,需要給他鑄造一個銅像,你作為一個設計師,會如何設計該銅像呢?此問題情境的開放性很大,并將學生置于一個設計師的主體地位,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自信心、創(chuàng)造性,學生的思維空前活躍,有學生將“人”字形鐵路通過形象化的處理融入其中,有學生將古老的“火車”嵌入自己的設計中……整堂課氣氛輕松、愉快,迸發(fā)出學生自由創(chuàng)造的活力。
相反地,依然有部分教師在上課時充滿了“習慣問”“滿堂問”,如“是不是”“對嗎?”“好不好?”,口頭禪式的提問看似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實是在消耗學生的注意力強度,使課堂乏善可陳,毫無生氣。自由輕松的語文課堂排除這種啟發(fā)性、機械性的“提問”,需要營造的是能提升學生興趣的、富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情境。
4.勿忽略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應試教育”色彩依然濃厚,在對學生的評價未形成新的更加科學的標準之前,教師占用大量的時間圍繞“陳述性知識”如字詞記憶、課文背誦等進行訓練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無可厚非,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勿忽略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
例如, 一位教師教學《恐龍》時,先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最喜歡什么恐龍,然后向大家做一介紹。有學生說:“我喜歡雷龍,它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而且它每踏下一步就發(fā)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苯處煟骸白x得真動聽,你把雷龍的特點都讀出來了。請大家比較這兩個句子:A.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很重,它每踏下一步就發(fā)出一聲轟響;B.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發(fā)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你們覺得哪個句子好?”學生:“我覺得B句好,因為B句把雷龍和大象作比較,在我們看來,大象已經(jīng)很重了,雷龍竟然勝過六頭大象,難怪說它是‘龐然大物,果真名不虛傳?!苯處煟骸皩Γ瑒倓偰闾岬搅恕鞅容^,這是一種說明方法?!薄犊铸垺肥且黄破疹愓f明文,這位教師通過學生的朗讀、介紹,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習課文中列數(shù)字、打比方、作比較等基本的說明方法上,而不是詳細地向?qū)W生介紹關于恐龍的知識,這充分體現(xiàn)了“教閱讀”的理念。教有用的語文,就是要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把握主要內(nèi)容,體會文本所蘊含的情感,學習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的對象是兒童,準確把握兒童的心智特點,了解兒童的心理需求,用兒童喜歡和接受的方式將教材知識、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傳授給他們,讓他們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獲得語文能力的提升和語文興趣的培養(yǎng)。教師要以“兒童的情懷”擁抱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把握好小學語文教學的正確“走向”。
參考文獻:
[1]羅剛淮.例談課堂中的偽問題[J].小學語文,2011(5): 11-12.
[2]許純林.學習興趣要激發(fā),更要保持[J].人民教育,2011(9):48-49.
[3]王祥連.閱讀課要有“閱讀味”[J].小學語文,2011(5): 6-7.
[4]陸彩萍.適時、適度:讓課堂練筆走向“有效”[J].江蘇教育: 小學教學,2011(7):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