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誰還記得,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公路是怎樣的?
1978年,世界上已有約50個國家有了高速公路,而我國的高速公路建設還沒有起步。就算是已有的公路,因為標準低、質量差,平均行車時速只有30公里?!扒缣煲簧砘遥晏煲簧砟唷笔悄菚r乘車出行的真實寫照。
如今行駛在四通八達的路網上,人們不會再有這樣的尷尬與不便,短短40年里,我國公路里程從89萬公里發(fā)展到477萬公里;高速公路從無到有,突破13.6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干線公路的標準和質量普遍提高,農村公路和旅游公路蓬勃發(fā)展,全國99%的建制村已經通了公路,而且大部分鋪上了瀝青或水泥路面。
1988年的10月31日,中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刷新了中國人對行車速度的概念。滬嘉高速公路通車后,原來上海市區(qū)與嘉定近三小時的車程縮減至三十分鐘,中國內地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也就此終結。
作為首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在上海開創(chuàng)多個先河。2003年,它被評為上海市第一條高速公路文明暢通通道;2006年,成為上海首條試點電子不停車收費(ETC)的高速公路;2012年,率先在上海使用自動發(fā)卡機……30年的探索,凝結成了一部高速公路創(chuàng)新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中心城區(qū)來往嘉定主要靠滬宜公路,2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耗費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為了緩解市區(qū)到嘉定的行路難,建設滬嘉公路的建議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的上海市市政工程局提出了2種公路建設方案。一是對原有的連接市區(qū)和嘉定的滬宜公路進行拓寬,改建成4快2慢的一級公路;另一種是重新選址,建設一條全新的汽車專用道路,這就是最初嘗試建設高速公路的設想。
對此,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各路專家對方案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與論證,最后決定將這條路作為試驗性高速公路進行施工。1984年12月21日,我國第一條按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施工的滬嘉高速公路在嘉定入城段正式破土動工。
在4年的施工過程中,滬嘉建設團隊開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關,取得了一系列“滬嘉經驗”:研制“沙井”技術,加速了排水速度,控制地面沉降,使工程建成后路基基本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通過采用玄武巖礫石增加瀝青的摩阻系數,提高路面安全性;首次將電廠廢物——粉煤灰變廢為寶,用來代替泥土填充路基;交通監(jiān)控模擬系統(tǒng)獲得成功,達到了當時國際水平;橋梁伸縮縫的研究和公路反光標志的研究,分別獲得了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積累下的“滬嘉經驗”,也成了我國后來浩浩蕩蕩的高速公路發(fā)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自此開始,我國高速公路由點成線、由線及網,奇跡般地縮短了省市之間的通勤時間。
時任滬嘉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副總工程師的張奎鴻說:“它的意義不在于開通了20公里的路,而是代表了一個新的突破,證明了我們中國需要高速公路,而且也有能力有技術去搞高速公路?!?h3> 13.6萬公里背后的智慧
高速公路的出現不但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念,更彰顯著“中國速度”的驚人力量。從“自行車王國”到“車輪上的國家”,這并不容易。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資金問題。
在國家財力還不是太好的時代,為了解決高速公路建設的經費來源,不同地區(qū)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分散決策、自主融資、用者自付”的模式,先讓承包方貸款修建高速路,然后再通過收過路費還清貸款。正是由于采取了合理的決策、設計、融資和付費方式,從1988年第一條高速公路建成算起,我國僅僅用了24年時間,就趕超了歐美公路網的建設。
1984年,當時的交通部利用向世界銀行貸款的契機,學習、引進菲迪克條款來實施工程管理。當時的交通部公路局設立了“世界銀行項目貸款辦公室”負責貸款、協(xié)調和管理,還邀請國外工程咨詢公司做顧問,幫助按照國際標準編制標書,從而進行招投標工作與推行監(jiān)理制度。
有了資金和管理方式,中國的道路建設者們也克服了很多地形和技術障礙,才能讓天塹變通途。
那個年代造高速公路,“技術手段和現在沒法比,全靠人工拿著皮尺、花桿,每50米測量一次?!?黑龍江省公路勘察設計院副院長劉國峰回憶。但如今,科研人員用BIM(建筑信息化模型)技術替代圖紙、量尺,實現設計技術的升級。帶上 VR眼鏡,人們就如同身臨其境般“走”在設計好的公路上。
如今的高速公路,已經有了新的追求目標,廣吉高速路面采用橡膠粉改性瀝青攤鋪,既解決了廢舊輪胎帶來的黑色污染,又提高了瀝青路面性能,成為交通運輸部首批綠色公路建設典型示范工程項目。
為解決高速路修筑過程中的噪音問題,廣吉高速的施工過程中還采用全新的全環(huán)保型攪拌設備,可將噪音降低至70分貝以下。通過強力收集裝置,把生產過程中的瀝青煙氣進行集中處理,經靜電除油、堿性水霧噴淋、活性炭過濾三級環(huán)保處理,達到國家環(huán)保要求后再外排。
高速公路的飛速發(fā)展,為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活力。
1990年,沈大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從開通初期全線日均流量3300臺次,到現如今日均流量12.5萬臺次,車流量呈幾何倍數增長。由于沈大高速路況佳、交通設施完備,使得鞍山到營口的集疏港運輸可以由每日一個往返變?yōu)閮蓚€往返,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同時大幅降低了燃油、輪胎等消耗和事故頻率。鞍鋼汽運公司有關負責人說,實踐證明,中等距離公路運輸優(yōu)勢十分明顯,在每年為鞍鋼節(jié)約物流成本1.1億元的前提下,鞍鋼汽運公司也實現了大發(fā)展,企業(yè)因“路”而興,跨界經營,2017年的銷售收入已是2001年的20.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