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鴻雁
(安徽省淮南市中煤新集,安徽 淮南 232100)
地下水是一種濃度較稀的溶液,它由常見離子(鈣、鎂、鈉,重碳酸根、硫酸根、氯根)、微量組分(如氟、溴、碘、硼等)和氣體組成(如氮、二氧化碳、甲烷等)。一定化學成分的地下水是一定的地質環(huán)境下的產物,地下水化學成分是指地下水中所含的有機的和無機的化學成分。
地下水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和地表水(如河水、湖水、海水等),這些水進入地層后與巖土產生溶濾作用、濃縮作用、脫碳酸作用、脫硫酸作用、陽離子交替吸附作用、混合作用及人類活動作用等,使地下水的化學成分進一步演變[1]。
地下水在滲透過程中溶解并帶走土層或巖層中某些組分的作用。它是地下水化學成分形成的主要作用之一。長期經(jīng)受風化溶濾的地區(qū)巖石中高溶解度的鹽分已大量溶濾淋失,剩下的主要是低溶解度鹽分,故地下水的礦化度通常不高。
淮南礦區(qū)地下水主要為溶濾水,是富含有CO2與O2的大氣降雨滲入成因的地下水,溶濾它所流經(jīng)的巖土而獲得其主要化學成分。實際上乃是直接源自大氣的地下水。在水與巖土相互作用下,巖土中一部分物質轉入地下水中,巖土失去一部分可溶物質,地下水則補充了新的組分。
巖性對溶濾水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石灰?guī)r、白云巖分布區(qū)的地下水,HCO3-、Ca2+、Mg2+為其主要成分。含石膏的沉積巖區(qū),水中SO42-和Ca2+均較多。酸性巖漿巖地區(qū)的地下水,大都為HCO3-Na型水?;詭r漿巖地區(qū),地下水中富含Mg2+。煤系地層分布區(qū)與金屬礦床分布區(qū)多形成硫酸鹽水。
砂巖中長石的溶濾是地下水中鉀、鈉離子和PH值增高的主要原因。
在灰?guī)r裂隙中運動的地下水,其中侵蝕性CO2會使石灰?guī)r的主要成分CaCO3、MgCO3被溶蝕,使得水中出現(xiàn)較多的Ca2+、Mg2+和HCO3-離子含量,產生一定的碳酸鹽硬度。而灰?guī)r中硬石膏的溶濾是地下水中SO42-含量增高的主要因素。
影響溶濾作用的因素比較多,巖土中礦物鹽類的溶解度,巖土的空隙,水的礦化度,水中CO2、O2等氣體成分,水的流動狀況等。含CO2、O2,溫度較高,含鹽量小,流動迅速的水,溶濾能力強,地下水的徑流與交替強度是決定溶濾作用強度的最活躍、最關鍵的因素。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qū),本區(qū)屬寒溫帶濕潤氣候,正常年累計降雨量為744.2~1102.2mm,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613.2mm,降雨量實際小于年均蒸發(fā)量。在地質構造上新集礦區(qū)所處的淮南煤田北部受劉府斷層、尚塘—明龍山逆斷層影響,南部受阜鳳逆沖推覆斷層和潁上—定遠斷層影響,西部受口孜集—南照集正斷層影響,東部有固鎮(zhèn)—長豐斷層,大致形成了東南西北四面均為控水斷層的隔水邊界,這些煤田邊界斷層基本控制了煤田整體的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使其成為一個封閉~半封閉的網(wǎng)格狀水文地質單元。地下水徑流與交替強度差,溶濾作用較弱,地下水中的初級可溶氯鹽含量高,形成大多以Cl-Na為主要水型的中、高礦化度地下水;而松散層一含、二含徑流條件好,水質類型為HCO3-Ca·Na·(Mg)型,礦化度小于1000mg/L,而三含、四含局部水力交替條件差,礦化度大于1000mg/L,水質類型Cl-Na型;隨著溶濾作用的持續(xù)進行,氯離子不斷被地下水攜帶走而貧化,地下水質逐漸會向HCO3-Na型水過渡。
溶濾作用將巖土中的某些成分溶入水中,地下水的流動又把這些溶解物質帶到排泄區(qū)。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的平原與盆地的低洼處,地下水位埋藏不深,蒸發(fā)成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去路。蒸發(fā)作用只排走水分,鹽分仍保留在地下水中,隨著時間延續(xù),地下水溶液逐漸濃縮,礦化度不斷增大。與此同時,隨著濃度增加,溶解度較小的鹽類在水中達到飽和而相繼析出,易容鹽類的離子逐漸成為主要成分。
蒸發(fā)作用影響的結果是溶解度小的鈣、鎂的重碳酸鹽部分析出,Cl-及Na+逐漸成為主要成分。如本區(qū)地表水中二礦吳樓灣塌陷區(qū)水樣,Na+含量為 334.55mg/L,Cl-含量為381.07 mg/L,這些離子的含量均較高,且水質類型為Cl·HCO3-Na型,隨著蒸發(fā)作用的加強,水質類型最終會演變?yōu)镃l-Na型。
在還原環(huán)境中,當有機質存在時,脫硫酸細菌能使SO42-還原為H2S,結果使得地下水中SO42-減少,pH值變大。
上述化學方程式說明,較為封閉的水儲環(huán)境是產生脫硫酸作用的有利環(huán)境,其特征可以表現(xiàn)為,出現(xiàn)H2S,而SO42-含量較低。如本區(qū)新集二礦-650m1煤西翼截水巷21#鉆場水樣,具有較強烈的H2S氣味,整個取樣巷道都具有這種氣味。
巖土顆粒表面帶有負電荷,能夠吸附陽離子。一定條件下,顆粒將吸附地下水中某些陽離子,而將其原來吸附的部分陽離子轉為地下水中的組分,這便是陽離子交替吸附作用。
不同的陽離子,其吸附于巖土表面的能力不同,按吸附能力,自大而小順序為:H+>Fe3+>Al3+>Ca2+>Mg2+>K+>Na+。離子價越高,離子半徑越大,水化離子半徑越小,則吸附能力越大。當含Ca2+為主的地下水,進入主要吸附有Na+的巖土時,水中的Ca2+便置換巖土所吸附的一部分Na+,使得地下水中Na+增多而Ca2+減小。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由于陽離子交替吸附作用,水中 Ca2+、Mg2+置換出巖土所吸附的 Na+,使得 Ca2+、Mg2+含量減少,Na+含量增加。這也是本區(qū)Cl-Na型水形成原因之一。
指成分不同的兩種地下水匯合在一起,形成化學成分與原來兩者都不相同的作用過程。由于地下水系統(tǒng)的復雜性,礦區(qū)內大面積開采地下水以及煤礦開采突水,各含水層在礦區(qū)內并不是孤立的系統(tǒng),而是在不斷運移中構成了不同程度水利聯(lián)系的地下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新集二礦6煤西翼下車場(閉墻)6-1煤采空區(qū)水的穩(wěn)定同位素高于一般砂巖裂隙水的含量,說明煤層開采后頂板裂縫帶有可能延伸到松散層,致使松散層水底含水混入;新集一礦西三-580皮帶石門采空區(qū)水(推覆體寒灰水)有可能接受新生界松散層水補給。新集三礦-340m西四石門3煤頂板6#孔3煤頂板太灰砂巖混合水有新生界松散層水的混入,穩(wěn)定同位素含量較高。
采煤活動的影響,改變了礦區(qū)地下水的天然流暢,使原本徑流交替滯緩的煤系地層砂巖裂隙類水涌入采空區(qū),形成了新的排泄區(qū),增加地下水的排泄途徑,使處于“封閉”、“半封閉”的煤系含水層交替條件加強,松散層水有可能通過隔水層缺失的天窗區(qū)域進行補給,新集一礦西三-580皮帶石門煤系地層上覆推覆體寒灰水,水質類型為 HCO3·Cl·(SO4)-Na,水樣編號為10的三礦-340m西四石門3煤頂板6#孔水為3煤頂板太灰和砂巖裂隙水的混合水,水質類型為HCO3·Cl-Na·Ca。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礦石開采的過程中對地下水資源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嚴重的話會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本文分析地下水成分及其成因,有利于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和地下水污染的防治,逐漸對地下水污染狀況進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