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枝,李坤皇
(1.福州大學計財處,福建 福州350108;2.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福建 福州350108)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會計信息日益受到廣大利益相關者的關注,會計盈余成為許多契約(包括政治契約)的重要參數。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總則中第二條規(guī)定,進口產品以傾銷方式進入我國市場,對已經建立的國內產業(yè)造成實質損害或者產生實質損害威脅,或者對建立國內產業(yè)造成實質阻礙的,且申請調查產品的傾銷行為與國內產業(yè)實質損害存在因果關系,將采取反傾銷措施。對于損害的界定,要參考國內產業(yè)開工率、銷量、市場份額、銷售收入、稅前利潤、投資收益率、現金凈流量等生產經營指標現實或潛在的下降。由此可見,傾銷損害的判定,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會計盈余。反傾銷會計的基本著眼點是維護本國的利益,在調查期間企業(yè)存在向下的盈余管理動機。國外學者的研究也證實,盈余管理是在反傾銷調查中有效申訴的重要手段。
國外對反傾銷調查中申訴國企業(yè)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Jones(1991)的《進口救濟調查中的盈余管理》,她從1980-1985年間ITC(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fā)起的六起進口救濟調查中,選取5個行業(yè)的23家企業(yè)為樣本。經分析,幾乎所有的樣本企業(yè)在提起調查時,調整可操控應計利潤,存在明顯的向下調節(jié)凈收入的行為。Rayburn和Lenway(1992)對美國半導體行業(yè)進行研究,發(fā)現在ITC調查期間,申訴企業(yè)通過對可操控費用的調節(jié)以降低報告盈余。Magnan、Nadeau和Cormier(1999)對加拿大17家企業(yè)進行研究,證實了在CETT(加拿大對外貿易法庭)反傾銷調查期間,加拿大企業(yè)以6.3%的比例大幅度調減盈余,以期獲得傾銷損害的肯定性裁決。田豐和周紅(2000)對我國第一起對外反傾銷案——新聞紙行業(yè)反傾銷進行調查,發(fā)現5家符合檢驗條件的上市公司并沒有在遞交申請調查時發(fā)生向下的盈余管理行為,甚至有些企業(yè)還有調增盈余的趨勢,使受到損害的說服力大打折扣。
加入WTO以來,我國進出口貿易飛速發(fā)展,已經成為全球進出口貿易第一大國。201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41603.3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6%。其中,出口總值22100.42億美元,同比增長7.9%;進口總值19502.89億美元,同比增長7.3%。與此同時,我國也面臨日趨激烈的貿易摩擦。自1995年到2013年我國共遭到國外對華反傾銷調查989起,其中2013年74起,連續(xù)18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損害最大的國家。自1997年我國首次對新聞紙行業(yè)開展反傾銷調查以來,截至2013年底,我國共對外發(fā)起反傾銷調查81起。傾銷與反傾銷越來越引起我國實務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當面對國外廠商的不正當競爭,我國企業(yè)提起反傾銷訴訟時,為了使受到的損害更加明顯,可以進行適度的盈余管理。進一步研究現階段我國企業(yè)在對外反傾銷調查期間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為意義重大。
從2001年聚苯乙烯反傾銷案件開始,我國明確將調查期間分為“產業(yè)損害調查期”和“傾銷調查期”,而且兩個調查期結束時間一致。我國《反傾銷產業(yè)損害調查與裁決規(guī)定》的第十八條規(guī)定:“反傾銷案件的產業(yè)損害調查期通常為立案調查開始前的三至五年”。在具體調查實踐中,產業(yè)損害調查期通常為三至四年。
以商務部確定立案的年度為第0年,立案前一年為第-1年,立案后一年為第1年,以此類推。在早于第-1年的時候,管理者可能不會預期到將會進行反傾銷訴訟,因而沒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但在第-1年,管理層有足夠的動機調減盈余力求獲得經濟援助或者政治支持。對此提出第一個假設:
在商務部立案前一年(第-1年),提出反傾銷調查申請的上市公司有向下的盈余管理行為。
通常商務部不需要申訴企業(yè)第0年的數據,但是通過聽證會或者申訴方自愿提交,這些數據也會進入商務部的審判依據中。因此,我們提出第二個假設:
在商務部立案當年(第0年),提出反傾銷調查申請的上市公司存在調減盈余的行為。
在反傾銷立案后一年,申訴企業(yè)不再因反傾銷申訴存在調減盈余的動機,甚至由于其他動機可能會調增盈余。對此提出第三個假設:
在商務部立案后一年(第1年),提出反傾銷調查申請的上市公司不存在向下的盈余管理行為。
本文的所有的數據來自于resset數據庫,使用的統計軟件為stata 13.0和SPSS19.0。
我們選取2006年至2016年十年間立案的反傾銷調查案例,共63件。其中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案件有35例,共有42家A股上市公司。剔除申請反傾銷調查產品非公司主要產品的上市公司共5家,以及屬于集團分公司提起反傾銷調查的上市公司共3家以及在反傾銷立案當年上市的公司2家,最終選取了32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為消除極端值對回歸分析的影響,在數據分析時本文對所有盈余管理變量首位1%的極值進行了Winsorize處理。樣本選取過程以及最終樣本的行業(yè)和年度分布如表1所示。
盈余管理既可以通過會計方法實現,也可以通過對真實活動的操控來實現。盈余管理的手段分為應計項目盈余管理的手段和真實項目盈余管理的手段。應計項目盈余管理,主要是指在會計準則范圍內,管理者運用職業(yè)判斷來改變報告盈余,通常只影響應計利潤,而沒有直接影響現金流量。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是指企業(yè)通過對正常經營活動進行操控,旨在誤導某些企業(yè)的利益相關者相信財務報告目標已經實現。真實盈余管理直接影響公司近期的經營現金流量,但對公司未來的經營現金流量將產生不利影響。
應計項目盈余管理有三種計量模型,分別是總應計利潤模型、特定應計利潤模型和盈余與應計利潤分布模型。目前的主流模型是總應計利潤模型。這類模型把總應計利潤劃分為可操控應計利潤(DA)和非可操控應計利潤(NDA),通過計算可操控性應計利潤來衡量基于某種動機的盈余管理的程度和方向。根據近幾年來總應計利潤模型的研究成果和本文實證研究的需要,選取修正的Jones模型。
類似于總應計利潤模型,把操控經營現金流量的收益區(qū)分為正常的經營成果和盈余管理的人為構建。衡量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的關鍵是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從經營決策變化導致的收益中分離出異常部分用來計量真實盈余管理。在本文中,我們借鑒Roychowdhury(2006)與Cohen&Zarowin(2010)的模型衡量真實盈余管理水平。
(1)修正的Jones模型
Jones(1991)把應計利潤定義為銷售收入變動和固定資產規(guī)模的函數,如式(1):
式中,TAi,t是t公司第i期的總應計利潤,為凈利潤減經營現金流量凈額;Ai,t-1為t公司第i期期初的總資產;REVi,t是t公司第i期主營業(yè)務收入的變動額;PPEi,t為t公司第i期的固定資產原值;εi,t是殘值項。把式(1)分年度和行業(yè)進行截面回歸,得到公司的估計值帶入式(2),得出NDAi,t(公司t第i期的非可操控應計利潤)。
表1 樣本選取過程
表2 樣本公司的行業(yè)及年度情況
最后,將t公司第i期的實際總應計利潤減本公司同期的非可操控應計利潤,得到DAPi,t(t公司第 i期的可操控應計利潤)。
由于企業(yè)可以人為操縱應收賬款,影響信用銷售收入,因此Dechow,Sloan&Sweeney(1995)在Jones的基礎上,將應收賬款從銷售收入中剔除,t公司第i期應收賬款用RECi,t表示,模型如式(4):
(2)Roychowdhury模型
Roychowdhury通過計算企業(yè)異常經營現金流量、異常生產成本和異??刹倏刭M用來計量企業(yè)的盈余管理水平。
首先,假設預期的經營現金流CFOi,t是關于主營業(yè)務收入和當期主營業(yè)務收入變動的線性函數,如式(5):
式中,△REVi,t=REVi,t-REVi,t-1。根據式(5)對樣本分年度和行業(yè)進行截面回歸,得到估計系數并根據估計系數與自身主營業(yè)務收入和主營業(yè)務收入變動得到預期經營現金流。R_CFOi,t(i公司在第t期的異常經營現金流)為實際經營現金流減去預期經營現金流。
其次,定義 PRODi,t=COGSi,t+INVi,t。其中,PRODi,t為 i公司在第t期的生產成本,COGSi,t為i公司在第t年主營營業(yè)成本,INVi,t為i公司第t年存貨減第t-1年存貨。假設COGSi,t是關于主營業(yè)務收入的線性函數,△INVi,t是關于當期及上期主營業(yè)務收入變動的線性函數,如式(6)式(7):
根據式(6)和式(7),可知預期生產成本是關于主營業(yè)務收入和當期及上期主營業(yè)務收入變動的線性函數,如式(8):
根據式(8)對樣本分年度和行業(yè)進行截面回歸,得到估計系數并根據估計系數與自身主營業(yè)務收入和當期及前一期主營業(yè)務收入變動得到預期生產成本。R_PRODi,t(i公司在第t期的異常生產成本)為實際生產成本減去預期生產成本。
最后,假設預期的可操控費用DEXPi,t是關于前一期主營業(yè)務收入的線性函數,如式(9):
其中,DEXPi,t由研發(fā)費用、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加總得出。根據式(9)對樣本分年度和行業(yè)進行截面回歸,得到估計系數并根據估計系數與自身主營業(yè)務收入得到預期可操控費用。R_DEXPi,t(i公司在第t期的異??刹倏刭M用)為實際可操控費用減去預期可操控費用。
最終,用 R_CFOi,t、R_PRODi,t、R_DEXPi,t三個指標衡量真實盈余管理水平。
(3)Cohen&Zarowin模型
Cohen&Zarowin(2010)將 Roychowdhury衡量真實盈余管理的三個指標整合為兩個指標,記為RM1i,t和RM2i,t,如式(10)式(11):
RM1it和RM2it本身的符號代表調整盈余的方向,絕對值代表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的程度,絕對值越大,表示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
1.應計項目盈余管理的計量
用修正的Jones模型進行應計項目盈余管理的計量。首先計算總應計利潤TAi,t,然后對樣本分行業(yè)和年度回歸得到回歸系數估計值,根據模型和回歸系數估計值得出非可操控應計利潤NDAi,t,最后計算可操控應計利潤DAPi,t=TAi,t-NDAi,t。
2.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的計量
用Roychowdhury及Cohen&Zarowin模型進行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的計量。首先,根據Roychowdhury模型對樣本分行業(yè)和年度回歸,得到預期經營現金流、預期生產成本和預期可操控費用的估計值,由實際值減去預期值得到異常經營現金流R_CFOi,t、異常生產成本R_PRODi,t和異??刹倏刭M用R_DEXPi,t。然后,根據Cohen&Zarowin模型將上述三個指標整合成兩個綜合性指標,記為 RM1i,t和 RM2i,t。
1.應計項目盈余管理模型實證結果
表3列示的是修正的Jones模型估計結果的描述性分析。由表3所示,三年R2均大于0.95,模型擬合程度較好,P值均小于0.05,回歸關系具有統計學意義,修正的Jones模型能夠較好地估計盈余管理程度。
表3 應計項目盈余管理模型估計結果的描述性分析
表4 列示了修正的Jones模型估計的盈余管理程度及T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在第-1年(即商務部確定立案的前一年),樣本公司可操控應計利潤的均值為 -.0528547460,t值為 -3.634,Sig(雙側)為 0.001,有足夠把握可以拒絕可操控應計利潤等于0的原假設,即樣本公司在提出反傾銷調查申請、商務部確定立案的前一年存在向下的應計項目盈余管理行為。在第0年,可操控應計利潤均值為-.0863483393,t值為-4.215,Sig(雙側)在保留三位小數的情況下為0,因此樣本公司在商務部確定立案當年也存在向下的應計項目盈余管理行為,而且向下調整盈余的幅度高于前一年。在第1年,可操控應計利潤均值為-.0205243354,t值為-1.299,Sig(雙側)為0.204,不能拒絕原假設,即樣本公司在商務部確定立案當年不存在應計項目盈余管理行為。
2.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模型實證結果
表5列示的是預期經營活動現金流估計結果的描述性分析。由表5所示,第-1年和第0年R2均大于0.95,第1年R2大于0.9,模型擬合程度較好,第-1年和第0年的P值分別為0.0101和0.0192,在5%的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第1年P值雖然大于0.05,但仍可認為總體估計有效且顯著。
表4 應計項目盈余管理模型估計的盈余管理程度及T檢驗
表5 預期經營活動現金流估計結果的描述性分析
表6 預期生產成本估計結果的描述性分析
表6列示的是預期生產成本估計結果的描述性分析。由表6所示,三年R2均大于0.95,總體估計有效,并且都在1%的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
表7列示的是預期可操控費用估計結果的描述性分析。由表7可知,第-1年和第0年的R2均大于0.9,第1年R2大于0.95,模型擬合度較好,同時,第-1年在10%的檢驗水平上顯著,第0年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檢驗,第1年在1%的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
以上分析說明,Roychowdhury模型能夠較好地估計盈余管理程度。
表8、表9列示了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模型估計的盈余管理程度及T檢驗。第-1年,RM1和RM2均值分別為 -0.0353268151 和 -0.0029155290,但t值為-1.439,不具有顯著性,因此在商務部立案的前一年,不存在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第0年,RM1及RM2均值分別為0.0587666837和0.0417266311,Sig(雙側)大于 0.1,同樣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假設二不成立。第1年,RM1 均值為 0.06818004,Sig(雙側)在5%的水平下顯著,RM2 均值為 0.0511399874,Sig(雙側)在保留三為小數的情況下為0,因此在商務部確定立案的后一年存在向上的真實活動盈余管理行為。
企業(yè)既可以選擇應計項目操控盈余,又可以選擇真實活動操控盈余,而且公司會替代性地選擇應計項目盈余管理和真實活動盈余管理這兩種方式。在第-1年和第0年,樣本公司通過應計項目向下調整盈余,以期獲得反傾銷立案以及肯定性裁決;在第1年,樣本公司基于其他動機,通過真實活動向上調增盈余。
產業(yè)損害調查是我國商務部確定反傾銷立案以及裁定結果的重要指標,會計盈余是衡量產業(yè)損害的關鍵之一,在商務部立案的前一年及當年進行向下的盈余管理有助于獲得更優(yōu)的裁定結果。本文通過應計項目盈余管理模型和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模型對2006年至2016年10年間32家樣本公司進行研究,證實了這一結論。
在本文中,對于修正的Jones模型以及Roychowdhury模型,雖然總體估計有效且顯著,但仍有個別回歸系數不顯著,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響了實證結果的準確性,尋求更適合的盈余管理計量模型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表7 預期可操控費用估計結果的描述性分析
表8 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模型估計的盈余管理程度及T檢驗(RM1)
表9 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模型估計的盈余管理程度及T檢驗(R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