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
按照我們慣常的理解,此次紀錄類影像選片就著眼于關注、觀看“社會日常生活”。
來稿中的很多作品,仍然是“關注遠方多于關注身邊,關注表演多于關注現實,關注節(jié)慶多于關注日?!薄谧罱K呈現時,也常常喜歡以一種特殊的色調來“增強氣氛”。這些辛苦得來的畫面很精致,卻沒有反映出生活的豐富性且缺乏時代信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是跟隨攝影創(chuàng)作團或攝影后期班的一次習作……這樣的方式是學習攝影的途徑,但不應是攝影的目標。
在翻看20世紀80年代《大眾攝影》時,就曾看到當時攝影界對老漢抽煙、婦女梳頭等“單一化”“跟風化”現象的討論與評判,多年過去,如果單看上述提到的這部分投稿作品,依然會讓人感覺到攝影時代性的缺乏。
盡管有上述種種遺憾,但我們仍然發(fā)現有不少攝影人在樸實地記錄身邊日常,有些作者還在嘗試用不同的攝影形態(tài)來呈現與表達。他們記錄下的畫面,沒有宏大的主題,卻也聚焦了時代熱點,勾勒了生活風貌,表達了自我想法。因此,我們選片時的重點會向這樣的作品偏移。
說到拍攝日常,會想到很多人,例如享譽國際的攝影師羅伯特·杜瓦諾,一生都以巴黎街頭為拍攝對象——觀看人體畫的各色人等,牽手過斑馬線的小小孩童,裙擺飛揚的摩登女郎……全是熟悉的日常,卻讓人發(fā)笑、感嘆、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