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延明
從宏觀上說,文言文翻譯要遵循“信”“達”“雅”的原則,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靶拧薄斑_”“雅”最初是由我國清末啟蒙思想家嚴復提出的,他在《天演論》譯例言中提出“譯事三難:信、達、雅。”。
所謂“信”,就是必須準確、忠實地表達原文的意思, 不能以翻譯者本人的意思來改變或替代原文的意思。這是古文今譯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標準。為了做到“信”,必須正確理解原文,弄清原文每一個字、詞、句的含義和每一種語法現象。如《史記·項羽本紀》中“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保绻选拔岬眯质轮弊g成“我要像哥哥一樣侍奉他”就是不準確的?!靶帧痹谠渲惺敲~活用為狀語,表示待人的態(tài)度,如譯成“像哥哥一樣”,表義就可能產生分歧:劉邦究竟是把自己放在“哥哥”的位置上,還是把自己放在“弟弟”的位置上呢?因此,“兄”必須譯成“像對待哥哥一樣”,“對待” 二字不可少。
所謂“達”,就是譯文必須通順、曉暢,用規(guī)范的現代漢語表達,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語言表述。這也是古文今譯的基本標準。為了做到“達”,必須在正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上,認真組織詞句進行翻譯。如《戰(zhàn)國策·趙策》中“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如果把這句話譯成“鄂侯爭這件事很急,辯這件事很急,所以就把鄂侯做成了干肉”,譯文基本上做到了“信”,因為它對每個詞的翻譯和對句子內容的理解基本正確,但沒有做到 “達”,因為譯文在表達上還不很規(guī)范?!盃幹薄薄氨嬷病敝械摹盃帯薄氨妗笔侵^語,“之”是賓語,“急”“疾”是補語。對于這種句型,翻譯時最好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盃幹?,辨之疾”是互文,可合在一起譯成“這件事(同紂王)爭辯得很厲害”?!案笔敲~活用為動詞,“故脯鄂侯”應譯成“所以(紂王)就把鄂侯殺了,將尸體做成肉干”。
所謂“雅”,就是在“信”“達”的基礎上,講究修辭文采,使譯文的語言典雅、優(yōu)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語體風格?!把拧笔欠g的最高要求、最高標準,也是最高境界。
文言文翻譯的情況比較復雜, 除了宏觀上掌握基本原則,還要在微觀上掌握一些具體的方法,做到點點落實。
一、圈定實詞
要在初步把握句意的基礎上,圈畫出句中的重要實詞,做到字字落實。
1.“審”出關鍵實詞
翻譯文言文也要有審題意識。所謂“審題”,指的是一審語境,即該句的外部語言環(huán)境(上下文)和內部語言環(huán)境(句意重點和句間關系);二審采分點,看哪幾個詞可作為采分點。判斷重要實詞,一從詞性上看,首先是動詞,其次是形容詞、名詞和代詞;二從頻率上看,120個常用實詞和其他次常用實詞(以課本出現的居多)常作為采分點;三從特殊性上看,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如“妻子”“前進”)、偏義復詞、詞類活用和通假字這5類詞通常為重要實詞,繁難、生僻的字詞也可能是重要實詞。
上述幾類詞語,一旦確認,就要用符號(如著重號、雙實線)標出,以便在翻譯中落實。
2.“譯”準關鍵實詞
(1)通假字——本字本義。一要依據事理判別本字,按照這個字的本義或常用義翻譯時,如果感到不合事理,就應該意識到這個字可能是通假字。如“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中的“直”字,如果譯作“不彎曲”顯然不通順,這時就要意識到“直”是“值”的通假。二要依據類型推斷本義,意識到是通假字后,就要推斷其本字應該是哪一個字,然后再確定其意義。常見通假有“同音代替”,如“禽”通“擒”,擒獲;“近音代替”,如“縣”通“懸”,懸掛;“其他代替”,如“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逍遙游 》)三句句式相同,“知”“行”“德”“而”應為同一類詞語,為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故而應意識到“而”通“耐”,即“能耐”。
(2)一詞多義——確定語境。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非常普遍,有的詞有幾個甚至十幾個義項。對于一詞多義,要根據語境確定它的準確意義,做出確切的解釋。如“今河內帶河為固,戶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后漢書·鄧寇列傳》)中的“迫”有“逼迫”“迫近”“急切”“狹窄”等義項,審視前三句可以看出,“南迫洛陽”是交代“河內”的地理位置,所以“迫”翻譯為“接近”更符合上下文意。
(3)詞類活用——判斷語法。詞類活用是命題者特別關注的內容之一。翻譯句子時,如果碰到詞類活用,可以根據語法準確判斷其意:如果兩個名詞連用,其一必活用為動詞,如“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王”活用為動詞,譯作“稱王”;“而”之前或之后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客逾庖而宴”(《項脊軒志》),“宴”活用為動詞“吃飯”;代詞前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如“甚善,名我固當”(《種樹郭橐駝傳》),“名”活用為“取名”。
(4)古今異義——區(qū)別拆分。古今異義通常有兩種情況:單音節(jié)詞和雙音節(jié)詞。對于單音節(jié)詞,重在區(qū)別同形異義詞,如“走”“金”“窮”“銜”等,翻譯時要把古義今義區(qū)別開來,不可以今釋古。對于雙音節(jié)詞,重在拆分同形異義詞,如“妻子”“地方”“故事”“其實”等,一般要把它們拆成兩個詞來翻譯。
二、畫出虛詞
在文言文中,“虛詞”不“虛”。虛詞除表明句子結構或表達某種語氣外,有時還具有實詞性質。所以,在翻譯時碰到虛詞,除了辨明語法作用,還要特別注意區(qū)分虛義、實義,保證把實義譯準確。
1.高頻虛詞:區(qū)分多義,確保翻譯到位
所謂“高頻虛詞”,是指在翻譯中被設為采分點頻率較高的虛詞,如“以”“其”“因”“乃”四個。
“以”考查的頻率最高,在具體語境中,要抓住三個多義項:①譯作介詞,如“用”“把”“根據”“憑借”等;②譯作連詞,如“因為”等;③譯作實詞義,如“認為”“率領”等。
頻率次之的是“其”,常見的有兩個多義項:①指代義,譯作“那”“那些”,活用為第一人稱“我”“自己”;②語氣副詞義,如表示推測的“大概”,表示反問的“難道”,表示期許的“可要”“一定”,表示婉言商量的“還是”等。
“因”主要考查辨別“于是(就)”“趁機”“通過”“用來”等義項。“乃”主要考查語境中“于是”“才”“竟然(卻)”三個義項的辨析。
2.可譯可不譯的虛詞:當譯則譯,不當譯則刪
有些虛詞兼有結構助詞、語氣助詞等詞性,如“之”“焉”“者”“乎”等,其結構、語氣助詞詞性義一般情況下皆可不譯,但不能把其他詞性義當作助詞而不譯。如“焉”,作為句中或句末語氣助詞(虛義)可不譯,放在動詞后面作代詞或兼詞(實義)則必須譯,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ā墩撜Z》),“焉”作兼詞,譯為“在其中”。
3.特殊虛詞:詞義固定,固定翻譯
特殊虛詞主要包括兩類:①固定虛詞,兩個字不能拆開來譯,如“所以”“無乃”“奈何”“無以”“是以”等;②兼詞,一個詞當成兩個詞用,翻譯時可按兩個詞翻譯,如“焉(于此)”“諸(之于)”“盍(何不)”等。
三、辨明句式
翻譯文言文時,以下四種句式常常成為采分點。如果遇到這四種句式,務必按要求翻譯,否則會造成失分。
1.判斷句——譯出“是”或“不是”
判斷句分為有標志和無標志兩種。有標志的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標志性詞語有“……者,……也”“……,……也”“……者,……”“……者也”等。另有副詞“乃、則、皆、非”和動詞“為”表判斷,如“此皆良實”(《出師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無標志的如“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出師表》),譯作“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2.被動句——譯出“被”
被動句的標志性詞語比較多,常見的有四類:①“為”“為……所……”“……為所……”,如“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重為鄉(xiāng)黨所笑”(《報任少卿書》)等;②“于”“受……于……”,如“十萬之眾,受制于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③“見”“見……于……”,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④“被”,如“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無論哪一種,考生都必須譯出“被”字。
3.省略句——補出成分
文言文中省略現象比較突出,有些在現代漢語中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如謂語),也經常被省略。翻譯時,省略的成分要補出,確保語意連貫。常見的成分省略有:
(1)主語省略,包括承前省,如“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廉頗藺相如列傳》);蒙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對話省,如“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鴻門宴》)。
(2)謂語省略,如“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追之),又請楊子之豎追之”(《多歧亡羊》)。
(3)賓語省略,包括省略動詞賓語,如“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鴻門宴》);省略介詞賓語,如“成視之,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之)較”(《促織》)。
(4)介詞省略,如“果地震(于)隴西”(《張衡傳》)。
4.倒裝句——調整語序
文言文的語法習慣與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有很多不同,主要表現在詞序上,出現很多特殊句式。翻譯時一定要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要求,對語序進行適當調整。
(1)賓語前置。賓語放在謂語之前,翻譯時謂語和賓語要調換順序。如代詞作賓語,“沛公安在?”(《鴻門宴》);借助“之”字把賓語提到動詞前,“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固定句式,“其李將軍之謂也”(《史記·李將軍列傳)、“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求賢令》)。
(2)狀語后置。介賓短語作狀語,常常將狀語放在謂語之后,翻譯時狀語要放在謂語之前。如“是故敗吳于囿”(《勾踐滅吳》),翻譯時應為“是故于囿敗吳”,譯作“因此在囿地打敗了吳國”;再如“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臾之地”(《觸龍說趙太后》),“以膏臾之地”作狀語后置了,翻譯時應為“而以膏臾之地封之”,譯作“又把肥沃的土地封給他”。
(3)謂語前置。古代漢語里,謂語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是,有時為了強調謂語,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語之前,這就叫謂語前置。這種謂語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現在感嘆句和疑問句中。如:“甚矣,汝之不惠?!保ā队薰粕健罚ⅰ鞍苍诠幽芗比酥б?!”(《信陵君竊符救趙》),翻譯時要先主語后謂語。
(4)定語后置。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一般要放在中心詞之前。但在文言文中,定語有時也可以放在中心詞之后,稱之為“定語后置”。如“計未定,求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報秦者”修飾限制“使”,為定語,翻譯時要提前,譯作“尋求可以通報秦國的人”;再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雜說四·馬說》),“千里”作“馬”的定語,應譯為“日行千里的馬”。
明確了以上字、詞、句的特點和翻譯要求,再把句子還原到文本中進行合理增刪,即靈活補充那些省略的成分,刪去無須翻譯且不能保留的虛詞,合理地調整語序,就可以準確翻譯了。
以下翻譯口訣更易于誦記: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句不離段,詞不離句。一般情況,盡量直譯。忠實原文,不違原意。實詞虛詞,隨文釋義。實詞活用,結合全句。常見虛詞,因句而異。人名地名,不必翻譯。官職稱謂,原貌不易。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省略倒裝,都有規(guī)律。根據句式,調整語序。跳躍句子,補出本意。語意勾連,貫通一氣。遇到難句,更需心細。照顧前文,聯(lián)系后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譯完之后,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確保順暢,合乎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