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旭霞
《介休書畫略》書影
中國繪畫藝術(shù)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藝術(shù)中起源最早的藝術(shù)形式之一。但丹青一事在中國很長的歷史時期是僅限于封建士大夫或讀書人的專利。因為中國畫強調(diào)“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diào)融化萬物,創(chuàng)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洌瑲忭嵣鷦印梢娛怯霉P寫意、寫心神。由此說來,介休僅僅縣邑,文化教育普及前善畫者能成畫者也是能屈指數(shù)來的……
董重(1867—約1935年前后),字琴如,號蜇廬,并自稱詩瘋子,介休城內(nèi)胡家園人,著有詩集《蜇廬詩錄》《蜇廬詩存》等。民國八年(1919)總編纂民國《介休縣志》,民國二十九年(1940)印行。在這期間,他銳意搜求和整理鄉(xiāng)土文獻,凡邑人著述及書畫、金石等,搜羅考訂,經(jīng)多年積累,終于分類編次成書,貫名《介休九略》,包括《詩略》《續(xù)詩略》《書畫略》《金石略》《著述略》《文略》《族姓略》《道里略》《風(fēng)俗略》九種,各自成冊。前三略曾于1922年由太原晉新書社印行,余均散佚。董重在《介休書畫略》后記中寫道:“北人不喜標(biāo)榜,記載恒闕,如介休為甚。”輯成此略“用冀同志,餉我多聞,幸為庚續(xù)之助。”“倘并此戔戔者,而猶靳之后死者壹不知其縱橫涕灑之奚從也。”由此可見董先生將此看作深心所托之事業(yè),是為鄉(xiāng)邦存史之功業(yè)。筆者在正文開啟之前寫如此多文字,是因為每每寫到董重這位鄉(xiāng)之先賢總不免生出崇敬之情,沒有董先生的傾心搜集整理,今天的這篇文字怕也無從寫起。
成書于民國十年(1921)的《介休書畫略》及庚申(1920)歲尾補訂的《介休書畫補略》記錄了從文彥博到梁裕型介休歷代擅書畫者275人。從中可以管窺宋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以來介休書畫的一些情況。在這里揀選善丹青者寫來。
《略》中所錄第二人即馬天來,舊版《介休縣志》及《介休市志》都有馬天來的傳略,但其生活的年代都寫作“北宋”。續(xù)修《介休市志》時,冀成武先生送來《馬天來新考》,十分珍貴,史志辦經(jīng)過整理,在新編《介休市志》中重新書寫了“馬天來傳略”。全文如下:
馬天來(1172—1232),字云章,又稱元章,介休人。金衛(wèi)紹王至寧元年(1213)黃裳榜進士,金代畫家、雕塑家。其弟馬云卿、馬云漢亦為同時代畫家。博學(xué)多能,畫入神品,善畫竹石,瀟灑可喜,元好問稱“百年以來無出其右者”,《佩文齋書畫譜》列入畫家傳。李純甫則言“天下辯士有三”,即王渥、馬天來和李純甫。善為詩,出盧仝、馬異之外。家境貧寒,治學(xué)不輟,曾在太學(xué)讀書19年,貧苦之極,人不能堪,而他卻談笑自若。金衛(wèi)紹王大安元年(1209),調(diào)潁州司侯、靈壁簿,后召為國史院編修官。開興元年(1232)卒于京師。劉紹先贈以詩曰:“波瀾口頰談元觖,土木形骸與世違。疇昔麻鞋見天子,只今道服勝朝衣?!笔菍︸R天來性格和生活的真實寫照。著有《馬編修集》。
《略》中自馬天來后一刀切至萬歷間的董承業(yè),殆無金元時期,《補》中金二人,元一人,也殊少。金、元時期文字記述的短缺也是國內(nèi)史學(xué)界普遍存在的,介休概莫能外吧。
《略》《補》中明朝的記錄不多?!岸袠I(yè)……,子爾容,字淑慎,號有章,明貢生,善書畫,工篆法?!?/p>
“郭海,字東之,鄉(xiāng)邦碑版甚夥,《龍泉觀碑》,‘嘉靖元年壬午季秋鐫者,即所書也,嘗摹唐吳道子繪郭有道先生遺像于石?!卑雌浒险Z,該線刻郭泰像的藍本原為唐代大畫師吳道子所繪。郭海摹刻在嘉靖年間,民國九年(1920)又重新立石。
“溫徽,字世美,官晉府司儀,性好施與,嫻彈弓,值流賊寇城,發(fā)三彈,中三賊之目,賊駭去。善琴棋書畫,寫竹尤工,時人比之夏太常?!?h3>清至民國鏤影
《略》《補》清代的記錄是完善的。對于其中的一些人物,這些年也有新的發(fā)現(xiàn)和考證,所以這一時期的人物資料比較豐富。
宋廷魁畫像
宋廷魁(1710—?),字其英,號竹溪,別署竹溪居士,竹溪山人,了翁。介休張良村人,乾隆年間詩人,書畫家、戲劇家。作品有《竹溪詩文集》《雪籟集》《鶴鳴集》。戲劇文學(xué)作品二十四折傳奇劇《介山記》,寫介之推的故事?!督樯接洝穬H乾隆年間就有多種刻本行世,為當(dāng)時名家所推崇。有清一代直至民國唱響全國,盛行不衰。筆者曾認真看過冀成武先生標(biāo)點整理的《介山記》,唱詞優(yōu)美之極,場景設(shè)計跌宕起伏。時至今日仍然有人在做《介山記》的課題研究。
宋廷魁書法也很有名,當(dāng)時北京瀛臺石刻有他的書法。在洪山源神廟有其刻匾一塊,上書“臥云”二字。他擅長繪畫,宗法于元代畫家黃公望,氣勢雄秀挺拔。特別精于畫竹,介休源神廟壁上,曾有過他的竹畫。
宋廷魁條目下:“張荊山,字抑庵,精篆刻……兼工畫水墨山水,幾人云林之筆……宋大儒,孝子,如隱子,能詩喜書,尤工指畫,士大夫多重之。龍鳳村冀文賢,字士宜,貢生,工書法,尤能畫山水?!?/p>
《略》《補》中所含的書畫以外的東西還非常多,其于孟培桂條目下記介休一時盛事,丹青妙手各以其能點綴文苑:
孟培桂,字香齋,號一笑老人,頭號善畫蘆雁,有邊綬民筆意;石如泌,畫鶴鵒;張亨泰畫菊;梁淑,字載南,號云谷道人,畫螃蟹,各擅勝場。許蔭桓,畫松,沈郁雄奇;穆錫璉,畫蔬菜,向背分明,生機洋溢;田村喬云苓,字松軒,官興山縣知縣,彥鳳公子幼隨官黔中,平生足跡,未嘗返里門,官湖南永州府知府,天才超逸,精繪事,純以神行,意在筆先,寥寥數(shù)筆,神理超然。晚年僑寓海上,賣畫自給,夷舶爭出銀餅以購之。孟雁、許松多有藏者。張菊,近日賞鑒家刮目。郭維翰《鴻爪集》《云谷道人傳》“道人崖岸高峻,鄉(xiāng)人迂而遠焉,即其畫亦鮮知重者。河?xùn)|范七青藜得畫數(shù)幅,譚方伯見之,以重價購一幅去,由是人始珍之,稱‘梁螃蟹云”。岳處叟藏松軒“抱琴訪友圖”……
綿上四山人之一的茹綸常之孫樹滋,“字蘭齊,繪做蟲小物生動多姿”。魯習(xí)云之孫“熾昌,字申甫,號酉山,年十二,畢五經(jīng),有神童之美,及長,工篆隸,畫山水極蒼勁”?!袄畹清?,尤善畫蘭”,其兄“樹瀛,工花卉仕女”?!皬堊诤#謨煞?,諸生。精繪畫事,尤工山水,秀潤處張抉古人蕃離。弟宗伊,字仰之,渚生,山水有師法,尤工花卉。李守愚,字東樵,咸豐辛亥順天府舉人,甘肅平?jīng)龈?,工書,善畫梅。大靳王臨元,工畫山水。李家騋,兼工畫羽毛花卉”?!安茏忧?,字祗甫,太谷縣教諭,工詩古文,兼工詞曲,善行草,寫梅花山水不落恒溪。尤善畫鬼,有羅山人之風(fēng)”。
《略》中有幾頁專寫女子繪事。“任友鳳,字儷輝,沙堡曹阜如室,只甫,廣文之母,畫得惲冰法,渲染有秀色。寫蟲草梅蘭、娟秀超逸,神似南樓老人。有百蝶圖長卷。劉蘭意,張?zhí)m鎮(zhèn)馬鉁?zhǔn)遥瑢懸庹壑ɑ芷G逸多姿。何香云,善花卉?!比斡养P是曹子勤之母,母子都侍丹青,當(dāng)時應(yīng)是一段佳話吧。
“丁石心,字火珠,號雪石,又曰臥云夢者。乾嘉時,僑寓吾邑,學(xué)問淹雅,兼通禪理。詩文古奧。書從二王中行以變化,類太原傅隱君。畫品極高,絕無煙火氣。喜畫梅,題曰‘梅山人”。丁石心是個謎,《略》中“或云吳門逋客,有謂輦下逃官者,固自稱半林子,于是又疑為李姓。名流僑寓,代不在人,不勝備登也……特志之以光斯編?!?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11/11/qkimageswsykwsyk201810wsyk20181005-3-l.jpg"/>
岳寶樹《貓嬉圖》
岳寶樹幼年失怙,他學(xué)業(yè)奮進,光緒二十八年(1902)中舉,挨到宣統(tǒng)庚戍(1910),出補山東文登縣令,到任不足一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失官歸里。長子念深可能驚嚇過度,回到家就死了(民國二年十一月)。寶樹徒有才情,卻生不逢時,社會的變革動蕩給他造成很大的心靈沖擊,所以反復(fù)書寫《漁洋秋柳》贈前清遺老,以期心靈共鳴。晉寶齋拍賣的《貓嬉圖》更真切地反映了其時他的心境。
楊竹民畫作
楊竹民(1916—1990),介休人,原名作民,別署作銘,因喜竹,遂以竹民行。1934年秋18歲時考入北平京華美術(shù)學(xué)院國畫系,師從周懷民等京城名家,“主攻山水,學(xué)清初諸家之長,兼寫意花卉,旁及書法、篆刻、文字之學(xué),并研究中國畫論?!睂W(xué)業(yè)未完成,因母病提前肆業(yè)返鄉(xiāng)。1937年前后,流亡至重慶南岸。為謀生,當(dāng)過教師,做過職員(民國警察局文職)。后以賣畫、刻印為生。曾用較長時間深入研習(xí)篆刻,繼承傳統(tǒng),自成一格,慕名求印者眾。二十世紀(jì)四十年代曾為在渝的“伍豪”(注:周恩來筆名)先生刻印一方。1948年在重慶舉辦首次個人畫展。
1951年3月在北京《新建設(shè)》第3卷第6期發(fā)表了《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和成就——和徐悲鴻先生商榷》一文,徐悲鴻有《答楊竹民先生》,就中國山水畫的傳承與寫實進行了研討。涉及寫意與寫實、傳統(tǒng)與引進的辯論,被收入《徐悲鴻藝術(shù)文集》《徐悲鴻談藝錄》《徐悲鴻論藝》《徐悲鴻文集》,常被研究徐悲鴻藝術(shù)觀點的各種論著引用。
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被打為右派,“文革”因舊時從業(yè)經(jīng)歷又被打為反革命,至七十年代末平反后,才得以繼續(xù)從事藝術(shù)活動。與分別40多年的張頷恢復(fù)聯(lián)系時感慨道:“屢遭世變,歷經(jīng)危難?!孕掖嬷?,猶能勉強從事于藝……”他與書畫同仁成立了“涂山書畫社”,任副社長。1984年作品墨竹被中國美術(shù)館收藏,被譽為“西南一枝竹”。
現(xiàn)在介休保存下來的資料是源于1983年,縣志辦的托請——畫郭林宗像。對于家鄉(xiāng)的邀約,先生是很重視的,請重慶著名的人物畫家蔡嵐畫像、重慶著名書法篆刻家黃笑蕓題岢,先生自己則用隸書題寫了清代劉逢源《郭泰》詩,這三人就是涂山書畫社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被稱為“涂山三杰”的合作,應(yīng)該也是少有的作品。對于這次為家鄉(xiāng)先賢畫像結(jié)果,先生并不滿意,認為畫像有廟堂之氣,與郭林宗之精神氣質(zhì)似有未合。而所題也覺欠妥,以蔡邕之贊詞為佳,只因手頭無此碑文,以后還想請人再畫。此畫現(xiàn)藏介休史志辦。
1984年,先生選一幅《墨竹》贈張頷,2011年張頷為老師的這幅畫題了“吉光片羽”四字,2014年12月晉寶齋“作廬風(fēng)華——張頷學(xué)術(shù)藝文展”“筆墨交游”部分,精選名人字畫有此。
介休文化館1985年元旦舉行書畫展,邀請范圍是山西籍名家,包括董壽平。作為介休籍的楊竹民自然也在邀請之列。先生畫了墨竹一幅,寫了行書一條寄來。可惜現(xiàn)已不得見。
張頷(1920—2017),原名張連捷,號作廬,介休城內(nèi)人。是繼“三賢”之后介休聲名最響的人。高小文化,當(dāng)代著名古文字學(xué)家、考古學(xué)家,享受國家特殊津貼。1937年到湖北樊城學(xué)徒。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并以交叉黨員身份加入民盟??箲?zhàn)勝利后,先后擔(dān)任太原青年導(dǎo)報總編、《工作與學(xué)習(xí)》雜志主編,其問發(fā)表《屈原詩傳》。1958年任中國科學(xué)院山西分院考古所所長、文物工作委員會副主任。1979年中國考古學(xué)會成立,為發(fā)起人之一,并任理事,又兼中國錢幣學(xué)會理事。
張頷畫作
郭泰刻像石
楊竹民畫作
幾十年來,憑著“苦功夫”“硬功夫”不僅在古文字研究、考古研究方面為世所稱道,而且在天文、地理、文史等方面均有精深的研究。先后出版《侯馬盟書》《古幣文編》《張頷學(xué)術(shù)文集》等論著。其傳記載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1981年被評為山西省勞動模范。2005年,作為古文字學(xué)領(lǐng)軍人物,受到中央電視臺《大家》欄目組采訪并播出,2010年韓石山著作《張頷傳》出版。
張頷
張頷先生自諧日“愛寫毛筆字”,我們見到的他的篆書、楷書作品甚多,他的古籀自是有一種高古渾厚、卓然不凡的風(fēng)貌,但先生從不稱自己是書法家。他的小畫也不少,典型的文人畫,多是抒胸臆之作。如《青燈》,有孤燈相伴的寂冷,更有高峻的人生理想在里面。先生是智者,不僅言語幽默,所見書作小畫也多詼諧之作,如“二眼圖”,繪一亂發(fā)之貓頭鷹,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所喻不言自明。94歲仍作《見背圖》,老貓蹲坐的背影悠閑,脖頸上尚系一紅綢帶。他給三子崇寧畫過一幅《恬談圖》,僅一壺一盆,一花一葉,看著極其寂靜,也是先生心靈的燭照吧。張頷先生是真正的大家,詩、書、畫皆見品格,有專門的書作寫先生,在這不贅述了。
翹思慕遠人,音塵絕,輯小文以記之,算是為介休美術(shù)庚續(xù)填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