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曙朝
山西省建筑工程學校原設備科長,處級離休干部王克銘同志,是美國僑眷、臺屬。他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馬尾,1925年7月出生于一個軍官家庭。1949年4月,在廈門秘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2004年12月16日因病在太原去世,享年80歲。
王克銘同志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并且還有一個頗為特殊的身份:他是中國空軍幼年學校的第一期學員。在山西有此身份的人,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第二例。
在王克銘豐富、曲折的人生經(jīng)歷中,人們可以看到,有一條主線始終貫穿其中,那就是對光明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
王克銘的父親王崇宏,畢業(yè)于福州馬尾的海軍飛機潛水艇學校,在馬尾海軍飛機制造處工作,是一名海軍軍官,是中國最早一批的航空機械技術人才。由于從小耳濡目染,王克銘對航空有濃烈的興趣,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駕駛國產(chǎn)銀鷹在祖國的藍天翱翔。
王克銘
1937年前后,王克銘一家居住在成都太平寺機場附近。機場按警報的級別,分別在高處懸掛黃旗或黑旗。附近老百姓一看見“警報旗”升起,知道有日機來襲,就各自躲避逃命。日寇飛機為所欲為,肆無忌憚,簡直狂妄傲慢到極點。有時候,日軍飛行員公然駕駛飛機在太平寺機場降落,大搖大擺走出飛機,拔掉“警報旗”,然后登機揚長而去,如入無人之境。王克銘和其他老百姓看見這種情景,心肺簡直要氣炸了!蕞爾倭寇,竟敢如此囂張,欺負我中華民族,每個有愛國心和正義感的中國人,誰也咽不下這口氣。
在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時候,國民政府決定成立中國空軍幼年學校,以培養(yǎng)中國自己的空軍人才,適應長期抗戰(zhàn)的需要。經(jīng)過一年的籌備,終于于1940年在四川灌縣開辦。王克銘聞訊后立即報考。父親曾長期跟飛機打交道,痛感祖國航空人才之匱乏,見兒子有志于航空,當即表示支持。當時,成都地區(qū)報考空軍幼校的就有2000余人,在體檢時被淘汰的不少,因為在那個年代孩子們的體質(zhì)都比較弱。幸運的是王克銘被錄取了,成為中國空軍幼年學校第一期學員。十五六歲的孩子,有的人還離不開父母,而王克銘此時已成為一名肩負重任的光榮的抗日軍人了。中國空軍幼年學校由蔣介石兼任校長,教育長為空軍少將汪強。第一期實際錄取、報道的只有297人,編為兩個中隊,于1940年10月10日舉行開學典禮。中國海陸空軍總司令兼校長蔣介石親臨盛典發(fā)表訓詞,最后幾句是:“邦家阢隉,望爾匡持。驅(qū)逐寇盜,海宇清夷。云程萬里,遠大為期。”蔣介石的訓詞,經(jīng)張錦鴻先生譜曲,成為中國空軍幼年學校的校歌。
“空幼”教育長汪強將軍屬“海歸派”,曾留學美國攻讀航空。他思想比較開放,作風比較民主,注重學員的全面發(fā)展。在這個“雛鷹的搖籃”里,王克銘和同學們懷抱著愛國救國的理念,堅韌不拔,刻苦鉆研,接受了一般的軍事訓練和滑翔機訓練,學習了“球面三角”“微積分”等課程,掌握了不少航空專業(yè)知識和在危難的條件下求生的本領,學會了打字、游泳和一定程度的英文,能熟練駕駛各種交通工具。
1945年,滿懷豪情的王克銘從“空幼”第一期畢業(yè)。因體重不夠,不能當飛行員上天,被分配到專門培養(yǎng)地勤人才的學?!哲姍C械學校。1945年9月9日,日軍在南京舉行“中國戰(zhàn)區(qū)”投降儀式,岡村寧次代表日軍簽署投降書,14年抗戰(zhàn)勝利結束了。王克銘沒有機會同日寇面對面拼殺,但報效祖國的初衷仍絲毫未變。
舉國上下歡慶抗戰(zhàn)勝利沒多久,飽受敵寇蹂躪的華夏同胞又陷入內(nèi)戰(zhàn)的憂慮和災難之中。王克銘和一些學員渴望上大學,另謀人生出路。于是打報告給上峰,稱“深感自己才疏學淺,亟望深造,以期更好報效國家民族”。他們幾個要求上大學的,在報告上所說的話句句是真,但他們還有不能明說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充當蔣介石政權打內(nèi)戰(zhàn)的炮灰。上面果然批準4個人拿著津貼去報考大學,王克銘幸運地成為其中之一。他選擇的是福建廈門大學航空系,結果以高分被錄取,于1946年來到廈門。
廈門大學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高校,解放前,曾被稱為福建省的一個“解放區(qū)”。據(jù)資料記載,至1949年初,廈門大學共有中共地下黨員254名,約占學生總數(shù)的1/5。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在白色恐怖的環(huán)境里,王克銘由一個基督教徒、進步青年,變成一個為崇高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而奮斗的地下黨員。
一個偶然的機會,王克銘看到一本艾思奇的著作《大眾哲學》,是香港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他立刻被書中的內(nèi)容深深吸引了,于是萌發(fā)了繼續(xù)系統(tǒng)學習哲學和政治經(jīng)濟學的念頭。他馬上給三聯(lián)書店寫信,介紹了自己的情況,談了自己的想法,希望他們給予指導。不久,三聯(lián)書店回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并列出了一份閱讀哲學和政治經(jīng)濟學的圖書目錄。為了避免特務檢查惹來麻煩,三聯(lián)書店的回信是以個人的名義寄給王克銘的,表面看起來像一封家信。
航空系47級男生吳從先平常很喜歡開玩笑,與王克銘又很熟。他先看到了這封信,很是好奇,說:“王克銘還有香港親戚?”于是悄悄拆開,一看才知道是三聯(lián)書店寄來的。剛好這天是“愚人節(jié)”,于是來個惡作?。好俺渫蹩算懙暮糜淹跚诮o王克銘寫了一封信,塞在三聯(lián)書店的信封中。信中說:我已經(jīng)在南京參加了共產(chǎn)黨,走上了革命道路,如今撤到香港從事民主事業(yè)。我非常想念你,希望您成為我親密的朋友和戰(zhàn)友……最后又說,為了安全,這封信請別人代寫,所以不是我的字體。
王克銘接到這封信,心情激動得厲害,立即找一個叫李毓華的進步女同學商量。李毓華是化學系的學生,父親是國民黨國防部二廳廳長,年級比王克銘高,年齡卻比王克銘小,王克銘平時稱他“小妹”。王克銘知道她很可靠,有什么想法總想跟她說;李毓華有什么事,也常叫王克銘幫忙。然而王克銘不知道她已經(jīng)是地下黨的成員了。一見面,李毓華說:“我有事要離開廈門一趟,正想找你,看看能不能幫忙籌集一點路費?!蓖蹩算懲纯斓卣f:“可以。”說罷,把“王勤的信”遞給她看,同時介紹了一下他和王勤的關系。李毓華看完信反問他:“你有什么想法?”王克銘回答說:“年輕人應該為國家為社會作些貢獻,但我還不如一個女孩子!我只是想搞一番事業(yè),但還沒有行動,而王勤她已經(jīng)行動起來了!”王克銘又說:“我猜你參加了地下黨了吧?我也要參加!我愿意到解放區(qū)去直接參加武裝斗爭,就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李毓華為了保密,沒有承認自己加入了地下黨,但對于王克銘的熱忱,還是給予熱情鼓勵。最后說:“你可以找劉正坤去說說吧!”聰明機靈的王克銘已經(jīng)從李毓華的言語中,意識到:她和劉正坤都已經(jīng)是有“組織”的人,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對于中國共產(chǎn)黨,他早有所知,早有向往,只是沒有機會接觸而已;現(xiàn)在機會終于到來了,他欣喜和興奮之情真是難以言喻!他很快寫了一份材料(自傳)給李毓華。在材料中,不僅如實敘述了自己的家庭狀況、社會關系,回顧了自己的成長歷程,還明確地表達了為光輝的革命事業(yè)奮斗乃至獻身的愿望。
李毓華立即向地下黨廈大總支女生直屬黨小組組長劉正坤匯報了王克銘的情況。劉正坤覺得事關重大,隨即向黨總支領導人廖開治請示如何處理。廖、劉二人認真分析了王克銘的歷史和表現(xiàn),對他做出了如下的評價:
王克銘系國民黨空軍幼年學校保送來廈大,每月拿津貼學習。幾年來,他積極參加學生運動,要求進步,從未發(fā)現(xiàn)他有不利于學運的言行。特別是在1947年上學期,在全國“抗暴運動”以后,新生院選舉學生自治會主席時,化學系一年級學生、廈大地下黨城工部成員秦浩代表絕大多數(shù)同學站出來競選,遭到三青團和青年軍一伙學生的激烈反對,雙方對峙很尖銳,幾乎動起武來。在這個關鍵時刻,王克銘挺身而出,反對三青團青年軍一伙,而堅決擁護秦浩競選。為此,在新生院搬回廈大校本部時,他離開原來宿舍,搬到廈大西邊印刷廠樓上,同秦浩等住在一起,以此行動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他雖然是基督教徒,但平時富有正義感,助人為樂,并有一定政治覺悟。既然他的政治敏感性已經(jīng)“嗅”出我黨的一些成員和某些活動,同時明確表態(tài)要求加入,不如“順水推舟”,吸收他入黨。相信經(jīng)過組織的教育,他是能遵守黨的紀律,成為一個合格黨員的。
經(jīng)過分析之后,廖開治當即批準吸收王克銘入黨,由劉正坤擔任介紹人。
一個星期以后,也就是1949年4月的一天,有個同學通知王克銘:“下午5點鐘在同安樓一間教室里開會。”王克銘按時到會。原來是中共廈門大學地下組織召開的會議,宣布從即日開始接納王克銘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有了明確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王克銘跟換了個人似的。他不再到教堂去禮拜,而是全身心投入黨組織所布置的任務之中。他覺得眼前一片光明,覺得渾身有干不完的勁。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fā)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23日,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國民黨統(tǒng)治的中心——南京,革命形勢起了決定性的變化。為了配合解放軍南下,上級指示劉正坤所聯(lián)系的地下黨員利用各種社會關系,打人國民黨廈門市政府機關、郵電、醫(yī)院等部門,了解情況收集情報,組織護廠、護院工作,保護國家財產(chǎn)和檔案;并加緊在國民黨軍隊內(nèi)部展開策反工作,為解放廈門做好準備工作。
王克銘剛入學時,因為經(jīng)常主動擔當義工,到碼頭接送同學,同碼頭工人搞得很熟。他經(jīng)常自己動手搬行李,熟悉各種門道,也就成了一個“業(yè)余碼頭工人”。打交道多了,結交了很多朋友。幾十年后,一些當年的老碼頭工人還記得王克銘,動情地說:“那個學生仔一點書生架子都沒有,與我們能合得來?!比朦h以后,奉黨組織之命更加積極主動去做碼頭工人的工作,更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一位和他關系好的同學擔心他的安全,每次知道他要去碼頭,就對他說:“碼頭工人中間很復雜,說不定混著國民黨特務呢,你可要小心??!”他總是輕松地說:“沒事!沒事!”碼頭工人中原來分成陳姓、吳姓兩大派,經(jīng)常磨擦甚至械斗,經(jīng)過王克銘的工作,終于和好團結起來。經(jīng)過秘密的串連、發(fā)動,碼頭工人成立了進步社團,一些先進分子加入了地下黨或成為我黨的基本群眾。這些覺悟的碼頭工人,后來變成配合我軍解放廈門的一支重要力量。廈門解放以后,周邊駐扎了大批部隊,為解放金門厲兵秣馬,每天需要供應大量糧食,需要聯(lián)系碼頭工人幫助,將內(nèi)地發(fā)運來的一船船大米白面卸下來運至指定倉庫。那時廈門剛剛解放,白天經(jīng)常有國民黨飛機騷擾,搬運必須在夜間進行。碼頭工人積極性很高,一船近10萬斤的大米,往往不到天明就卸運完畢。
入黨之后,王克銘還做了一件很有影響的事情,為自己的人生寫下了十分精彩的一筆,這就是參與策反國民黨海軍軍官學校的3位學員,引導他們棄暗投明,參加革命隊伍。
1949年3月,該校由青島遷至廈門,學員中有王克銘原來在“空幼”的同學,很快就聯(lián)絡上了。有一天,“海?!币粋€叫周繼祖(即周繼宗、周洛)的“空幼”老同學來廈門大學找王克銘,訴說他在“海校”的“倒霉遭遇”。他說他和一些學員因為不滿當局的倒行逆施,在言行上有所表露,結果被當局扣上“行為不軌”的帽子嚴加懲處。他被扣起來關了兩個星期的禁閉。還有一個從“空幼”過來的老同學以“叛逆”罪名被抓去填海了!周繼祖最后說:“我們幾個都不想在‘海校再待下去了,你幫我們想想辦法吧!”王克銘當即應允說:“讓我想想吧!”他暗暗下了決心,無論如何一定要幫這些“空幼”校友擺脫魔爪,走向新生。
王克銘立即向黨組織匯報周繼祖等人的處境和愿望,認為可以對他們進行策反。劉正坤同意王克銘的看法。為了便于掩護工作,不讓旁人注意,劉正坤安排化學系學生、地下黨員陳瑛和王克銘一起與他們聯(lián)系,先碰頭考察一次。王克銘立即通知周繼祖:某日某時在中山公園某處見面。這一天,王克銘、陳瑛和周繼祖3人裝扮成游客,從不同方向匯集到指定地點,進行了深入的交談。隨后,陳瑛向上級匯報了這次會面的情況。為了從內(nèi)部瓦解敵人,加速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垮臺,上級黨組織決定對“海?!敝芾^祖、喻克良、陳健3個有進步傾向的青年學員進行策反,并把這項重要任務交給王克銘和陳瑛去實施。
第二次約“海?!睂W員見面,地點定在一個福州籍的女音樂老師家中。名義是老鄉(xiāng)聚會,做老家飯解饞,實際上是研究周繼祖等3人脫身的方法步驟。按地下黨最后確定的方法步驟,周繼祖3人很快找個借口請假脫離“海?!薄V芾^祖跑到廈門大學一個建筑工地的工棚里藏匿起來,喻克良和陳健則躲到市區(qū)一家可靠的店鋪里。與此同時,聰慧機靈的王克銘著手為3個人做身份證。他拿到地下黨通過關系搞到的3個他人的身份證,揭掉原有的照片,再貼上周繼祖等3人的相片,用牙簽擠壓,造出鋼印的效果,變成周繼祖等3人的身份證。1949年6月30日,由李洪帶隊,王克銘、陳瑛與周繼祖等3個“海校”學員,到碼頭乘船,在碼頭工人的配合下,順利地離開廈門島到達泉州,然后轉(zhuǎn)赴惠安游擊區(qū)。周繼祖、喻克良和陳健3人投入革命陣營以后,很快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他們被派到國民黨軍隊一個工兵連里工作,配合原先潛伏在那里的地下工作人員,策動工兵連起義,給國民黨反動派一個沉重的打擊。解放后,他們都成為我黨我軍的領導干部。
王克銘在斗爭中的杰出表現(xiàn),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贊揚。人們給他起了個外號——猴子,不僅形容他個頭比較矮小、行動機靈敏捷,更夸獎他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巧妙地在敵人的肚子里施展拳腳,像孫悟空鉆進鐵扇公主肚子里一樣。
上述一連串“叛逃事件”,令國民黨軍方高層十分震驚。對搖搖欲墜的國民黨政權是個沉重的打擊,而對反抗蔣介石獨裁統(tǒng)治的福建人民則是很大的鼓舞。20世紀80年代,王克銘會見自臺灣返閩探親的胞弟,談及往事,弟弟說,當年你加入中共,并替他們搞策反,國民黨當局后來偵查到了。軍警人員找父親訊問,訓斥說:你兒子也是黨國栽培的人才,為什么投靠中共與黨國作對?父親說,我把他送進“空幼”,就交給你們管了;他參加中共,我也一無所知,我有什么辦法?
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廈門地方史·新民主主義時期》記載了王克銘參與的這件事:“1949年3月,國民黨海軍軍官學校從青島遷廈門。中共廈門臨時市委所屬廈大黨員陳瑛和王克銘,利用同學關系到該校做策反工作。他們成功地幫助周繼祖、喻克良、陳健3名學員脫離海軍學校,奔赴惠安游擊區(qū)。隨后,他們又與在惠安的廈大黨員李洪、郭淑姿等人,一道配合潛伏在國民黨軍隊中的地下黨員潘少洪等人,策動了一個工兵連起義?!?h3>舍生忘死的革命戰(zhàn)士
王克銘和陳瑛策反周繼祖3人到惠安游擊區(qū),沒有再返回廈門大學,黨組織就安排他們留在當?shù)毓ぷ鳌_@些廈大學子,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毅然離開美麗的校園,奔赴艱苦而危險地區(qū)。王克銘經(jīng)?;顒釉趶埧哟逡粠В麖垊谕?。他的任務是深入農(nóng)村做群眾工作,通過掃盲等活動,啟發(fā)群眾覺悟,發(fā)動群眾起來斗爭,迎接解放。
王克銘平時肯動腦筋。他看過一本名為《家醫(yī)》的書,略懂一些常見病的防治知識,在農(nóng)村派上了用場。當?shù)亓餍携懠玻ㄋ追Q打擺子,又稱寒熱?。?、鼠疫,死亡率很高。有些新房剛蓋成,主人就罹難,結果成了空宅。一次,一個老鄉(xiāng)得了瘧疾,因為缺醫(yī)少藥,眼看病情逐日加重。王克銘主動上門給他診治,給他連續(xù)服用了3天奎寧,竟然把他從死神手中拉了回來。事情傳開來,老鄉(xiāng)都說“勞望是個好大夫”。王克銘再三解釋說:“我真的不是大夫?!笨墒侨藗兙褪遣恍拧S幸惶?,一個年輕媳婦抱著剛出生兩個多月的小孩來找他看病,懇求說:“勞望大夫,請你救救我孩子吧!”王克銘了解到小孩得的是腹瀉,于是按成人用量的四分之一給病兒服用磺胺,將藥物研成粉末涂在母親的奶頭上讓小孩吮吸,結果也將小孩治好了。從此后,王克銘在鄉(xiāng)下威望更高了。很多年輕農(nóng)民對他說:“勞望啊,你有啥事說一聲,我們一定跟你干!”后來,王克銘按組織決定成立武裝工作隊,很多曾經(jīng)讓王克銘看過病的小伙子都踴躍參加了。隨著局勢的明朗化和對敵斗爭的深入,王克銘的共產(chǎn)黨員身份也被廣大革命群眾所知悉。閩南一帶把活躍在游擊區(qū)里的共產(chǎn)黨干部分為3種:把被馬來亞英國殖民當局驅(qū)逐回國的歸僑黨員稱為“馬共”,把出身工人、農(nóng)民的黨員稱為“土共”,把來自城市及高等院校的黨員稱為“洋共”。革命群眾跟王克銘接觸多了,都很喜歡和擁戴這個小個子干部,說:“這個‘洋共不簡單!”那些“馬共”和“土共”也樂意和王克銘交往共事。
惠安雖屬游擊區(qū),但也有國民黨敵特在活動,危險無處不在。一次,王克銘從一個教師家里出來,半路上遇見一個戴禮帽穿長袍的男子瞪了他一眼。王克銘覺得那個人的眼神有些怪,于是立即警惕起來,行動更加小心隱蔽。后來有個地下黨員告訴他:那個戴禮帽穿長袍的男子,就是國民黨特務。廈門大學地下黨員已有幾名在活動中不幸被敵特逮捕,犧牲了生命。所以王克銘不管在何時何地,都不敢掉以輕心,“睡覺時都要睜一只眼”。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中共惠安縣委把王克銘等人集中到城關,安排新的工作。一天晚上,有個解放軍通訊員騎馬疾馳過來,命令他們立即到泉州報到接受任務。到了泉州,王克銘才知道要他去解放軍部隊工作,具體是擔任10兵團31軍91師的方言翻譯,跟隨師部首長行動。王克銘二話沒說,立即走上新的戰(zhàn)斗崗位。
“方言翻譯”工作十分艱苦。除了充當指戰(zhàn)員和當?shù)馗扇簻贤ǖ臉蛄阂酝猓€要為部隊宿營號房子、借門板,帶司務長到市場買菜,為首長送信找人……閩南地區(qū)說的盡管都是閩南話,但各縣、鄉(xiāng)腔調(diào)又有差別,與普通話距離極大,許多農(nóng)民甚至干部都不識字,所以找人、辦事困難重重。白天出去辦事還便于尋找、打聽,夜間出去辦事更是難上加難。但王克銘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頑強毅力,完成一件件艱巨復雜的任務。他一天只能睡幾個小時的覺,往往把指戰(zhàn)員安頓完畢,自己就沒有睡覺的地方了,只好找個角落打一會盹。他睡覺時從來不脫衣服,和衣躺下立即進入夢鄉(xiāng)。有時淋雨或過河,渾身濕漉漉的,照常穿著濕衣裳睡覺。由于工作需要,他晚上睡得總比別人遲,早晨起得總比別人早。工作超負荷,睡眠又嚴重不足,使得他的身體越發(fā)瘦小,渾身長滿了癤子,還患了低血糖。一直到了1952年,身體才逐漸好起來。
在31軍91師擔任方言翻譯期間,王克銘主動請纓,參加過兩次戰(zhàn)斗。第一次是攻打嵩嶼半島的戰(zhàn)斗。他負責戰(zhàn)勤保證,組織民兵和老鄉(xiāng),冒著危險給部隊送彈藥和木料。戰(zhàn)斗結束后,參加打掃戰(zhàn)場。衛(wèi)生隊抬傷員,戰(zhàn)士們抬烈士遺體,他則負責發(fā)動組織老鄉(xiāng)專門掩埋國民黨軍陣亡人員的尸體。第二次是攻打鼓浪嶼的戰(zhàn)斗。他被安排在第2梯隊。戰(zhàn)斗打響以后,他所乘坐的木船在鼓浪嶼一道懸崖前遭到國民黨軍的頑抗,木船中了兩發(fā)60炮彈,營長負了重傷,王克銘幸好無事。
廈門和鼓浪嶼解放以后,王克銘和“濟南二團”參謀長一起到廈門大學辦事,被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大家高興得不得了,激動得把王克銘抬起來,仿佛歡迎凱旋的英雄。廈門大學地下黨員上前線參加解放廈門地區(qū)戰(zhàn)斗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王克銘,另一個姓鄭,是臺灣人,后來當了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的領導。
廈門解放以后,師長對王克銘說:“你就留在部隊吧!”王克銘說:“好吧!”在他的心靈中,其實早把人民軍隊當作自己的家了。于是被分配到炮兵部隊。王克銘對師長說:“我還沒好好打過槍呢!”師長說:“那就讓你過一回打槍癮吧!”說著,遞給王克銘一把手槍和10發(fā)子彈,說:“以后可要好好跟大炮打交道了!”王克銘給師長敬了個禮,大聲地回答:“是!”
部隊在廈門休整期間,王克銘還動員說服一批知識青年參加部隊工作。其中,有廈門雙十中學和其他中學的學生,有廈門大學的學生和教工親屬。平時好開玩笑并冒充王勤給王克銘寫信的吳從先同學,也被王克銘動員參了軍,走上了革命道路。廈大教務處教務員鄭闕華先生的女兒鄭荔波當時只有十一二歲,也被感動得非參軍不可,后來如愿以償。轉(zhuǎn)業(yè)退休以后,她還經(jīng)常念叨大哥哥王克銘對她的照顧和影響。
王克銘后來并沒有真正當上炮兵。部隊首長了解到他有航空方面的專業(yè)特長,于是讓他到航空部門工作,繼續(xù)跟飛機打交道。王克銘對此十分滿意。他太熟悉和熱愛航空專業(yè)了!1950年3月至9月,王克銘在華東軍區(qū)航空處航空研究室任見習研究員。從1950年10月起,他奔赴東北,就任解放軍第4航校訓練處教官。在工作崗位上,他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傾注了無數(shù)的心血,為培養(yǎng)新中國的空軍人才作出了自己的貢獻。1952年,他因工作成績突出,榮立三等功一次。
1954年8月,王克銘奉命轉(zhuǎn)業(yè)。告別了部隊,告別了他喜愛并鉆研了十幾年的航空專業(yè),邁著堅定的步伐,踏上人生新的征程——山西省建筑工程學校,當上一名人民教師。從此他滿懷熱忱地扎根黃土高原,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1958年“大躍進”時期,王克銘在建校實習工廠當生產(chǎn)主任,屬下有五六十人。當時學校是半工半讀。他帶領實習工廠的人員,在外各處承攬建設工程。他反對虛假浮夸,不贊成空喊口號,而是扎扎實實地抓生產(chǎn),舉行技術比武,領導員工學先進,趕先進。他帶出來的人,后來很多成為有實踐經(jīng)驗的教師。
王克銘(左二)與臺灣親屬合影
1960年國家經(jīng)濟困難時期,建校休學,要求學校員工退職返鄉(xiāng)。當時建校有十幾個工人老家沒有親人,也沒有土地可種,生活沒有任何著落。正在發(fā)愁熬煎之際,王克銘安慰他們說:“大家別發(fā)愁,總會有辦法的!”他親自帶領這十幾個無家可歸的工人,去投奔塢城公社下屬的一個工廠,經(jīng)過談判協(xié)商,把人事關系放在工廠里,然后主動出去承攬業(yè)務,實行自負盈虧,在收入利潤中提出一定比例交給工廠作為管理費。當有了一定經(jīng)濟能力以后,他又帶領大家到太原南郊黃陵地區(qū),自己辦起了一個小工廠。就這樣,王克銘以高度的責任感,為民著想,為國分憂,帶領十幾個工人靠自力更生度過了難關。現(xiàn)在,健在的老工人提起王克銘,仍心存感激,說:“當時多虧了王老師啊!他真是個領導有方、多才多藝的好老師??!”
20世紀80年代初期,王克銘在建校設備科工作。他敏銳地預感到,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電腦一定會有大普及、大發(fā)展,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教育機構,應該未雨綢繆,率先在這方面下功夫。他對學校領導和同事說:“計算機是發(fā)展趨勢,我們應該買,應該學?!庇谑牵鲃酉?qū)W校申請,買了一臺1211計算機,自己刻苦學習,深入研究,同時帶動其他幾位同志對計算機技術進行開發(fā)應用。1985年,建校計劃發(fā)展計算機,但經(jīng)費嚴重不足。王克銘積極與省建設廳科技處聯(lián)系,采取合作方式,建校承擔開發(fā)科研任務,建設廳出資為建校購買了12臺。結果建校充實了科研設備,承擔的科研任務也完成得非常好,開發(fā)的建設預算軟件榮獲“1986年度山西省科學技術三等獎”。很多師生都說他成為建校研究、應用電腦的第一人;而建校成為全省最早研究應用電子計算機、開設計算機課的中專學校。他還為山西省建設系統(tǒng)培養(yǎng)了一批電子計算機預算員,為在建設行業(yè)普及應用計算機發(fā)揮了推動作用。
離休以后,王克銘依然關心建校的教學科研儀器的更新。他經(jīng)營烤雞店,當手頭有了盈余以后,便主動向建校捐款。他對范校長說:“我個人已經(jīng)有了一點儲蓄,愿意每年向?qū)W校捐獻1萬元,用于學校的科研設備更新?!庇腥烁f:“你捐了錢,學校以你的名字設立一個科研基金,如何?”一貫默默奉獻、淡泊名利的他,連忙說:“不行!不行!我給學校這一點貢獻,怎能以我的名字設立基金呢?”
自1954年8月至1962年7月,他兢兢業(yè)業(yè)從事教學工作,任專業(yè)科副主任。此后,他的具體工作有所變動,先后任學校實習工廠金工車間副主任、生產(chǎn)實習科副科長、教學設備科科長、高級講師等職,但仍然沒有脫離“教書育人”的角色。
在“文革”中,王克銘被打成“假黨員”“軍統(tǒng)特務”,受到不少不公正的待遇。他個人被開除黨籍,降職降級,監(jiān)督勞動。家人也受株連。妻子想到外貿(mào)加工廠當合同工,居委會到工廠說:“她家庭有嚴重問題,你們不能錄用!”大女兒參加工作,只能安排在省供銷社園藝場當農(nóng)工。三女兒插隊4年,返城后只能安排在流動性很大的省公路局“大集體”單位工作,平常孩子們外出受到別的孩子欺負,更是屢見不鮮。老兩口加上5個子女,生活相當困難。在最艱難的時候,老伴曾有輕生的念頭,王克銘總是信心十足地說:“絕對不能死!我們要耐心等待,總有一天要給我平反的!”他對老朋友說:“我的黨員身份是真是假,不是我說了算。反正介紹我入黨的同志都還健在,可以說清楚的。”他默默地承受著,從不向人訴苦,對黨的信念依然堅定不移。
1987年12月,王克銘離休,享受縣處級待遇。說他是“離而不休”一點都不假。他歷來就是個愛琢磨和閑不住的人。辛苦了大半輩子,本來完全可以享享清福,頤養(yǎng)天年,可是他依然要操心——操心學校師生工作學習的環(huán)境,操心文明街道的創(chuàng)建,操心災區(qū)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chǎn),操心兒孫的教育成長。家人心疼他,甚至埋怨他,說:“你能不能不操心、少操心?”他笑瞇瞇地說:“我天生就是這樣的人,這大概就是‘命吧!”
愛琢磨和閑不住的王克銘,后來竟然當上了企業(yè)老板,這是旁人甚至他自己都未曾預料到的。
1988年春,山西的廈門大學校友集資創(chuàng)辦了一座養(yǎng)殖場。因為集資者大都是歸僑、僑眷,所以取名“山西華僑養(yǎng)殖場”,得到了山西省僑辦和太原市僑辦的大力支持。當時校友大都在職,離退休的很少。于是請已離休的王克銘出來當養(yǎng)殖場的經(jīng)理。養(yǎng)殖場在太原南寒一帶,不通公交車,又沒電話,離王克銘家很遠,騎自行車要兩個多小時,這對一個63歲的老人來說,確實是不適宜的。于是王克銘就沒有同意。他說:“校友會的事,我應該關心,但我實在當不了經(jīng)理。幫忙搞推銷還是可以的,隔幾天去養(yǎng)殖場一次,把需要仔雞、仔鴨的單位及個人名單告訴你們,你們送貨去吧?!?/p>
說來也巧,當時建校后圍墻臨近塢城西街的幾間簡陋門面房出租,其中有一間開了一家“八珍烤禽店”,由于種種原因,難以繼續(xù)營業(yè)。在朋友的鼓動和老伴的支持下,王克銘在1990年1月10日正式接管了這家烤雞店,從此成了企業(yè)老板。
屋漏偏逢連陰雨,王克銘剛接手烤雞店,太原市突然沒有雞,只好在市場上零打碎敲買一些高價雞來烤。三天打漁兩天曬網(wǎng)。這樣拖了有七八個月,不但沒有賺上錢,倒貼進去不少。在這時期王克銘真不想干了,但是又處理不出去,只好硬著頭皮干下去。后來,種雞場有了雞,但王克銘烤雞店還沒有信用度。到種雞場買雞要交現(xiàn)金,還要求交2000元的押金。校友會養(yǎng)殖場的雞也出來了,對他有優(yōu)惠,他就優(yōu)先使用校友會養(yǎng)殖場的雞。但他們剛搞,宰雞沒有經(jīng)驗,不是水溫太高把雞皮燙破,就是水溫太低雞毛拔不干凈,遺留的細絨毛和毛根特別多。這下可苦了王克銘和老伴,只好戴上老花鏡一根一根地拔,每小時只能處置好3只雞,每天都要工作到半夜兩三點。特別是年底嚴冬季節(jié),冷水是刺骨鉆心的疼,把他老伴都整哭了。王克銘沒有動搖,硬著頭皮繼續(xù)干下去。王克銘剛接管烤雞店時,腌制肉仔雞的主要輔料只知道有3味:花椒、大料加桂皮。口味非常一般。他不滿足于此,想研制出自己獨特的口味。于是翻遍了所能找到的一切有關食品的資料,搞出了幾個新配方。經(jīng)過試驗和品嘗,最后經(jīng)顧客認可,采用了目前這個配方,它包含有十幾味中草藥,口味與市面上所有八珍烤雞的味道都不同,香味悠長,口感甚佳。
由于王克銘和家人苦心而誠信地經(jīng)營,自1991年起,他們的日子逐漸好轉(zhuǎn)起來,不僅還清了債務,還漸漸有了盈利。由于服務日益規(guī)范完善,八閩王府烤雞店生意日益紅火,各種榮譽也接踵而來。先后獲得太原市“南城區(qū)食品衛(wèi)生達標單位”“小店區(qū)人民政府衛(wèi)生先進單位”“太原市小店區(qū)物價計量信得過單位”“山西省推廣衛(wèi)生質(zhì)量合格產(chǎn)品加盟店”;2000年11月獲山西省食品協(xié)會頒發(fā)“山西省衛(wèi)生質(zhì)量放心食品”證書。另外,它還被評為“太原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擁軍愛民先進單位”。
一貫以助人為樂的王克銘一家,在經(jīng)營企業(yè)獲得可喜的經(jīng)濟效益之后,一直堅持“取之社會,回報社會”,奉獻愛心,扶貧濟困。為了促進“軍民共建一條街”,烤雞店捐獻5500元用于安裝座椅;當南方一些地區(qū)遭受洪災肆虐時,烤雞店通過民政局和工商所為災區(qū)人民捐獻抗洪救災款6000元;建工學校培訓師資經(jīng)費不足,烤雞店立即支援了20000元;建工學校舉辦校慶,烤雞店捐獻了50000元;為了使貧困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yè),烤雞店毅然資助50000元……
2005年,廈門大學設立“福建省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廈門大學支部暨羅揚才烈士紀念室”,有專門版面介紹中共地下黨員王克銘、陳瑛等人的革命事跡。山西省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于2006年12月編印了由王暉、林衛(wèi)國主編的《王克銘紀念文集》。廈門大學校友總會網(wǎng)也同時發(fā)布紀念王克銘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