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裕 杜志偉 胡韓莉
摘要:基于“經濟人”假設和外部性原理,建立政府、農戶及消費者之間的三方博弈模型,考量地方政府檢查策略下的生態(tài)補貼與懲罰措施以及質量標簽策略對農戶種植行為的影響行為。結果表明:地方政府的生態(tài)補貼政策與農藥超標罰款政策對農戶的生態(tài)種植行為具有促進作用,其監(jiān)管效率受上級政府檢查力度以及社會輿論的影響;而實施質量標簽策略可以提升農戶選擇生態(tài)種植行為的收益,促使農戶種植行為的選擇轉變;消費者對質量安全的敏感性會提高其進行生態(tài)產品購買的動因,倒逼農戶進行生態(tài)種植。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農產品質量標簽;消費者行為與認知;農戶種植行為
中圖分類號:F31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7217(2018)04014107
一、引言
近年來,各類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不斷挑戰(zhàn)公眾的底線,如何保證食品安全成為社會各界研究的熱點[1,2]。農產品是食品之源,堅持源頭嚴防,首要就是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3,4]。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年度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主要農產品例行監(jiān)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7.6%,農產品整體質量呈現出穩(wěn)中向好的態(tài)勢,但仍存在農藥獸藥殘留不符合標準、重金屬污染超標、質量指標不符合標準等問題,其中農藥獸藥殘留不符合標準占不合格樣品的22%,已成為引發(fā)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我國是人口大國,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資源條件下實現農產品增產對于保障農產品數量安全具有重要意義[5],因此許多農戶在種植時會大量使用農藥以提高農產品種植效率[6,7]。但是大部分農藥本身存在毒性高、易殘留、難清洗等問題,而許多農戶對農藥的毒性及使用方式存在不正確認知,因此隨著農藥使用量的急劇增加會引發(fā)嚴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8-10]。農戶不合理使用農藥的行為是造成農產品質量問題的直接原因[11],而隨著社會各界對農產品安全重視程度的增加及農產品質量監(jiān)管機制的健全,政府監(jiān)管行為對農戶種植行為的影響越來越大;此外,消費者的購買偏好和購買行為是影響農戶利益的主要因素,并進一步影響農戶的種植行為。正因為政府、農戶、消費者三者的行為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息息相關,研究三者之間的行為以及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影響農產品質量是十分必要的。
現有文獻較為系統(tǒng)地研究了消費者、政府、農戶三者的單主體行為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
在消費者行為方面,由于消費者對于綠色農產品溢價的支付意愿直接影響農戶收益,進而影響農戶使用農藥的動機,故現有文獻主要集中在對消費者支付意愿的研究上。Marvin等[12]研究發(fā)現消費者愿意為有機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即使不是100%的有機產品;David等[13]通過建立特征組及隨機參數Logit模型估計消費者對肉類的支付意愿,研究發(fā)現消費者對不同機構給出的質量標簽有不同的支付意愿,其中政府機構帶給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更強;卿樹濤和胡新良[14]利用長沙市實地調查數據對相關問題做了進一步研究,發(fā)現銷售者提供的經權威機構檢測的農藥殘留信息對消費者意愿支付價格的影響極其有限而一旦掌握準確的食品安全信息,消費者愿意為帶有質量安全標簽的農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由上可知,消費者對安全的農產品具有更高的支付意愿,而質量標簽是農產品安全質量水平的重要體現。
在政府行為方面,現有文獻在研究農藥殘留標準和政府監(jiān)管能力對農戶使用農藥行為的作用影響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制定農藥殘留標準、對農產品進行質量檢查是政府監(jiān)管最有效的方式之一[15],而我國現有農藥殘留標準時效性和實用性差[16],這就使得對農藥殘留標準的研究成為熱點之一。楊波等[17]認為應借鑒WTO相關通報,提出我國要將相對嚴格的國際標準和歐美標準引入中國,制訂具有我國特色的食品安全標準;朱文玉[18]認為在生態(tài)農產品認證標準方面,我國應借鑒澳大利亞的澳新食品認證標準,建立安全體系與質量體系兩個不同的層次生態(tài)農產品認證標準體系。同時,政府的監(jiān)管政策與行為也同樣影響著政府的監(jiān)管效率。一方面,部分學者通過研究發(fā)現傳統(tǒng)監(jiān)管體系在實際運行中存在許多問題,如監(jiān)管重復化、程式化和低效率、市場執(zhí)行效果不好、抽檢規(guī)范化、標準化和信息追溯可信度低等[19]。此外,還有學者研究了政府政策的有效性。Therdor等[20]通過對荷蘭政府對經濟作物的政策進行研究,發(fā)現補貼和征稅政策不能很好地改善農戶使用高毒農藥的行為,但農藥配額政策對該行為具有顯著作用;而黃祖輝等[21]基于全國986個農戶的調查數據,發(fā)現對違反農產品安全生產進行處罰以及對收購的農產品進行檢測等命令控制政策對農戶過量施用農藥的行為具有較強的規(guī)范作用,但存在一定漏洞,需要用以市場為基礎的激勵政策彌補,即補貼和征稅政策;田一輝等[22]通過建立博弈模型同樣發(fā)現政府補貼可以促進綠色產品的銷量和價格上升,從而提高農戶生態(tài)種植的動機??梢?,政府監(jiān)管一直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主要集中于分別探討檢查、補貼或稅收策略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在農戶行為方面,現有的文獻主要從內部與外部兩個方面探討了影響農戶使用農藥行為的因素。Bahareh等[23]研究發(fā)現政府制定的農藥殘留標準會影響農戶的種植行為;陶善信和李麗[24]進一步發(fā)現質量標準對農戶使用農藥動機存在邊際效應遞減的趨勢,當標準提高的幅度較小時,它能激勵農戶生產更安全的農產品,隨著標準提高幅度的增加,標準的效應開始變弱;田云等[25]基于湖北省的調查數據發(fā)現耕地面積會影響農戶的農藥使用量;Goodhue等[26]通過研究加利福尼亞教育項目對果農農藥施用行為的影響發(fā)現教育水平是影響農戶使用農藥動機大小的影響因素之一。
目前有關單個主體行為對農產品質量影響的研究已較為全面,但關于多個主體行為對農產品質量共同影響的研究較少,李艷波和劉松先[27]利用靜動態(tài)博弈相結合的方法分析政府與食品企業(yè)的博弈行為,認為保障食品質量安全需要兩者的共同合作;張云華等[28]運用重復博弈等三種博弈模型分析農產品安全中參與主體兩兩之間的博弈行為,進一步證明了合作行為能提高農產品質量,并提出政府部門應強化相關法律與標準體系的制定與實施。上述研究缺乏同時考慮政府與消費者對農戶行為的影響,且政府的策略多為補貼、稅收策略,未考慮農產品質量標簽策略的影響,同時也沒有考慮上級政府對地方政府行為的影響。
綜上可知,現有的文獻多從單一視角研究對農戶行為的影響,探討政府的補貼或稅收等政策的有效性,缺乏對多主體行為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現有研究進行拓展:一是探討地方政府、上級政府以及消費者等多個主體行為對農戶生態(tài)種植行為的影響;二是不僅研究政府補貼與懲罰政策的有效性,并進一步研究政府質量安全標簽對農戶行為的影響;三是在模型中還考慮了質量標簽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具體而言,本文建立農戶、政府、消費者三者之間的博弈模型,基于“經濟人”假設及外部性原理,研究政府檢查策略、補貼策略、懲罰策略以及質量安全標簽策略對農戶生態(tài)種植行為的影響,同時研究了消費者購買決策對農戶行為的間接影響,由此得到各主體的最優(yōu)決策,以期為激勵農戶進行生態(tài)種植行為提供政策建議。
二、模型描述與基本假設
(一)模型描述
根據現實情況,本文建立了農戶、政府、消費者三方博弈模型,如圖1。
(二)基本假設
假設1:基于“經濟人”假設,農戶、消費者及地方政府均為風險中性的“理性人”,而上級政府則以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目標。
假設2:關于農藥使用量與農藥殘留之間的關系,兩者呈正相關。一方面,使用相關技術對農產品進行清洗能有效減少農藥殘留量,清洗效果與技術水平相關;另一方面,本文設農藥殘留量與農藥使用量的基本關系為K=kln(C2+1),k與清洗技術高低相關,C2為農藥成本。
圖1農戶、政府、消費者三方博弈模型
假設3:關于農藥使用量與農產品產出的關系。假設其他生產要素投入為外生變量,基于此,建立超越對數生產函數下的農產品產出與農藥投入的生產函數:lnQ=s+q1ln(C2+1)+q2ln2(C2+1),其中s為其他要素投入的產出,q1、q2為農藥的影響系數,s、q1和q2均為外生變量。
假設4:關于地方政府檢查策略的設定。地方政府作為農產品的直接監(jiān)管者,對農產品有檢查和不檢查兩種決策,政府對農產品進行檢查的概率為y,不進行檢查的概率為1-y,假設檢查均是準確的。若政府選擇檢查,存在三種結果:一是農產品是安全的且是生態(tài)的,此時政府會給予農戶補貼并貼上生態(tài)質量標簽;二是農產品是安全的但存在農藥,此時政府將在產品上貼上農藥標簽;三是農產品是不安全的,此時對農戶進行懲罰。假設政府貼標簽的概率為z,不貼標簽的概率為1-z。若政府選擇不檢查農產品質量,則不會產生相關成本,但一旦發(fā)生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政府將遭受極大的聲譽損失,量化為m3,且上級政府對地方政府進行審查時,若被發(fā)現地方政府未進行檢查,則對其進行罰款,設為m4,被發(fā)現的概率為w。若政府選擇檢查農產品并發(fā)現農產品存在質量安全問題,則政府會對農藥超標的農產品進行罰款m2=δ1kln(C2+1),δ1能衡量政府的懲罰力度;政府的可能成本包括檢查成本C3和貼標簽的單位成本C4。
假設5:關于農戶種植行為的設定。農戶作為農產品的提供者,有選擇農產品種植方式的權力,包括兩種種植方式:農藥種植及生態(tài)(不使用農藥)種植,假設選擇生態(tài)種植的概率為x,則使用農藥種植的概率為1-x。若農戶選擇生態(tài)種植,由于在種植過程中可能遭受蟲害,因此產量較低,設為Q2,農戶的可能收益由兩部分構成:政府補貼和農產品銷售收益。在政府選擇檢查時,農戶會得到補貼m1,并獲得銷售收益。若農戶選擇農藥種植,農產品產量為Q1,且有Q1>Q2,若農戶使用農藥種植,存在兩種情況,農藥超標與農藥未超標,假設農藥超標的概率為v,此時,在政府檢查時,若未超標可以獲得銷售收益,若超標時,政府會對農戶進行懲罰,產生m2=δ1kln(C2+1)的罰金,農戶的成本包括:農藥成本、生產成本等。
假設6:關于消費者購買行為的設定。消費者作為農產品的購買者,有購買與不購買兩種決策,消費者選擇購買的概率為u,不購買的概率為1-u。消費者對不同質量的農產品具有不同的偏好,該偏好與農產品價格、消費者對農藥危害的認知程度以及消費者對政府標簽的認可程度有關。消費者愿意為貼有質量安全標簽的農產品支付更好的價格,而不同的質量安全標簽帶給消費者的滿足度是不相同的,一般情況下,消費者愿意為被認定為生態(tài)的農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29]。假設農產品單價為消費者可接受價格,不貼標簽的農產品單價為P1,由于消費者貼標簽的農產品支付不同的價格,故貼生態(tài)標簽的農產品的價格可設為P2=P1+αC4,貼農藥標簽的農產品的價格可設為P3=P1+βC4,α與β的大小取決于消費者對標簽的認可程度;若消費者購買的農產品有農藥殘留,那么消費者會認為自身健康會因此遭受到損害,量化為m5=δ2kln(C2+1),δ2能衡量消費者對農藥危害的認知程度。消費者會因為沒有購買到農產品而產生負的效用,量化為-U,U的大小與農產品對消費者的重要程度正相關。
三、模型分析
(一)各主體收益分析
根據圖2所示的博弈模型,各主體在不同的情況下具有不同的收益,由模型可知,三個主體間的博弈路徑一共有12條。
路徑1:農戶的收益為(P1+αC4-C1)Q2+m1,政府的收益為-(m1+C4Q2+C3),消費者的收益為-(P1+αC4)Q2。
路徑2:農戶的收益為m1,政府的收益為-(m1+C4Q2+C3),消費者的收益為-U。
路徑3:農戶的收益為(P1-C1)Q2+m1,政府的收益為-(m1+C4Q2+C3),消費者的收益為-P1Q2。
路徑4:農戶的收益為m1,政府的收益為-(m1+C3),消費者的收益為-U。
路徑5:農戶的收益為(P1-C)Q2,政府的收益為-wm4,消費者的收益為-P1Q2。
路徑6:農戶的收益為0,政府的收益為-wm4,消費者的收益為-U。
路徑7:農戶的收益為(1-v)(P1+βC4-C1-C2)Q1-vδ1kln(C2+1),政府的收益為vδ1kln(C2+1)-C3-(1-v)Q1C4,消費者的收益為-(1-v)((P1+βC4)Q1+δ2kln(C2+1))-vU。
路徑8:農戶的收益為-vδ1kln(C2+1),政府的收益為vδ1kln(C2+1)-C3-(1-v)Q1C4,消費者的收益為-U。
路徑9:農戶的收益為(1-v)(P1-C1-C2)Q1-vδ1kln(C2+1),政府的收益為vδ1kln(C2+1)-C3,消費者的收益為-(1-v)(P1Q1+δ2kln(C1+1))-vU。
路徑10:農戶的收益為-vδ1kln(C2+1),政府的收益為vδ1kln(C2+1)-C3,消費者的收益為-U。
路徑11:農戶的收益為(P1-C1-C2)Q1,政府的收益為-vm3-wm4,消費者的收益為-(P1Q1+δ2kln(C2+1))。
路徑12:農戶的收益為0,政府的收益為-wm4,消費者的收益為-U。
(二)均衡分析
1.農戶決策的影響因素分析。
要改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則需要提高農戶使用生態(tài)種植的幾率,即要使得農戶使用生態(tài)種植時的收益大于使用農藥種植時的收益。
定理1:消費者對生態(tài)產品的購買意愿、政府給予農戶生態(tài)種植的獎勵力度及政府給予農戶超標農產品的懲罰力度若呈現加大的趨勢,或農藥成本和消費者對農藥產品的購買欲望呈現下降的趨勢,農戶選擇生態(tài)種植的收益一般來說會呈現上升的趨勢。
證明:
生態(tài)種植的期望收益:R生=yzuαC3Q2+ym1+(P1-C1)uQ2(1)
農藥種植的期望收益:R農=(1-v)(P1+βC4-C1-C2)Q1yzu-yA+(P1-C1-C2)(u-yuv)Q1(2)
則:ΔR=αQ2-(1-v)βQ1yzuC4+(m1+A)y+(P1-C1)uQ2-(P1-C2-C1)Q1(u-yvu)(3)
其中A=vδ1kln(C2+1),lnQ1=s+q1ln(C2+1)+q2ln2(C2+1)(下同)
對ΔR求偏導:ΔRαC4=yzuQ2>0;ΔRβC4=-(1-v)yzuQ2<0;ΔRm1=y>0;ΔRC2>0;ΔRδ1=yuvkln(C2+1)>0。
從各個參數的偏導數可知,αC4、m1、δ1對ΔR的一階偏導大于0,C2、β的一階偏導小于0,即消費者對生態(tài)產品的購買欲望、政府給予農戶生態(tài)種植的獎勵力度及政府給予農戶超標農產品的懲罰力度越大,農藥成本和消費者對農藥產品的購買欲望越小時,農戶選擇生態(tài)種植的收益越大,選擇生態(tài)種植的幾率越大,農產品的質量越高。
2.政府決策的影響因素分析。
政府作為農產品的直接監(jiān)管者,必須嚴格監(jiān)管,這就要求政府要盡可能采取措施積極檢查農產品的質量,并貼標簽,即要使得政府檢查農產品質量時的收益大于不檢查時的收益,政府給農產品貼標簽時的收益大于不貼標簽的收益。
定理2:政府檢查農產品質量的動機與政府對超標農產品的懲罰力度、發(fā)生農產品安全問題時政府的聲譽損失及上級政府對地方政府放松檢查的懲罰力度有同向變動的趨勢,與政府對生態(tài)種植農戶的補貼力度、檢查成本、貼標簽成本有反向變動的趨勢,與農藥成本沒有直接關系。
證明:
政府檢查農產品質量的期望收益:
R檢=-x(m1+C3)-xzC4Q2+(1-x)(A-C3)-(1-x)(1-v)C4Q1(4)
政府檢查農產品質量的期望收益:
R未檢=-(1-x)uvm3-wm4(5)
則:
ΔR2=-x(m1+C2)-xzC4Q2+(1-x)(A-C3)-(1-x)(1-v)C4Q1+(1-x)uvm3+wm4(6)
對ΔR2求偏導:
ΔR2m1=-x<0;ΔR2C2=vδkC2+1-x,無法判斷正負關系;ΔR2C3=-(1-x)<0;ΔR2C4=-xzQ2-(1-x)(1-v)Q1<0;ΔR2δ1=vkln(C2+1)>0;ΔR2m3=(1-x)uv>0;ΔR2m4=w>0。
由上可知,δ1、m3、m4對ΔR2的一階偏導大于0,m1、C3、C4的一階偏導小于0。此時產生了一個悖論,農藥成本越大,政府的收益越高,檢查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動機越強,但是農藥成本越高,農產品越不安全,故應重點關注上級政府對地方政府放松監(jiān)管的懲罰及產生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時政府的聲譽損失。
3.消費者決策的影響因素分析。
改善農產品質量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消費者的生活質量,當消費者購買不到需要的農產品時,其滿足度就會下降。從消費者收益函數看,消費者購買動機大小主要與農產品價格、消費者對農藥危害性的認知和農產品對消費者的重要程度有關。另一方面,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直接影響農戶的利益,從而影響農戶的種植選擇。
定理3:當農產品對消費者越重要時,消費者的購買動機越大;消費者對農藥危害感知越強時,購買的動機越小。
證明:
消費者購買農產品的期望收益:
R購=-xyzαC4Q2+xP1Q2+(1-x)(1-v)×
(P1Q1+B)y+(1-x)(1-v)yzβC4Q1+
(1-x)yvU+x(1-y)(P1Q1+B)(7)
其中:B=δ2kln(C2+1)
消費者不購買農產品的期望收益:R不購=-U
則:
ΔR3=-
xyzαC4Q2+xP1Q2+(1-x)(1-v)(P1Q1+
B)y+(1-x)(1-v)yzβC4Q1+(1-x)yvU+
x(1-y)(P1Q1+B)+U(8)
對ΔR3求偏導:
ΔR3U=1>0;ΔR3δ2=-[(1-x)(1-v)y+x(1-y)]<0。
從各個參數的偏導數可知,U的一階偏導大于0、δ2的一階偏導小于0,即當消費者對于某種農產品的需求程度越大時,其購買動機越大;當消費者對農藥危害感知越強時,購買農產品的動機越小。
定理4:消費者對農藥危害的感知越強,購買生態(tài)產品的動機越強。
證明:
消費者購買生態(tài)農產品的期望收益:
R購生=-(yzαC4Q2+P1Q2)(9)
消費者購買含農藥農產品的期望收益:
R購農=-(1-v)yzβC4Q1-(1-vy)(P1Q1+B)-vyU(10)
則:ΔR4=-(yzαC4Q2+P1Q2)+(1-v)yzβC4Q1+(1-vy)(P1Q1+B)+vyU(11)
對ΔR4求偏導:
ΔR4δ2=(1-vy)kln(C2+1)>0
由R4對δ2的偏導數可知,消費者對農藥危害的感知越強,消費者購買生態(tài)產品的動機越強。結合定理3,當消費者對農藥危害的感知越強時,消費者購買含農藥農產品的動機越小,且動機大小的變化趨勢與農產品價格無關。
4.貼標簽效率分析。
為簡化計算并更好地判斷貼標簽行為能否改善農產品質量,本文將原模型分為貼標簽與不貼標簽兩種情況。
當政府選擇貼標簽時,由上文可得此時:
農戶選擇生態(tài)種植的期望收益:
R′生=yuαC4Q2+ym1+u(P1-C1)Q2(12)
農戶選擇農藥種植的期望收益:
R′農=(1-v)(P1+βC4-C1-C2)Q1yu+(1-y)u(P1-C1-C2)Q1-yA(13)
當政府選擇不貼標簽時,由上文可得:
農戶選擇生態(tài)種植的期望收益:
R″生=ym1+u(P1-C1)Q2(14)
農戶選擇農藥種植的期望收益:
R″農=(1-v)(P1-C1-C2)Q1yu+(1-y)u(P1-C1-C2)Q1-yA(15)
政府貼標簽與不貼標簽時,農戶選擇生態(tài)種植時的收益差距:
R′生-R″生=yuαC4Q2+ym1+u(P1-C1)Q2-
ym-u(P1-C1)Q2=yuαC4Q2(16)
政府貼標簽與不貼標簽時,農戶選擇農藥種植時的收益差距:
R′農-R″農=[(1-v)(P1+βC4-C1-C2)Q1]yu+(1-y)u(P1-C1-C2)Q1-yA-[(1-v)(P1-C1-C2)Q1]yu-(1-y)u(P1-C1-C2)Q1+yA=yuβC4Q1(17)
由式(17)可知,政府貼標簽與不貼標簽時,農戶選擇生態(tài)種植時的收益差距為yuaC4Q2;政府貼標簽與不貼標簽時,農戶選擇農藥種植時的收益差距為yuβC4Q1,兩者的差值為yuC4(αQ2-βQ1),與α、Q2正相關,與β、Q1負相關。由假設可知,農戶是“理性人”,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的。若在政府實施貼標簽的舉措之后,生態(tài)種植的收益的增長幅度大于農藥種植的增長幅度,那么農戶選擇生態(tài)種植的幾率增大,政府貼標簽的監(jiān)管行為的效率提高。
四、結論
本文通過建立農戶、政府和消費者的三方博弈模型,研究消費者行為意識及政府監(jiān)管行為對農戶使用農藥種植動機大小的影響,進而探討消費者購買行為和政府政策對改善農戶農藥使用行為的影響,以提高農產品質量。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fā)現消費者購買意愿、政府監(jiān)管行為會對農戶的種植行為選擇產生影響。地方政府的生態(tài)補貼政策及農藥超標罰款政策對農戶使用生態(tài)種植政策有促進作用,且地方政府的監(jiān)管效率受上級政府檢查力度及社會輿論的影響,所以,對政府而言,第一,要有針對性的提高政府的監(jiān)管能力,完善監(jiān)管方式,加強監(jiān)管力度。上級政府應加大對地方政府農產品質量監(jiān)管工作的檢查頻率,地方政府應加大對于生態(tài)種植的補貼和對農藥殘留超標行為的罰款;第二,提高農產品質量檢測的專業(yè)性和可信度,從而提升消費者對政府所貼標簽的信任度。政府應加強與高校及高科技企業(yè)的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引進高科技人才,提高相關部門的檢測水平,同時加大對能一定程度上代替農藥的生態(tài)種植技術的開發(fā)力度,提升對高科技企業(yè)技術開發(fā)的補貼;第三,要暢通第三方參與監(jiān)督的途徑,創(chuàng)新第三方的參與方式,比如結合“互聯(lián)網+”,建立網上監(jiān)督平臺。
此外,消費者對質量安全標簽的感知會影響其購買決策,進而影響農戶的生產行為。對消費者而言,提倡三個“主動”。首先,消費者應提高主動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督的意識,不僅要監(jiān)督農產品質量,還應監(jiān)督政府的監(jiān)管工作;其次,消費者應主動學習農產品質量安全常識,提升知識水平及對有較多農藥殘留的農產品的鑒定水平;最后,消費者應及時將日常遇到的農產品質量問題及政府政策實施情況反饋至政府相關部門。
參考文獻:
[1]周開國,楊海生,伍穎華.食品安全監(jiān)督機制研究——媒體、資本市場與政府協(xié)同治理[J].經濟研究,2016(9):58-72.
[2]劉陽荷,黃少安.不同收入者對食品安全度的不同需求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6,37(5):121-127.
[3]HensonS,MasakureO,BoselieD.Privatefoodsafetyandqualitystandardsforfreshproduceexporters:thecaseofhorticoagri-systems,Zimbabwe[J].FoodPolicy,2005,30(4):371-384.
[4]陳梅,茅寧.不確定性、質量安全與食用農產品戰(zhàn)略性原料投資治理模式選擇——基于中國乳制品企業(yè)的調查研究[J].管理世界,2015(6):125-140.
[5]FisherMC,HenkDA,BriggsCJ,etal.Emergingfungalthreatstoanimal,plantandecosystemhealth[J].Nature,2012,484(7393):186-194.
[6]ZhangC,GuanmingS,ShenJ,etal.ProductivityeffectandoveruseofpesticideincropproductioninChina[J].JournalofIntegrativeAgriculture,2015,14(9):1903-1910.
[7]CooperJ,DobsonH.Thebenefitsofpesticidestomankindandtheenvironment[J].CropProtection,2007,26(9):1337-1348.
[8]ChristianG,PepijnS,ThomasB.Quantifyingpesticideoverusefromfarmerandsocietalpointsofview:AnapplicationtoThailand[J].CropProtection,2013,53(11):161-168.
[9]MustaphaFJ,DawoodGA,MohammedSA,etal.PesticideriskbehaviorsandfactorsinfluencingpesticideuseamongfarmersinKuwait[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17,574:490-498.
[10]王建華,馬玉婷,李俏.農業(yè)生產者農藥施用行為選擇與農產品安全[J].公共管理學報,2015,12(1):117-126+158.
[11]VergerPJP,BoobisAR.Reevaluatepesticidesforfoodsecurityandsafety[J].Science,2013,(341):717-718.
[12]BatteMT,HookerNH,HaabTC,etal.Puttingtheirmoneywheretheirmouthsare:consumerwillingnesstopayformultiingredient,processedorganicfoodproducts[J].FoodPolicy,2007,32:145-159.
[13]OrtegaDL,WangHH,WuL,etal.ModelingheterogeneityinconsumerpreferencesforselectfoodsafetyattributesinChina[J].FoodPolicy,2011,36(2):318-324.
[14]卿樹濤,胡新良.農藥殘留對消費者意愿支付價格的影響——以西紅柿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1(12):79-91.
[15]ZhouJH,LiK,LiangQ.FoodsafetycontrolsindifferentgovernancestructuresinChinasvegetableandfruitindustry[J].JournalofIntegrativeAgriculture,2015,14(11):2189-2202.
[16]LiZM,SuN,DongXX,etal.EdibleagriproductsqualityandsafetyinChina[J].JournalofIntegrativeAgriculture,2015,14(11):2166-2175.
[17]楊波.適應WTO規(guī)則的食品安全體系建設研究[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1(9):31-34.
[18]朱文玉.我國生態(tài)農產品認證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J].學術交流,2010(3):57-59.
[19]任燕,安玉發(fā),多喜亮.政府在食品安全監(jiān)管中的職能轉變與策略選擇——基于北京市場的案例調研[J].公共管理學報,2011,8(1):16-25+123.
[20]TheodorosS,StefanouSE,OudeLA.Caneconomicincentivesencourageactualreductionsinpesticideuseandenvironmentalspillovers[J].Agriculturaleconomics,2012,43(3):267-276.
[21]黃祖輝,鐘穎琦,王曉莉.不同政策對農戶農藥施用行為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6,26(8):148-155.
[22]田一輝,朱慶華.政府價格補貼下綠色供應鏈管理擴散博弈模型[J].系統(tǒng)工程學報,2016,31(4):526-535.
[23]BaharehJ,EzeddinM.DevelopingaVis/NIRspectroscopicsystemforfastandnon-destructivepesticideresiduemonitoringinagriculturalproduct[J].Measurement,2016(89):1-6.
[24]陶善信,李麗.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對農戶生產行為的規(guī)制效果分析——基于市場均衡的視角[J].農村經濟,2016(2):8-13.
[25]田云,張俊飚,何可,等.農戶農業(yè)低碳生產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化肥施用和農藥使用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5(4):61-70.
[26]GoodhueRE,KlonskyK,MohapatraS,Cananeducationprogrambeasubstituteforaregulatoryprogramthatbanspesticides?evidencefromapanelselectionmodel[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2010,92(4):956-971.
[27]李艷波,劉松先.食品安全供應鏈中政府主管部門與食品企業(yè)的博弈分析[J].工業(yè)工程,2007,10(1):35-38.
[28]張云華,孔祥智,楊曉艷,等.食品供給鏈中質量安全問題的博弈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4(11):23-26.
[29]趙愛武,杜建國,關洪軍.基于計算實驗的有限理性消費者綠色購買行為[J].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15,35(1):95-102.
(責任編輯:鐘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