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昕、庫騰飛 安慶市東廈建筑安裝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安徽安慶 246000
本工程為某住宅小區(qū)三期工程,建筑總面積9萬平方米,主要包括4棟高層住宅建筑、2個地下車庫。其中1號車庫位于3#和4#樓地下2,3層,2號車庫位于5#和6#樓地下2,3層之間。由于該工程前期的機電管線布置較為復雜,而且存在設計圖紙缺陷、準也分包配合差等問題,不僅管線安裝較為混亂,留出的檢修空間也較為狹小,出現過多次返工,造成了較高的成本浪費現象。為規(guī)避這一問題,在三期工程機電安裝施工中,引入BIM技術,對機電管線安裝進行建模和分析,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
BIM技術的應用可以為機電管線綜合施工過程提供方位支持,具體應用方向主要包括:(1)利用BIM技術為工作面布置和控制線確定提供支持;(2)在實際測量過程中,通過BIM模型比對設計方案,判斷是否存在誤差,并進行糾偏施工;(3)在出現非可控因素導致管線設計變更時,通過調整BIM模型,確定變更設計方案,避免與已完成的工程部分產生沖突;(4)在BIM技術的支持下,將工程施工進度管理、質量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等結合起來,確保施工過程的順利進行,最大化減少返工現象。
在工程前期準備工作中,首先要合理選擇BIM應用軟件。目前市面上的BIM建模軟件分為多種類型,應從工程實際需要出發(fā),選擇功能較為全面的軟件。比如由Auodesk公司研發(fā)的Revit2014軟件,該軟件結構完善,擁有建筑和機電模塊,建模過程較為方便,支持管線綜合碰撞檢查,能夠滿足機電管線設計和施工的需求。確定BIM應用軟件后,還要配置服務器,組建局域網,并連接WEB服務器,滿足工程遠程管理的需要,高效的傳輸相關數據。
基礎模型構建是BIM技術應用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在構建過程中,要采取統(tǒng)一的構件命名原則,從而保證模型的信息共享,方便后續(xù)的管線綜合碰撞檢測操作。具體命名格式為“樓層-構件名稱-規(guī)格尺寸”,機電專業(yè)的命名格式為“樓層-系統(tǒng)名稱”。此外,在模型構建過程中,還要統(tǒng)一參數精度,在構件中條件類型、位置、形狀、用途、尺寸等關鍵參數信息。構建的三維BIM模型首先要全面反映出二維圖紙信息,然后進行細化分類,實現精準定位。
完成模型構建后,要與二維圖紙進行比對,確保模型中不存在命名錯誤、管徑和路線走向錯誤等問題,并根據相關標準進行查缺補漏。管線綜合碰撞檢測分析是對排水、暖通等各專業(yè)的電氣設備、管道、以及建筑模型之間進行碰撞檢測。施工現場的管線數量十分龐大,而且布置情況復雜,建立BIM模型的最終目的是為現場施工提供指導,實現對工程施工質量的有效控制。完成碰撞檢測后,利用BIM應用軟件自動生成的碰撞檢測報告,對現場施工方案進行調整。在上述工程中,共檢測中4582個碰撞點,其中3773個為管線綜合碰撞點。經過調整后,根據優(yōu)化方案進行測量放線,并利用現場安裝的傳感器等信息采集裝置,實時對管線施工誤差加以控制,可以確保現場施工的順利進行,提升現場管線安裝施工質量。BIM管線綜合碰撞點檢測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BIM管線綜合碰撞點檢測結果
完成碰撞檢測后,根據檢測結果對機電管線進行綜合調整。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為滿足凈空目標,應減少隨意布置情況,提高空間利用率;(2)對機電模型與建筑管道、豎井等碰撞點進行調整。比如在對碰撞梁和柱進行調整時,應檢查碰撞管線走向是否存在其他碰撞點,如果存在,需要進行整體調整,否則只需要進行局部調整即可。針對碰撞點,確定結構位置是否有預留洞,并記錄碰撞報告,如果預留洞與管線位置不符,需要更新土建模型;(3)根據各機電專業(yè)的設計規(guī)范要求,確定整體調整原則,比如電讓水、水讓風、冷管讓熱管、小管讓大管等。
上述工程通過對機電管線進行綜合調整,取得了顯著的優(yōu)化效果,不僅管線排布更加整齊,該節(jié)省出許多空間,為日后的管線運行維護提供了方便。BIM技術的應用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提高建筑空間利用率,對管線進行合理排布,使地下空間凈空平均水平達到2.6m,車庫局部最低點也能夠達到2.4m;(2)在施工前解決管線碰撞問題,充分滿足管線和設備安裝的空間需求,可以避免出現返工現象;(3)對各專業(yè)管線空間位置進行優(yōu)化,使各專業(yè)施工能夠協(xié)調配合。
綜上所述,BIM技術在建筑機電管線安裝方面的應用具有巨大優(yōu)勢,可以通過在前期進行可視化三維模型,模擬管線安裝布置情況,并通過綜合碰撞檢測,避免在施工過程中出現問題。在此情況下,不僅能夠確保施工過程的順利進行,還能提高建筑空間利用率,使機電管線布置規(guī)范化、美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