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予馨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只有寥寥數(shù)人能不被大浪裹挾同去,在華夏文明那漫長而古樸的丹青卷軸中,留下獨特的身影。其中,一個孤獨悵然的豪杰,最令我難以忘懷。
他曾銳不可當(dāng),殺敵如入無人之境;他曾鐵石心腸,一聲令下坑埋了秦軍二十余萬人:他也曾號令天下,劃分四野,自號西楚霸王;他亦曾猜忌多疑,遭諸侯背棄,眾叛親離……最后只余垓下悲歌,唱一曲英雄末路,一腔熱血灑于烏江。他就是項羽,一個給后世留下諸多爭議的人物。贊他的人稱他有無敵之姿,乃真英雄也。貶他的人批他為一介莽夫,趁勢而起,注定失敗。但在我的眼中,他是一個定錯了目標(biāo)、看錯了對手的悲劇英雄。
項羽少年時,見始皇車駕便豪言彼可取而代之,這正是他剛愎自用、定錯了目標(biāo)的表現(xiàn)。何出此言?且看他年少時的表現(xiàn):“學(xué)書不成,去;學(xué)劍,又不成。”他也不愿意潛心學(xué)習(xí)叔父項梁的“萬人敵”兵法。一個不學(xué)文章,不習(xí)兵器,只略識兵法的人何以執(zhí)掌天下?
項羽與叔父項梁合作,南征北戰(zhàn),所當(dāng)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但是,在這順風(fēng)順?biāo)钠鸨飞?,也不是沒有插曲。楚懷王見宋義長于兵法,運籌帷幄,于是任他為上將軍,而任項羽為副將,但在援趙之時,宋義并未采納項羽的意見,項羽竟然直接沖入大營,手起刀落,取宋義首級。由此事,項羽奮私智、逞私勇的性格已可見一斑。巨鹿之戰(zhàn)是項羽的成名之戰(zhàn),當(dāng)秦將章邯提出投降,項羽道“糧草不足,預(yù)聽其約”,并與諸軍吏商量,可見項羽初期是一個優(yōu)秀的將領(lǐng),他的目標(biāo)卻不是將領(lǐng),而是成為在王座上俯瞰天下的那個人。在他連戰(zhàn)連勝之時,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卻越來越無法支撐他走向權(quán)力巔峰,而他不善籌謀、剛愎自用的缺點,不知逼走了多少謀土,烹殺了多少說客,也在他前行的路上投下陰影,最終導(dǎo)致了他的失敗,使西楚政權(quán)滅亡。
鴻門宴被公認為項羽的滑鐵盧,這是項羽與劉邦的第一次正面較量,他卻身在戰(zhàn)場而不自知,白白錯失了一個又一個良機。鴻門宴的勝利者毋庸置疑是劉邦,但項羽并不這么認為,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把劉邦視作自己的對手,甚至在勝負已成定論的戰(zhàn)場上,身陷絕境之時,他仍不醒悟,仰天大呼“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他依然沒有認清擊敗他的對手到底是誰,實在可嘆。
雖說項羽人生的后半段走得跌跌撞撞,冒進而迷茫,但在人生戲?qū)⒁淠恢畷r,這位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將軍終于又爆發(fā)出了奪目的光彩。垓下突圍,淮水困斗,在我看來可謂項羽人格魅力與將帥之才展現(xiàn)的最高峰。那時的項羽終于重新做回了將領(lǐng),雖說手下尚余百名士兵,卻如一人,如臂指使,似一把尖刀,穿插屠戮于漢軍之間,將他陽剛的大英雄氣概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至于項羽烏江自刎,我并不認為可惜,因為這恰好體現(xiàn)了他的性格。在他大起大落的一生中從未有一天是作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陰謀家而活的,他一直都是一名將領(lǐng),愛就愛盡,恨就恨絕,搏殺時就殺得歇斯底里,放棄時就棄得干凈利落。在沙場上,平時高高在上的西楚霸王也是能與最卑微無名命如草芥的士兵一同并肩作戰(zhàn)的將士。這正是英雄項羽人格中的可愛之處,若沒有這一點,項羽的人生也不會有這樣濃烈的色彩。
噫吁嚱,亦復(fù)何言,雖感其英雄豪邁,亦哀其有勇無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