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方舟
這是某中學初三學生寫的一段“離別”,情感是美好的,可似乎感覺哪里怪怪的一一
月色下,寂寞無人等。暗沉的月色照著古琴,一旁的好友身著素色長衫,呆呆望著。她唇邊帶笑,雙手撫上古琴,彈奏起來。
“我和你在這里相遇,卻要在這里離別。你總說,歲月有情,無論悲喜聚離,皆為一般情愿?!彼土说皖^,輕聲說著。
寒寒
“月色”“古琴”“素色長衫”……乍一看,這些意象都無比優(yōu)美,但仔細一琢磨,這刻意營造悲苦離別之情的尷尬都快溢出屏幕了!
方舟
這年頭,沒個才藝都不好意思寫離別。
洋洋
從另一方面說,同學們的寫作越來越有“儀式感”,也不是一件壞事。不過這樣的“儀式感”脫離了真實生活,就會顯得滑稽與做作。
寒寒
非常同意。離別的場景不一定非得在悲戚、凄涼的夜晚,也許是考試結(jié)束后的教室、下課的學校走廊、生活多年的宿舍……
洋洋
回想我經(jīng)歷的那些離別,內(nèi)心情感其實是復雜的。有掙脫考試束縛的暢快感,有對未來的憧憬,有對老師的感恩……當然也有天各一方的不舍。
珂珂
我滿腦子都是蘇軾的《南鄉(xiāng)子》:“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xiāng),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你們看,這樣的豁達,是不是從眾多哭啼啼的情感中脫穎而出?反正,它在我的腦海里是揮之不去了!
寒寒
由此可見,“離別”的標簽也不全是“淚水”和“不舍”嘛!
方舟
對!還有“未來可期”!
寫下你的看法。
狐貍君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初中版)特約編輯
從小到大,同學們經(jīng)歷了各種各樣的離別,和心愛的寵物,和爸爸媽媽,和相處多年的同學,和知心好友,和敬愛的老師……現(xiàn)在回想起來,離別的滋味到底是什么呢?我們可以根據(jù)離別對象的不同,對情感做一個梳理。
印象中,我經(jīng)歷過的最早的離別就是和爸爸媽媽的離別。因為工作忙,他們不得不把年幼的我寄養(yǎng)在外婆家。雖然外婆做的飯菜好吃,會帶我出去玩,但那時的我很執(zhí)拗,總想著爸爸媽媽那里才是我的家。所以,每周日被送到外婆家時,我都會撕心裂肺地哭一場。這樣的離別,是悲痛欲絕的。
后來,爸爸媽媽給外婆家送去一只小狗,雪白、長毛。每次有人敲門,它總會第一時間沖到門前,用前腿拍門,以示歡迎。小白很聰明,喜歡跟著我出門玩,盡情奔跑時,也不忘回頭留意我的步伐。但在某天,我聽到了小白的死訊,家里再也看不見小白的身影。我悄悄哭了一場,但難過的情緒卻未再蔓延。
高考結(jié)束,我報考了一所離家千里之外的大學。一想到自己即將投入自由的懷抱,我整晚都激動得睡不著。坐上飛機時的心情是輕盈的,落地出艙呼吸到北方干燥空氣時也更覺暢快——心之所向的美好大學生活,我來了!“沒心沒肺”也可以成為離別的標簽。
你們看,不是所有的離別都要穿著白衣、抱著古琴痛哭流涕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