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分析思維導圖式導學案研究現(xiàn)狀的基礎上,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學生合作探究的原則,以及創(chuàng)新原則設計出初中生物的思維導圖式導學案,并以《血管》一節(jié)課為內容展示了初中生物思維導圖式導學案的設計。
關鍵詞: 思維導圖;導學案;設計
思維導圖,一種表現(xiàn)發(fā)散性思維的圖表。它是以發(fā)散性思考為基礎,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充分調動人體左、右腦的功能,使大腦的潛能得到充分的開發(fā),從而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一種工具。把思維導圖應用到初中生物導學案的設計中,對于促進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形成,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思維導圖式導學案的研究現(xiàn)狀
通過對國內外的期刊雜志等文獻資料進行檢索顯示,把思維導圖和導學案設計結合起來的研究不多。在中國期刊網(wǎng)上共檢索到論文5篇,最早的一篇論文是由李玉珍等人發(fā)表的《基于思維導圖的學案設計》,他們在理論知識的研究基礎上,用教學案例來介紹高中化學思維導圖的學案設計,但對使用基于思維導圖的學案的教學效果的檢驗有所缺乏。其后,在語文、信息技術和物理這三門學科都有探究,但在生物學科的研究尚處于空缺階段,如果能在生物教學中進行基于思維導圖的導學案的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的。
二、 初中生物思維導圖式導學案的設計原則
新課程改革要求突出學生課堂的中心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附屬產(chǎn)物——初中生物思維導圖式導學案,在設計時就要體現(xiàn)新課改的精神,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學生合作探究的原則,以及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創(chuàng)新原則。
三、 初中生物思維導圖式導學案的結構組成
基于思維導圖的導學案設計要以新課程標準為準則,要充分發(fā)揮思維導圖和導學案兩者的優(yōu)點。在設計導學案的結構時要特別注重新知識的生成問題以及知識間的邏輯性。思維導圖式生物導學案主要包括目標導航、課前導學案、課堂導學案、練習檢測四個部分,下面主要介紹一般新授課的思維導圖式導學案的結構組成及設計要求。
(一) 目標導航
進行思維導圖式導學案學習目標設計時,教師要認真研讀課標,結合教材內容,圍繞各知識點設計出三個維度的目標,在內容上要做到簡潔、全面、準確和具體,在表述上盡量采取學生易懂的方式,讓學生通過簡單的閱讀就能清楚了解該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是什么。
如《血管》一節(jié)課的目標導航設計如下:
分析說明:使用思維導圖展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使用“描述”“嘗試”這些動詞描述學生需要達到的程度,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一目了然。
(二) 課前導學案
“課前導學案”即學生的自主學習部分,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自主閱讀教材內容而完成的,主要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而對該節(jié)內容有所了解,讓學生能帶著問題上課,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還能提高課堂的效率。設計時使用相關的圖片,使用思維導圖把相關的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同時通過一個中心點把相關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便于學生聯(lián)想、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如《血管》一節(jié)課的課前導學案設計如下:
分析說明:以思維導圖形式展示整節(jié)課的知識框架,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一目了然。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動脈、毛細血管、靜脈三種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征,便于學生對這三種血管進行比較分析,形成深刻印象。用圖片展示三種血管的關系和靜脈瓣的活動情況,給學生以直觀感受。通過完成課前導學案,學生對本節(jié)課就有大概的了解。
(三) 課堂導學案
“課堂導學案”,是一節(jié)課的重、難點知識,需要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和老師的指導下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內容一般以“探究問題”的形式展示,把重難點知識問題化處理。在探究問題的設計上,既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所得,也要給予學生探究的空間。在課堂上,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對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和交流,適當時候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以便對“課前導學案”內容了解的前提下,作出進一步的提升。
如《血管》一節(jié)課的課堂導學案設計如下:
分析說明:學生通過課前導學案的學習已經(jīng)對血管的結構功能特點有一定的了解,問題1~3是對三種血管結構和功能特點這一知識點的提升,2、3題更是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了。問題4是對靜脈的血流方向、靜脈瓣防止血液倒流作用的綜合考查,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問題5則考查了學生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合作探究問題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同時也利于學生產(chǎn)生問題意識,通過小組合作把問題逐個擊破,完成學習任務,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
(四) 練習檢測
練習檢測部分要及時反饋出學生該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問題設置應該緊扣課本的教學內容,圍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水平進行。通過練習,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本節(jié)課的內容,把學習效果及時地反饋給教師,讓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便于給出正確的指導和評價。
如《血管》一節(jié)課的練習檢測部分設計如下:
1. 利用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情況時,要使用倍鏡觀察,觀察到的紅細胞呈單行通過的血管是。
2. 用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現(xiàn)象時,判斷小動脈血管的依據(jù)是 ( )
A. 血液的顏色
B. 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
C. 血細胞呈單行通過
D. 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
3. 當血液流經(jīng)下列哪種血管的時候,才能夠與其他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 ( )
A. 毛細血管
B. 動脈
C. 小動脈
D. 靜脈
4. 下列為人體內幾種管道結構示意圖,其中表示毛細血管的是 ( )
5. 下圖為人體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請據(jù)圖作答:
(1)圖中所示血管為,與其他血管相比,管內血流速度最。
(2)該血管中的營養(yǎng)物質主要由(填某器官的名稱)吸收進入血液。
(3)經(jīng)過物質交換后,從該血管流出的是含(氣體)豐富的血液。
(4) 進入組織細胞內的氧氣,最終在組織細胞的內被利用。
分析說明:根據(jù)課時重難點和易混易錯易考點制定練習檢測,以文本形式呈現(xiàn),題型上也是考試的選擇題和填空題,避免學生在考試時要對題型進行再次適應,以提高學習的效率。題目包括基礎題和能力提升題,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思維導圖式導學案是在導學案的前提下的進一步革新,它運用思維導圖工具巧妙地把思維導圖和導學案結合起來,把兩者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以便于學生記憶以及發(fā)散思維的拓展。希望廣大教育工作者能不斷革新,推動思維導圖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張滿清.善用思維導圖,提高教學效率[J].學苑教育,2016(6):81.
[2]李玉珍,王貴喜.基于思維導圖的學案設計[J].化學教學,2013(3):23-27.
[3]王益輝.“導學案”的設計與實施[J].教育科學論壇,2010(10):11-13.
[4]張海晨,李炳亭.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M].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
[5]劉旭相.導學案設計的基本原則與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2(8):22-23.
作者簡介: 廖銀歡,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荔城街荔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