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妍佳
【摘 要】人物通訊是以人物為報道對象,反映人的思想、言行、事跡,在一個主題貫穿下容納著相當豐富的材料,著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來感染、教育讀者的一種通訊。
【關(guān)鍵詞】人物 通訊 報道
為什么通訊中的先進人物的事跡和精神對人們有著如此強烈的鼓舞教育作用呢?因為先進人物和廣大讀者生活在同一社會環(huán)境里,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的人,他們做出的真實的事,有著極強的可信性、可比性。有些先進人物的思想、精神,不僅陶冶和凈化著本國的人民的靈魂,還超越國界、超越時空,凈化著他國人們的心靈。他們的思想和精神成了人類共同的財富。通訊的任務(wù)是表彰先進、樹立榜樣,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怎樣寫好人物通訊?新聞寫作的基本原則、要求和方法,應(yīng)該是通訊寫作的重要依據(jù),但是,通訊寫作,尤其人物通訊寫作還有它本身的要求和規(guī)律,人物通訊寫作中應(yīng)把握的要領(lǐng)是:
一、選擇典型,識別典型
人物通訊以寫人為主。一篇人物通訊的寫作準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深入、細致的采訪,為寫作準備素材;一是選擇典型和識別典型。采訪是選擇和識別典型的印證過程,而選擇和識別典型則是寫作的首要一環(huán)。并不是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通訊報道對象,因此選擇和識別典型就尤為重要了。對于典型宣傳來說,與時俱進就是緊跟時代,黨倡導(dǎo)什么就寫什么,社會需要什么就報道什么。與時代同行,這是黨的新聞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
例如:吳吉昌這個典型人物的選擇,《人民日報》1978年3月14日的人物通訊《為了周總理的囑托——記農(nóng)民科學(xué)家吳吉昌》。開始認為吳吉昌是運用辯證法種棉花、尊重科學(xué)、全心全意工作的典型。后來,經(jīng)過進一步的認識和分析,認為吳吉昌在艱難的日子里,牢記周總理的囑托,刻苦鉆研棉花落桃問題,奮斗十幾年,終于闖出一條棉花增產(chǎn)的心路,表現(xiàn)出一種為了建設(shè)社會主義“啥也別想擋住俺”的頑強革命精神。這樣,對典型的認識提高了一步,這個人物典型的思想意義得到了升華。作者筆下的吳吉昌不再僅僅是一個尊重科學(xué)、全心全意工作的農(nóng)民形象了,而是與那個時代聯(lián)系起來,是一個有著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的嶄新的農(nóng)民科學(xué)家的形象。對這個形象的報道和宣傳,在作品發(fā)表的當時有著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在識別典型時要注意挖掘身邊的題材。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重大的題材固然可取,“凡人小事”也可以挖掘出深刻的主題。通訊《他、她、她——一個買書、讓書的故事》(1981年4月9日《孝感報》),篇幅十分短小,全文不過500字,卻通過買書、讓書,買書人向讓書人寄回書中夾有的存款折這樣一個小故事,反映出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的友愛精神。題材不在大小,只要有意義,有報道價值,就可以抓取和報道。對于業(yè)余通訊員,尤其應(yīng)注意從“小”處著手,從“身邊”著眼,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具有深刻思想意義的“凡人小事”,及時報道。
一個新聞工作者,必須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以為人民群眾服務(wù)、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wù)為指導(dǎo)思想,這是選取題材和提煉主題乃至整個寫作的總的原則。
二、寫出精神,寫出個性、特點
只見事、不見人,以事代人,是人物通訊寫作的大忌。報紙上不少人物通訊的通病是:停留在采寫事件的過程上,只見過程,不見思想;只見技術(shù),不見精神。如寫科學(xué)家,往往停留在這個科學(xué)家創(chuàng)造科研成果的過程上,寫了許多專業(yè)技術(shù),結(jié)果是外行看不懂,內(nèi)行看了不解渴。”記者采寫人物通訊,只有寫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才能寫活人物、寫好人物。人物通訊要寫人物精神,反映先進人物的特點、個性,這是人物寫作成敗的關(guān)鍵。因為先進人物各行各業(yè)、各式各樣,各人的性格、相貌、追求、愛好、經(jīng)歷不一樣,寫人物通訊,必須寫出特點,不能寫成千人一面、眾人一腔。施耐庵筆下《水滸》中的一百零八條好漢,盡管都是英雄,可是各有各的個性,各有各的氣質(zhì),各有各的脾氣。魯智深的狹義、武松的剛烈、李逵的魯莽、林沖的勇武,哪一個不是寫得栩栩如生?寫人,不能把筆墨花在人物的一般形態(tài)上,動不動就用“濃濃的眉、大大的眼”“黑黑的發(fā)、紅紅的臉”這樣一些通用的形容詞,要緊緊抓住人物的個性特點,慎重取材、精心設(shè)計、著力表達。人物通訊寫作,要善于抓住矛盾,展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和精神風貌。由此達到感染人、教育人、激勵人的目的。
有一篇報道孔繁森的通訊,孔繁森到阿里后,40多封請求調(diào)離工作的報告信擺在了他面前。這對人才奇缺的阿里來說,是一個很突出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呢?孔繁森說:“要求調(diào)走的那些同志在阿里工作了多年,這本身就是一種奉獻?,F(xiàn)在,他們申請調(diào)離,主要是對阿里的前途缺乏信心。我看,問題的關(guān)鍵是要找到阿里發(fā)展的突破口。只要調(diào)動干部的積極性,為他們提供施展才干的舞臺,就一定能把阿里的經(jīng)濟和各項事業(yè)搞上去?!庇纱丝梢姡追鄙瓕@一矛盾的認識是正確的,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也是積極可行的。
這篇人物通訊寫孔繁森自身的矛盾著重寫了三個地方:第一個矛盾是,孔繁森第二次進藏時,“自己的身體不如從前了;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三個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看;妻子動過幾次大手術(shù),體弱多病”。在自身的矛盾面前,他堅決而干脆地回答:“我是黨的干部,服從組織安排”。但他想到也許這是同年邁多病的老母親的最后一面,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撲通”跪在母親面前:“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娘,您要多保重!”說完,流著眼淚給母親深深磕了一個頭。
第二個矛盾是,當?shù)诙芜M藏期滿,又要延長在藏時間到阿里工作時,有的同志勸他:你是山東的干部,憑你的政績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干得更好、進步得更快。聽了這話,孔繁森的神情頓時嚴肅起來:“怎么能說我是山東的干部呢?我們共產(chǎn)黨員無論在哪里工作都是黨的干部。越是邊遠貧窮的地方,越需要我們?yōu)橹テ床?、奮斗、付出,否則,就有愧于黨,有愧于群眾?!庇纱丝梢?,作者善于在揭示矛盾中刻畫典型人物的風貌,達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
人物通訊是每個新聞記者都必須面對的任務(wù)。雨果曾經(jīng)說過:“富人憑借客廳里的寒暑表去判斷冷暖,窮人卻只能依靠自己的皮膚去感受。”這話也可以用在新聞采寫上,新聞記者就好比是永遠的“窮人”,唯有用自己的“皮膚”、感官和心靈去感應(yīng),才能將報道寫得深入人心。 “路為紙,地成冊;行做筆,心當墨”。
(作者單位:開原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宋品新.新聞寫作學(xué).遼寧大學(xué)出版社,1994;
[2]張駿德、周紅豐、魏少華.新聞寫作學(xué). 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 2010;
[3]劉海貴. 當代新聞采訪.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