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茹 朱培根 韋煒致 陳琦
1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國防工程學院
2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對于暗室高大空間通風空調系統(tǒng),國外目前主要以計算機模擬仿真為主要手段[1-3],通過計算機模擬,無動力(微動力)除塵技術,或與通風空調結合起來,在排除工程內有害氣體的同時,排除灰塵、余熱余濕,并控制送回風速度,合理布置送回風口,以控制其工程內噪聲。
暗室主體尺寸為23 m×10 m×10 m(長×寬×高),側墻及頂棚吸波材料高度為900 mm,暗室內溫度要求在20 ℃±5 ℃,反 射板區(qū)域溫度梯度要求保持在0.1 ℃/m以內,用以驗收/鑒定/高精度測試。
經計算,該暗室夏季空調負荷Q夏=5.8865 kW,冬季空調負荷Q冬=-7.848 kW。
因為反射板區(qū)域溫度梯度要求保持在0.1 ℃/m以內,所以送風溫差不宜過大,氣流組織形式要求反射板區(qū)域的溫度場均勻。
方案I采用10個送風口,10個排風口,送風溫差為1 ℃,采 用中間送風、兩側回風的送回風方式,風口布置位置如圖1。
圖1 方案1風口布置三維圖
夏季送風溫差取1 ℃,則送風溫度tx= 19.0 ℃,送風量Lx=Qx/(c·pρ·△t)=5.14 m3/s。
送回風口選用 600 mm×600 mm 的波導窗各 10個,有效流量系數(shù)為0.75,送風口迎面風速為1.43 m/s,過 流風速為1.90 m/s,則空調換氣次數(shù)n=L/V=5.14×3600/(10×10×23)=8.0次/h。
夏季通風空調方案模擬結果見圖2~3,由圖可見反射板區(qū)域溫度梯度在0.1 ℃/m以內,符合技術要求。
圖2 方案I夏季溫度模擬X軸2.1 m處剖面圖
圖3 方案I夏季溫度模擬Z軸8.0 m處剖面圖
冬季送風溫差 1 ℃,則送風溫度td=21.0 ℃,送風量。
送回風口選用 600 mm×600 mm 的波導窗各 10個,有效流量系數(shù)為0.75,送風口迎面風速為1.85 m/s,過流風速為2.47 m/s,對應的空調換氣次數(shù)。
冬季通風空調方案模擬結果見圖4~5,由圖可見反射板區(qū)域溫度梯度在0.1℃/m以內,符合技術要求。
圖4 方案I冬季溫度模擬X軸2.1 m處剖面圖
圖5 方案I冬季溫度模擬Z軸8.0 m處剖面圖
方案I符合要求,但是送風溫差小,送風量大,換氣次數(shù)大,送回風口共20個。為了減少送風量,方案 II相比方案I提高送風溫差至 2 ℃。仍采用10 個送風口、10個排風口的送回風形式,把距反射板最近的 4個送風口位置沿X軸正向移動 2m,其余送回風口位置不變。
夏季送風溫差取 2 ℃,送風溫度tx=18.0 ℃,送風量。
送回風口選用 600 mm×600 mm 的波導窗各 10個,有效流量系數(shù)為0.75,送風口迎面風速為0.71 m/s,過 流風速為0.95 m/s,空調換氣次數(shù)
圖6則為方案II夏季溫度模擬X軸2.1 m 處的剖面圖。
圖6 方案II夏季溫度模擬X軸2.1 m處剖面圖
冬季送風溫差取 2 ℃,送風溫度td= 22.0 ℃,送風量。
送回風口選用 600 mm×600 mm 的波導窗各10個,有效流量系數(shù)為0.75,送風口迎面風速為0.93 m/s,過流風速為1.24 m/s,對應的空調換氣次數(shù)。
圖7則為方案II冬季溫度模擬 Y軸 7.5 m 處剖面圖。
圖7 方案II冬季溫度模擬Y軸7.5 m處剖面圖
分析方案 II 可知,由于送風口出風速度小,送風口距離反射板近,導致反射板區(qū)域溫度梯度過大,因此方案 III 采用 8 個送風口、10 個排風口的送回風形式,送風口 X 軸坐標依次為9 m,14 m,送風溫差還是2℃。
夏季送風溫差取 2 ℃,送風溫度tx=18.0 ℃,送風量。
送風口選用 600 mm×600 mm 的波導窗 8 個,回風口選用 600 mm×600 mm的波導窗 10 個,有效流量系數(shù)為0.75,送風口迎面風速為0.89 m/s,過流風速為1.20 m/s,空調換氣次數(shù)=4.0次/h。
圖8 則為方案 III 夏季溫度模擬 X 軸 2.1 m 處剖面圖。
圖8 方案III夏季溫度模擬X軸2.1 m處剖面圖
送風口選用 600 mm×600 mm 的波導窗 8 個,回風口選用 600 mm×600 mm的波導窗 10 個,有 效流量系數(shù)為0.75,送風口迎面風速為1.16 m/s,過流風速為1.54 m/s,對應的空調換氣次數(shù)n=L/V=6.65×3600/(10×10×23)=5.2次/h。
圖9 則為方案 III 冬季溫度模擬 Y 軸 7.5 m 處剖面圖。
圖9 方案III冬季溫度模擬Y軸7.5m處剖面圖
分析可知,方案III送風溫差偏大,送風量小,換氣次數(shù)不夠。因此方案IV加大送風量,夏季取換氣次數(shù)為5次/h,冬季換氣次數(shù)取6次/h,送回風方式與方案III相同,即8個送風口、10個回排風口的送回風形式。
夏季計算得到送風溫度tx=18.53℃,空調送風量Lx= 2300×5=11500 m3/h。
送風口選用600 mm×600 mm 的波導窗 8 個,回風口選用 600 mm×600 mm的波導窗 10 個,有 效流量系數(shù)為0.75,送風口迎面風速為1.11 m/s,過流風速為1.48 m/s。
夏季通風空調方案溫度模擬結果如圖 10,由圖可見,暗室內空氣溫度在20 ℃±5 ℃內,反射板區(qū)域溫度梯度在0.1 ℃/m以內,符合技術要求。
圖10 方案IV夏季溫度模擬X軸2.1 m處剖面圖
冬季計算得到送風溫度td= 21.68 ℃,空調送風量Lx=2300×6=13800 m3/h。
送風口選用600 mm×600 mm的波導窗8個,回風口選用600 mm×600 mm的波導窗10個,有效流量系數(shù)為0.75,送風口迎面風速為1.33 m/s,過 流風速為1.78 m/s。
夏季通風空調方案溫度模擬結果如圖 11,由圖可見,暗室內空氣溫度在20℃±5℃內,反射板區(qū)域溫度梯度在0.1℃/m以內,符合技術要求。
圖11 方案IV冬季溫度模擬X軸2.1 m處剖面圖
通過工程算例應用 CFD 軟件模擬空氣流動和氣流組織,直觀的反映了各高度、各區(qū)域的溫度分布情況,最終確定本算例采用方案IV,即8 送10回的送回風口布置方式,10 個回風口中 6 個采用隱蔽布置,模擬顯示暗室內空間的溫度場和速度場分布比較合理,冬夏季暗室內空氣溫度在20 ℃±5 ℃內,反射板區(qū)域溫度梯度在0.1 ℃/m以內,符合技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