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人才培養(yǎng)是大學的本質職能,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戰(zhàn)略地位的教育、是綱舉目張的教育。
6月22日,甘肅、四川、浙江公布高考成績,23日,北京、山西、河北、廣西、云南等公布高考成績,隨著各地高考成績的陸續(xù)公布,我們又送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
遙想當年,你我的高考都是怎樣一種體驗,考前考后時光又是如何度過的呢?
“苦高中、耍大學”的共同記憶
如今,已過而立之年的小強回憶當初滿是感慨:高中課桌上堆積成山的復習資料遮擋了視線,有時連看黑板都成問題,記憶中成天都是無休無止的做題,有時感覺自己都快撐不住了,每當這時,學長和老師的話總是回響耳邊——“苦高中、耍大學”!高中苦這一陣子,到了大學就好了,輕松安逸。無形中,這句話成了對小強的鞭策。稍有懈怠想放棄的時候,小強就拿這話安慰自己,繼續(xù)玩命學。終于,“苦盡甘來”。沒有高考的壓力,遠離家長的監(jiān)控,加之寬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進入大學的小強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輕松。大學四年里,小強邊玩邊學,只用了“不到高考前三成的功力”就順利完成學業(yè)。聽小強講述這些,一些似曾相識的畫面在腦海浮現(xiàn),相信與小強有著相似經歷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
“苦高中、耍大學”,這句激勵過無數(shù)學子的話,聽起來無比溫馨,但仔細想想真的對嗎?前半句暫且不論,后半句卻真的成了一些同學在大學里放縱的借口。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頂多算外因,更多情況下,放縱自己的主要原因還是抽掉了內心中那根弦,那根曾在高考前緊繃過的弦。對此,有人甚至認為理所應當,覺得這就是對自己辛苦付出的犒賞。阿蓮就讀的大學是某省重點,同班同學多數(shù)在高中時成績都中等偏上,雖稱不上學霸,但基本學習能力毋庸置疑,但四年下來,有人連過英語四級都成了問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人練就了游戲的神乎其技,一些人經歷了戀愛的分分合合,一些人結交了各色的社會朋友。聯(lián)想到近年來校園貸、套路貸、裸貸頻發(fā),阿蓮描述的情形也就不難理解了。如果辛苦付出終以這樣的結局收場,那多少令人唏噓。
盡管不少大學生課余生活豐富、學業(yè)并不扎實,但這并不影響他們順利畢業(yè)。廈門大學鄔大光教授研究團隊對全國820所高校的畢業(yè)率和學位授予率作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兩者均達到97%左右。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即使排名前50的美國高校,畢業(yè)率也僅為89%左右。
教育部破題“玩命的高中,快樂的大學”
好在這樣的情況有望打住了。就在高考成績即將放榜之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發(fā)話了。6月21日,陳寶生表示,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本科不牢、地動山搖,要對大學生合理“增負”,改變輕輕松松就能畢業(yè)的情況,中國教育“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xiàn)象應該扭轉。
一直以來,對中小學生“減負”的呼聲不絕于耳,但對大學教育“增負”的提法還并不多見,難得此次高層如此重視。要知道,這個時間節(jié)點非比尋常——這是中共十九大后的首個高考發(fā)榜季,也是十三屆全國兩會后的首個高考發(fā)榜季,還是恢復高考后的第40個發(fā)榜季。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迎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新時代,教育部部長此時發(fā)聲,應該說別有深意,或將直接影響馬上步入大學校園的新一代。
而部長發(fā)聲的場合也極其正式,是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進一步講,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最高教育部門首次召開的專門研究部署本科教育的會議。
陳寶生強調,人才培養(yǎng)是大學的本質職能,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戰(zhàn)略地位的教育、是綱舉目張的教育。高等教育戰(zhàn)線要樹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薄安恢匾暠究平逃男iL不是合格的校長”“不參與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堅持“以本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前沿地位。高校領導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師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學校資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學條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學方法和激勵機制要首先在本科創(chuàng)新,核心競爭力和教學質量要首先在本科顯現(xiàn),發(fā)展戰(zhàn)略和辦學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實踐,核心價值體系要首先在本科確立。
同時,陳寶生強調推進“四個回歸”,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把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和效果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尤其提到,要圍繞學生刻苦讀書來辦教育,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yè)挑戰(zhàn)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yè)志趣,改變輕輕松松就能畢業(yè)的情況,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xiàn)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
大學教育之哈佛鏡鑒
為何如此突出本科教育的地位?一方面,在我國大學為社會提供的畢業(yè)生中87%為本科生,本科培養(yǎng)質量直接關乎各行業(yè)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本科生是繼續(xù)研修的基礎,是研究生教育、博士生教育等高等教育的源頭,為高級人才提供儲備。
本科教育如此重要,大學應該怎樣辦?世界頂尖大學哈佛的探索者和實踐者給出了參考。
查爾斯·艾略特,被譽為哈佛史上最重要的一位校長,100多年前他曾說:“在任何社會中,高等教育機構都往往是一面鮮明反映該國歷史與民族性格的鏡子?!?/p>
哈佛第二十八任校長德魯·福斯特更是對大學的精神作出了詮釋。一所大學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別對歷史和未來負責——而不單單或者僅僅是對現(xiàn)在負責。一所大學關乎學問(Learning),影響終生的學問,將傳統(tǒng)傳承千年的學問,創(chuàng)造未來的學問。一所大學,既要回頭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須——也應該——與大眾當下所關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對立。大學是要對永恒作出承諾,而這些投資會產生我們無法預測且常常是無法衡量的收益。
1943年,哈佛大學的12位教授與校外專家商討“通識教育”問題,兩年后,“哈佛紅皮書”報告出爐,即《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凹t皮書”對“通識教育”做了界定:它并不是關于“一般”知識的空泛的教育,也不是普及教育意義上的針對所有人的教育。它指學生整個教育中的一部分,該部分旨在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
一度,“紅皮書”被奉為美國通識教育的“圣經”。根據(jù)“紅皮書”的建議,完整的大學教育必須包括專業(yè)教育和通識教育兩個部分,前者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將來從事某種職業(yè)所需能力,后者則從“人的完整性”角度,探討教育如何為人生做準備,旨在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學生需要具備四種品質或能力: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作出恰當判斷的能力和辨別價值的能力。無疑,這在當下也具有借鑒意義,在知識和信息爆炸的時代,無法成為跨領域的專家,還不能判斷和辨別嗎?甄別能力尤其重要。
“要使本科生能夠在一個他們畢業(yè)后將成為什么人和他們將過什么樣的生活的這樣一個視野下,在哈佛課堂的內外進行一切學習?!?007年通過的《通識教育工作組報告》描述了通識教育計劃的理想。近年來,哈佛開啟的新一輪通識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回應了時代的“不確定性”。新課程計劃中,哈佛加重了科學的比例,并再三強調“國際化視野”和“合作意識”。在現(xiàn)代心智訓練中,哈佛強調:將學生置于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讓他們接觸超越他們理解力,甚至也超越教師理解力的現(xiàn)象,讓他們失去方向,然后通過學習和思考,重新找到方向。
當今中國,正處于巨變的時代洪流中,各種不確定性因素交錯疊加,身處其中的大學教育應該如何變革,如何培養(yǎng)出經世之才,管理者和教授者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