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摘 要:陶行知先生說過:“幼兒時期是人格和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傾向態(tài)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yǎng)的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tài)度絕了,不易變。”由此可見,幼兒時期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這里所說的良好行為習慣并不是讓孩子一味地遵守嚴格行為標準,而是運用生活教育理論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將生活教育理論引入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
關鍵詞:生活教育理論 幼兒 行為習慣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0-0-01
一、生活教育理論的內涵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其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該理論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內容:“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保敖虒W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中心,”社會即學?!笔巧罱逃碚撛趯W校與社會問題間關系的聯(lián)結,“教學做合一”,是該理論的具體化教學方法。
“生活即教育”強調了生活對人的教育作用,處在幼兒階段的孩子接觸生活更多,或是說生活對其的影響更為顯著,他們的很多行為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而對于幼兒來說,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習慣可能就是深遠持久的,是很難改變的。由此可見,生活對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吧鐣磳W校”體現(xiàn)了社會與學校的相關性聯(lián)系。學校的教育不應與社會問題相隔離,應打通學校與社會的聯(lián)結,在實現(xiàn)學校與社會相通后,學生不僅可以學到豐富的文化知識,并且能夠掌握具備良好的社會技能,這樣培養(yǎng)出的學生才能更好地受用于社會?!敖虒W做合一”指出的是一個統(tǒng)一性的學習過程。,注重教學做的統(tǒng)一,這其中“做”是核心,根據(jù)怎樣做便怎樣學,根據(jù)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是建立在“做”的基礎之上的。這當中也蘊含著互動性的特點,只有三者都做到,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對于幼兒的教育更應做到如此,以實現(xiàn)教育的最終目標。
二、運用生活教育理論培養(yǎng)幼兒良好習慣的措施
1.以生活為中心,實現(xiàn)教育的生活化
1.1尋找生活中良好的教育載體,進行隨機教育
幼兒在實際生活中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事物,這些事物當中有好有壞,教師要嚴格區(qū)分其界限,抓住典型,對幼兒進修隨機教育,使其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尚薄弱,難以抵制一些不良的誘惑,針對此,教師就可以通過采用情境模擬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使其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在情境模擬中,教師可以扮演“壞人”的角色,用糖果作為“誘餌”指揮孩子做一些事情,同時,對于該環(huán)境下產生的后果也要進行演繹。完成后,老師需要向孩子們解釋。以這樣形象生動的方式讓孩子明白不能隨便拿陌生人的糖果或聽陌生人的話,形成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通過這樣的情境模擬可以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從整體上改觀幼兒與課堂的互動關系。
2.發(fā)揮生活中榜樣的示范作用,進行方向教育
在生活中榜樣的示范作用不容小覷,對于幼兒教育同樣如此。在這之中,教師應積極尋找能夠發(fā)揮榜樣示范性的人,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例如:在動手實踐課上,有的孩子過于貪玩,很難集中注意力在課堂上,這時教師可以重點關注并表揚那些認真上課的孩子,還可以適當?shù)亟o予一些獎勵,與此同時,那些不認真上課的孩子就會提起注意,并且有意識的向認真的孩子學習,很多孩子都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這就是發(fā)揮了榜樣的示范作用來引導孩子向好的方向轉變學習。
2.1與社會生活相結合,實現(xiàn)教育社會化
2.1.1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提高教育水平
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環(huán)境可以影響人的態(tài)度、行為甚至心理,最終可影響人的個性特征。良好的環(huán)境對良好人格的培養(yǎng)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對幼兒的教育中應注意良好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在良好環(huán)境下開展教育形成環(huán)境與教學的良好互動,當然這其中離不開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家長和教師都應積極的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并且教授其一定的社會技能,開展多方位、全面性的教育。
2.1.2充分利用社會生活中的教育資源
在社會生活中所蘊含的內容多種多樣,而且就具有直觀性的特點,更能使孩子形成自己的認知,同時在老師的講解下得到鞏固,印象更加深刻。例如每逢節(jié)日的時候,老師就可以給孩子們講一些相關的內容。在介紹端午節(jié)的時候可以用粽子的卡片和形狀引入,告訴孩子們端午節(jié)的習俗是吃粽子,既然展示龍舟的圖片告訴孩子們賽龍舟也是端午節(jié)的習俗之一,同時在課堂上還可以通過視頻展示的方式,加深孩子們對其的印象,以實現(xiàn)教育的目的。
3.充分實現(xiàn)教學做合一式教育
3.1形成教學做的遞序教育方式
在“教學做合一”這一教育思想中“做”是核心,強調了動手實踐的重要性,在做中學,對于幼兒來說,其自身的動手能力尚有所欠缺,但也正因如此,應更加重視“做”,孩子在自己的動手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的新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比如孩子在垃圾分類的實踐中就能學到相關的知識,能夠分辨出哪些可以回收,哪些不能回收,同時這也會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的基礎上教,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學到一些知識后,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多次講和教來加深孩子的認知,以此來實現(xiàn)“教學做合一”。
3.2實現(xiàn)家庭與學校教育的統(tǒng)一
對于幼兒的教育離不開家庭教和學校的雙向統(tǒng)一,家庭和學校乃至社會都是幼兒教育的主體,實現(xiàn)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聯(lián)動配合,能夠為幼兒教育的良好發(fā)展,,幼兒良好習慣培養(yǎng)提供切實性保障。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家長以良好的行為教育孩子,孩子必然能形成良好的行為,時間長了就會成為習慣,家長和教師的教育都要形成“教學做合一”的方式,注重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三、結語
總之,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陶行知先生曾說:“我們對于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于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因此在幼兒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教育過程中,既不能忽視,也不能過于急于求成,我們應抱有持之以恒的心態(tài),堅持發(fā)揮教育對孩子良好導向作用,讓孩子良好的習慣于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出來。
參考文獻
[1]陳衛(wèi)東.在生活中培養(yǎng)兒童的良好習慣---陶行知論習慣[J].少年兒童研究,2002(03)
[2]林蘭香.運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J]福建教育:學前教育,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