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月雷,令志強,王 晨,彭爾瑞
(1.云南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農業(yè)大學水利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
生物多樣性沿環(huán)境梯度的變化格局一直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海拔梯度的變化綜合了溫度、濕度和光照等多種環(huán)境因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顯著地影響植物種群的空間分布格局[1]。前人對于森林、湖泊、草原的多樣性分析較多,但對于山區(qū)河流的植物多樣性研究較少。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多樣性和海拔存在著隨海拔梯度先升高后降低、先降低后升高,隨海拔升高而降低,隨海拔升高而遞增以及無規(guī)律性等幾種關系[2-3]。
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控制實驗上進行且周期較短的野外觀測研究,而沿著環(huán)境梯度樣帶和野外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比較缺乏[4]。由海拔變化引起的自然溫度梯度作為氣候變化的替代實驗系統(tǒng),包括溫度、濕度和光照等多種環(huán)境因子的梯度效應,以空間代替時間,是評價氣候變化對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可能影響的經(jīng)濟實用的方法,近年來被廣泛應用,并取得了頗有說服力的結果[5]。石葵河作為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清水江支流,對于丘北縣的經(jīng)濟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工程的擾動和人為活動的影響,石葵河流域的植物遭到了嚴重破化,為盡快恢復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本研究通過野外采樣調查和數(shù)據(jù)分析,運用Simpson優(yōu)勢度指數(shù)、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shù)和Pielou均勻度指數(shù)進行多樣性分析[6],探究海拔梯度上山區(qū)植物的多樣性,進而制定山區(qū)不同海拔上的水土保持措施。
丘北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石葵河位于丘北縣境內東北部流經(jīng)雙龍營鎮(zhèn)和 溫 瀏 鄉(xiāng)(24°15′51″~24°13′58″N,104°14′40″~104°30′41″E),屬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清水江支流。據(jù)丘北縣氣象站歷年實測資料統(tǒng)計,縣內多年平均氣溫16.3℃,極端最高氣溫35.7℃,極端最低氣溫-7.6℃,日照2 046 h;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達 26.8℃,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為3.2℃,年無霜期275 d;年降水量變幅在670.9~1 467.5 mm,多年平均為1 178.2 mm。丘北縣主要土壤類型為紅壤、石灰?guī)r土、黃棕壤、水稻土和棕土,土壤有機質含量2%~3%,pH值5.6~7.5,土壤質地疏松,肥力一般,通氣、透水性好;境內野生植物種類繁多,林木有76科197種,藥類650種,菌類17種,珍稀植物有銀杏、董棕、野茶樹、紅椿、云南七葉樹、云南含笑、櫸木、三尖杉、紅花木蓮、黑節(jié)草(石斛)、鐵線蓮、雪上一枝蒿等28種。
石葵河全長44 km,流域面積283 km2,海拔920~1 300 m,植被資源和水資源豐富,但河道泥沙淤積嚴重,水災害頻繁,加之人為活動,比如工程施工對于山區(qū)河流的破壞,河流兩岸植被種類日益減少,水土流失嚴重,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脆弱,因此對于石葵河流域進行水土保持治理迫在眉睫[7]。
選擇在石葵河中下游,采用典型樣地調查的方法[8],于2018年4月在石葵河下游流域內進行自然群落調查,在海拔950、1 000、1 050、1 100、1 150、1 200 m的陽坡和陰坡各設置2個20 m×20 m的大樣方,每個大樣方里設置2個10 m×10 m的喬、灌木樣方和16個1 m×1 m的草本樣方,調查每個樣方的生態(tài)群落,記錄樣地的生境和各樣方物種組成,主要包括喬木和灌木的種類、株高、胸徑、冠幅等,草本植物的種類、株高和蓋度等。
喬、灌木層重要值Ⅰ=(相對密度+相對頻度+相對優(yōu)勢度)/3
藤本、草本層重要值Ⅱ[9]=(相對頻度+相對蓋度)/2
Patrick 豐富度指數(shù)[10]R=S
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shù)[10]H=-ΣPilnPi
Simpson 優(yōu)勢度指數(shù)[11]D=ΣPi2
Pielou 均勻度指數(shù)[12]J=H/lnS
式中,S為出現(xiàn)在樣方中的物種數(shù)之和,即物種豐富度指數(shù)[13],Pi=Ni/N,表示種i的相對重要值,Ni為種i的重要值,N為出現(xiàn)在樣方中的物種重要值之和[14]。
對石葵河流域主要植物種類的調查結果表明[15],在石葵河中下游植被中1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H.Lév.& Vaniot.)、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L.)Cronq.]以及多年生草本破花草(Ageratina adenophora)的分布頻度在20%以上,是流域內主要的草本植物;主要灌木種類刺天茄(Solanum indicumL.)和蒙桑(Morus mongolicaSchneid.)的分布頻度分別為18.3%和11.8%;喬木主要以楓楊(Pterocarya stenopteraC.DC.)和鹽膚木(Rhus chinensisMill.)為主,分布頻度分別為15.2%和9.2%;其他隨海拔的變化分布有少量的藤屬植物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Royle ex Wight.)、草本植物狗牙根[Cynodondactylon(Lee.)Pers.]和花葉滇苦菜[Sonchus asper (L.) Hill.]、喬木構棘(Cudrania cochinchinensis(Lour.)Kudo et Masam.)和灌木紅瑞木(CornusalbaL.)(表1)。
表1 石葵河中下游主要植物種類及分布頻度
石葵河中下游植物由于海拔、光照、水分的分布不均,導致植物種類生長不同,造成群落的差異[16]。主要群落分布如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在海拔950~1 000 m,主要群落由草本植物艾、狗牙根和茼麻組成,其重要值分別為25.2、11.6和7.6,其他伴生物種也較為豐富;海拔1 050~1 100 m的群落由灌木植物構棘和刺天茄組成,其重要值分別為12.9和11.3,物種種類最為豐富;海拔1 000~1 050、1 100~1 150、1 150~1 200、1 200 m以上的群落類型分別為小蓬草和楓楊、花葉滇苦菜+冬青、破花草+紅瑞木、鹽膚木+蒙桑,其重要值分別為10.6和9.2、6.8和7.2、16.8和9.6、8.9和12.3。
表2 石葵河中下游群落的垂直分布類型
石葵河中下游植被豐富度指數(shù)變化是隨著海拔的升高,豐富度呈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趨勢[17](圖1)。從圖1可以看出,在海拔950 m左右的物種豐富度為5.24,主要以一年生草本為主,灌木生長良好但蓋度和種類相對較少;海拔1 050 m左右的物種豐富度最高,為6.35,但隨著海拔的升高物種豐富度逐漸減少,到海拔1 150 m左右物種豐富度才有了提升,而在海拔1 100 m左右物種豐富度降至最低值4.6。總體來說,隨著海拔的升高,草本植物的種類在減少,灌木喬木的種類在上升,草本植物在不同海拔高度上豐富度受到較大影響,喬灌影響相對較?。?8]。
圖1 石葵河中下游Patrick豐富度指數(shù)
物種多樣性特征指數(shù)是把物種數(shù)、個體數(shù)、分布特性等信息結合起來的一個統(tǒng)計量,能定量反映群落環(huán)境中物種的豐富度、變化程度或均勻度[19]。因此可以用多樣性特征指數(shù)來定量表征群落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特征[20]。將3種多樣性指數(shù)進行對比分析(圖2、圖3)可知,在海拔1 050 m左右,3種指數(shù)特征值均達到最高點,其中喬灌層Shannon-Winner指數(shù)為1.08,草本層為0.89,說明這里的生長環(huán)境適宜,物種類型多,分布均勻,群落多樣性指數(shù)表現(xiàn)為灌木層>喬木層>草本植物層;在海拔1 200 m左右,喬灌、草本的3種特征指數(shù)均為最低,說明這里生態(tài)環(huán)境較差,植物生長分布不均,草本層Shannon-Winner指數(shù)為0.46,灌木層為0.42,群落多樣性指數(shù)表現(xiàn)為草本層>灌木層>喬木層。從圖1~圖3可以看出,物種豐富度、均勻度、優(yōu)勢度基本保持同一趨勢,其中以喬灌木受海拔影響較大,草本受影響較小。
圖2 石葵河中下游喬灌物種多樣性特征指數(shù)
圖3 石葵河中下游草本物種多樣性特征指數(shù)
從整體上看,石葵河中下游流域植物多樣性不高,在海拔950~1 200 m的梯度上,主要形成6種主要群落類型,分別為艾+狗牙根、楓楊+小蓬草、刺天茄+構棘、冬青+花葉滇苦菜、破花草+紅瑞木、鹽膚木+蒙桑,其中刺天茄和構棘、艾和狗牙根是物種較為豐富的群落層次。其中,在海拔1 050 m左右,刺天茄和構棘構成的群落層次,草本、灌木分布均勻,種類豐富,群落多樣性指數(shù)表現(xiàn)為灌木層>喬木層>草本植物層;在海拔1 200 m,喬灌、草本的3種特征指數(shù)均為最低,植物分布不均,生長較差,群落多樣性指數(shù)表現(xiàn)為草本層>灌木層>喬木層。說明隨著海拔的升高,草本和灌木多樣性較為豐富,植物種類豐富[21]。徐成東等[22]對云南高黎貢山北段進行植物物種多樣性分析,發(fā)現(xiàn)木本植物的物種豐富度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顯著下降,而草本植物的物種豐富度則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先下降,然后在林線以上顯著上升,這與本研究結果相近,但本研究中植物豐富度在海拔1 200 m處出現(xiàn)增加,這可能是由于在陽坡方向上人為開墾導致引入了其他植物,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后續(xù)將對山區(qū)其他環(huán)境因子比如土壤理化性質、降雨、溫度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為山區(qū)流域環(huán)境治理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