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永林 蔣歡
從古至今,隨著紡織科技的發(fā)展,絲綢面料的種類不斷地推陳出新,分類方法也逐漸多種多樣,如根據原料種類可分為真絲綢、合纖綢、人絲綢、交織綢等;根據加工工藝可分為練白綢、染色綢、印花綢等;根據織物組織結構和外觀特征可分為綾、羅、綢、緞、絹等[1],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品種有:電力紡、富春紡、雙縐、織錦緞、喬其紗等。這些絲綢面料大部分都具有手感光滑柔軟、織紋細膩、色彩鮮艷、光澤柔和悅目的特點,給人的感覺是既飄逸又有懸垂感,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眾多的選擇,大大豐富了我們的生活色彩。但是由于它們所展現出來的外觀形態(tài)和內在質量各不相同,這就給絲綢面料的生產、檢驗和交易各方帶來了不少的困惑,如何為這些面料選擇合適的產品標準呢?
經過我們科技人員的多年努力,紡織面料標準在不斷推陳出新,如今與絲綢面料相關的產品標準主要有:GB/T 9127《柞蠶絲織物》、GB/T 17253《合成纖維絲織物》和GB/T 16605《再生纖維素絲織物》等,加上近期修訂更新的GB/T 15551《桑蠶絲織物》和剛出臺的新標準FZ/T 43043《練白桑蠶絲織物》、FZ/T 43044《練白桑蠶絹絲織物》,各個標準所規(guī)范的內容側重點不一樣,使其適用范圍略有差異,那么就讓我們先將上述標準的主要內容差異比較一下,具體見表1。
根據絲綢面料的原料種類將它們分為蠶絲、合成纖維和再生纖維素纖維三大類,這些種類可以根據其不同的化學特性,通過FZ/T 01057《紡織纖維鑒別試驗方法》加以區(qū)分。蠶絲種類又可細分為桑蠶絲、柞蠶絲、桑蠶絹絲、柞蠶絹絲、桑蠶紬絲、桑蠶雙宮絲,由于這些原料的化學性質基本一致,所以只有通過外觀形態(tài)來加以區(qū)分,如纖維的顏色、橫截面形狀、織物和紗線表觀狀態(tài)等。
桑蠶絲屬家蠶絲,手感柔滑,光澤悅目,色潔白優(yōu)雅,橫截面形態(tài)為三角形或多邊形,角是圓的,織成的桑蠶絲織物經過練白后色白而又有光澤,并具有特有的“絲鳴”;柞蠶絲是野生蠶絲的一種,因生活在野外環(huán)境,柞蠶絲具有天然的淡褐色,光澤柔和,但比桑蠶絲稍差,橫截面形態(tài)為細長三角形,織成的柞絲綢色淡黃,具有珠寶光澤和滑而不膩的手感;而雙宮絲是從雙宮繭上繅絲出來,比正常的蠶絲要粗且節(jié)點多,織成的絲綢表面呈現均勻而不規(guī)則的粗節(jié),質地緊密挺括,色澤柔和;絹絲是將養(yǎng)蠶、制絲、絲織中產生的疵繭、廢絲,經過精練、制綿和紡紗工藝后加工而成的短纖維紗,根據選用的原料可分為桑蠶絹絲和柞蠶絹絲,織成的絹紡綢經整理后綢面平整紋路清晰,質地堅牢豐厚,其光澤柔和,手感豐滿富有彈性,具有長絲織物的優(yōu)良服用性能,穿著舒適,涼爽;絲是將絹紡梳綿后整齊度較差、含綿結和雜質的落綿絲纖維通過紡紗工藝紡制成的短纖紗,織成的綿綢綢面粗獷,豐厚少光澤,表面較多細小綿粒和毛茸,手感柔糯[2]。
表1 絲綢面料標準主要差異
根據加工工藝進行分類:練白、染色、印花。由于繭絲除了絲素外,還有絲膠、蠟質、色素和灰分,另外從繅絲到織綢過程中還會沾染雜質,這些成分不僅成為染色障礙,而且使絲纖維原有特性不能充分發(fā)揮,有損成品質量,所以必須在染色前去除,去除絲膠等的工藝過程叫作“精練”,消除色素影響的工藝過程叫作“漂白”,兩者俗稱“練白”。隨著化學纖維的出現與發(fā)展,合成纖維絲織物和再生纖維素絲織物同樣可以經過適合本身特性的練白工藝來改善面料品質,經過練白工藝之后,絲綢面料表面白而具有光澤,手感平滑而又柔軟。染色:又稱“上色”,是指采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使染料在纖維上吸附,并向內部擴散、固著的過程,從而使織物表面呈現與原有的白色不同的顏色,其內部的所有紗線和纖維都呈一色。印花:就是將染料或涂料制成色漿,局部施敷于紡織品上,在織物上印制出花紋圖案的加工工藝過程,經過印花工藝之后的織物在印面呈現各種圖案與顏色,另一面基本以本色為主,偶有印面滲透過來的染料或者涂料[3]。
密度偏差率、質量偏差率、纖維含量偏差、斷裂強力、水洗尺寸變化率、幅寬偏差率、外觀疵點則是上述絲織物產品標準的共性指標。而練白綢,白度是考核面料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印染面料,染色牢度和色差則成了必須考核的項目;其他的像合成纖維絲織物和桑蠶絹絲織物考核起毛起球,合成纖維絲織物、練白桑蠶絲織物、桑蠶絲織物、柞蠶絲織物考核撕破強力,紕裂程度則是桑蠶絲織物、桑蠶雙宮絲織物、合成纖維絲織物和再生纖維素纖維絲織物考核項目等。所以我們也可以根據特性指標來選擇相應的產品標準,如白度、色牢度、起毛起球等。
(1)根據原料成分確定。先根據絲織物的原料成分將上述標準劃分為三大類:蠶絲產品、合成纖維產品和再生纖維素纖維產品;具體的鑒定原則是根據FZ/T 01057《紡織纖維鑒別試驗方法》中的溶解法、熔點法等加以鑒別。
(2)根據原料的種類確定。再根據真絲產品的種類細分:桑蠶絲產品和柞蠶絲產品;桑蠶絲產品和柞蠶絲產品再根據原料絲線的種類進行細分:長絲織物、雙宮絲織物、絹絲織物和紬絲織物,具體鑒別方法是檢查絲綢面料的外觀形態(tài)與光澤,并通過手感耳聽來感知,然后再拆下織物的紗線,檢測紗線內部纖維狀態(tài)和紗線外觀,必要時再根據FZ/T 01057《紡織纖維鑒別試驗方法》中的顯微鏡法來鑒別桑蠶絲和柞蠶絲纖維種類。
(3)根據織物的加工方式選擇。最后根據面料的顏色來確定加工工藝,如練白、染色和印花來區(qū)分是練白綢還是成品綢。
(4)通過上述分析,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具體見圖1。
圖1 絲綢面料標準選擇
隨著科技的進步,為了滿足廣大消費者的不同需求,絲綢面料已經是琳瑯滿目,雖然上述國家、行業(yè)推薦性產品標準基本覆蓋大部分絲綢產品,但是隨著創(chuàng)新開發(fā)的不斷深入,產品的日新月異,加上標準存在一定的適用性,導致無法完全體現某些種類絲綢面料的特性,如光澤度、懸垂性等,急需我們去不斷完善和更新。所以我們在選用產品標準的時候需要仔細斟酌,切勿隨意選擇,而使標準失去生產指導的作用。其實,根據我國《標準化法》,國家鼓勵有技術實力的生產企業(yè)制定高于相應推薦性標準的企業(yè)標準,來規(guī)范和指導自己產品的生產與檢驗。在我們國家的推薦性標準無法完全覆蓋所有產品種類之時,為了能夠正常生產,一些生產企業(yè)在借鑒相關推薦性標準的前提下,在保證滿足國家強制性指標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適用于自己企業(yè)內部產品的企業(yè)產品標準,真正展現我們個性絲綢面料的優(yōu)良品質,以補充現有行業(yè)標準、國家標準的不足,并推動絲綢面料標準化工作不斷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