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芬
摘 要:作文教學中如果能打開學生的思維,激活學生的生活素材,并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文可寫,這便是最高效的作文教學課堂。本文從小學作文教學中,如何激活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進行相關闡述。
關鍵詞:小學作文 生活素材 激活生活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薄澳懿痪行问降貙懴伦约旱囊娐劇⒏惺芎拖胂?,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寫清楚?!薄梆B(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边@些都是對學生關注生活、表現(xiàn)生活、感受生活的明確要求。但在實際寫作中,學生最缺乏的就是寫作素材,生活中的很多經(jīng)歷與事物無法在作文中得到生動而貼切地展現(xiàn),導致很多學生無法下筆,甚至害怕寫作。[1]
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激活學生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文可寫呢?筆者提出以下幾種方法,供各位同仁參考。[2]
一、激活學生的家庭生活,讓學生習作閃爍親情的光芒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古代教育家朱熹的這句名言不僅道出了學習的方法,同時也說明只有在生活實踐中才能獲得真知,求得發(fā)展。對于寫作來說,生活就是作文的源頭活水。對于小學生而言,家庭生活便是這“源頭活水”的精華。[3]
在作文教學中,如果能激活學生的家庭生活,讓其沉醉在真實感人的畫面中,親情的光芒便會在學生的作文中熠熠生輝了。[4]
例如,寫作《第一次……》時,筆者首先重點引導學生將自己家庭生活中的趣事激活,然后再讓學生動筆寫作一個片段。緊接著,再挑選精彩片段展示并評講。最后,再讓學生將片段進行細節(jié)豐富,形成一篇作文。于是,很多富有家庭生活韻味和濃濃親情的畫面在優(yōu)秀習作中便出現(xiàn)了:《第一次包餃子》中弟弟包出的“豬頭餃子”和小作者包出的“飛碟餃子”相映成趣;《第一次做飯》中小作者給父母做出的“噴香糊焦炒飯”讓一家人在歡笑聲中度過晚餐時刻;《第一次當家》里,剛開始小作者安排全家人一周生活時的雜亂無序,再到后來壓縮自己零花錢時展現(xiàn)出的成熟與責任感……
小學作文教學,不要一味地無限拔高或擴展學生的想象力,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盡量先從其家庭生活入手,慢慢引導學生回味家庭生活的畫面,然后再去發(fā)散學生思維。這樣,學生會更有參與的熱情,思維才會更加活躍。
二、挖掘?qū)W生的學校生活,讓學生習作散發(fā)鮮活的生活氣息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源泉?!钡?,在習作中,凡是學生寫到學校生活時,往往都是班級同學團結協(xié)作之事,同學之間互幫互助的事,或者是老師悉心輔導學生學習的事,凡此種種,皆是在“主旋律”包裹中的類型化被動作文,完全沒有學生個人的情感體驗。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挖掘?qū)W生的學校生活亮點,激活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讓校園生活的亮麗風景線在學生作文中得到充分展現(xiàn)。
為了讓學生寫好《一次運動會》這篇作文,筆者將作文課堂搬到了運動場上。在運動場上,全班同學開展了一次特別的運動會:兩人三足比賽、踩氣球比賽、拔河比賽。每一次比賽結束時,筆者都會隨機采訪幾名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在比賽中,筆者還會故意設置一些障礙,制造一些笑料,讓學生有談論的話題。全部比賽結束后,再將作文課堂搬回教室?;氐浇淌液螅P者引導學生回味運動會上的精彩畫面,再牽引到其他有趣的運動會畫面,并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與體會。簡單指導過后,一聲令下,學生們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寫作。最后成文的作品里,全都充滿了鮮活而獨特的情感體驗,不再是“假大空”的虛偽作文。
三、提煉學生的社會生活,讓學生習作呈現(xiàn)思維的深度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指出:“文章必須從真實的生活里產(chǎn)生出來,把真實生活所不曾經(jīng)驗的事勉強拉到筆下來,那是必然失敗的勾當。人固然為寫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擔負人的責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實的生活,才有好文章?!毙W生接觸社會的時間較少,對生活與社會的看法往往會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甚至夸大其辭,泛泛而談。寫好人好事,多以公交車讓座、拾金不昧居多;寫社會實踐活動,往往就是賣報紙活動,或者幫家里買菜;寫社會不良現(xiàn)象,也是以亂扔垃圾、行人亂穿馬路為多。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多提煉一些社會生活現(xiàn)象或畫面,讓學生分析其現(xiàn)象所折射的內(nèi)在涵義,從而讓學生有一雙善于觀察生活的眼睛,有一顆善于思考生活的心。
如在寫作《街邊的……》時,筆者將街上出現(xiàn)的比較有意義的一些畫面做了展示:東倒西歪的共享單車、寫字畫畫的乞丐、戴紅帽拿紅旗的志愿者……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有感觸的畫面講述自己經(jīng)歷過的相關故事。當一位學生分享完自己故事后,筆者再引導學生評論故事背后的意義或令人深思的地方,學生的思維深度慢慢得到了提升。當學生再提筆寫作時,《街邊的共享單車》講述的就是文明與體制的故事;《街邊的書法家》展現(xiàn)的就是一位多才多藝卻流落街頭的書法家的故事……
結語
文學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文學。小學生的作文更是源于生活,小學生的生活也離不開作文。作文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激活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有寫作的鮮活素材,當學生下筆如有神之時,這便是師生共享成功的美妙課堂了。
參考文獻
[1]楊愛粉.努力搞好語文課堂教學.科學教育[J].2008年11期.
[2]王榮生.我國的語文課為什么幾乎沒有寫作教學.語文教學通訊[J].2007年35期.
[3]朱毅然.新課標理念下的作文教學與反思.讀與寫[J].2011年05期.
[4]宋守富.作文教學的困境與對策.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J].2011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