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旭芳,吳李秀,俞坤強,葉麗,周秀娟
中國腦卒中幸存者中約有70%的患者存在運動、認知等功能障礙的后遺癥[1]。由于長期缺乏運動,會使肺纖維組織增加、彈性下降,從而使心肺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減退[2]。而隨著肺功能的減退,腦卒中并發(fā)癥亦隨之產生,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感染,其發(fā)生率高達30%,其中肺炎發(fā)生率為10%[3]。而腦卒中后并發(fā)肺部感染往往會加重各種并發(fā)癥,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甚至可能導致死亡[4]。肺功能作為基礎的生命功能,其能力的下降,同時也嚴重制約著腦卒中患者的身心功能的康復[5]。筆者將Breathelink呼吸訓練儀器用于改善腦卒中后的肺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6月浙江省麗水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門診及住院的腦卒中患者60例,均符合:(1)腦卒中的診斷標準[6],并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2)首次腦卒中,病情穩(wěn)定,意識清醒,生命體征穩(wěn)定;(3)存在肺功能障礙;(4)能自主呼吸配合吸氣肌訓練;(5)年齡 45 ~ 75 歲;(6)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1)無癥狀性腔隙性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和可逆性腦卒中;(2)存在嚴重的認知或偏側忽略等功能障礙,或存在嚴重的焦慮、抑郁等精神疾患,無法進行正常的干預或評定者;(3)存在嚴重的視力障礙、聽力障礙影響訓練或評定者;(4)存在心肝腎功能衰竭、惡性腫瘤、消化道出血及嚴重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及偏癱類型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所有受試者都接受常規(guī)的內科治療、健康教育、康復治療,并接受常規(guī)呼吸訓練,包括腹式呼吸,縮唇呼吸,有效咳嗽。治療組在此基礎上,使用 Breathelink訓練儀進行呼吸功能訓練。訓練時間安排在患者餐后1~2h,訓練時患者可取坐位或立位,指導患者全身放松,有手部抓握力量的患者自己手持Breathelink訓練儀,沒有手部力量的患者由護士幫助患者拿Breathelink訓練儀。然后將訓練儀和電腦連接,打開吸氣肌訓練應用程序,將咬嘴置于口內,并將嘴唇裹住密閉,咬住中間橫隔處于上下牙齒中間,根據提示指導患者進行吸氣訓練,在吸氣前盡可能地將肺內氣體呼出,然后迅速有力地吸氣,吸氣動作要快速有力,使胸廓擴張,然后緩慢被動地將肺部氣體通過咬嘴排出,放松胸與肩部肌肉,每次訓練30下,每天2次,安排在早餐和中餐后進行訓練,4周為1個療程,每次訓練結束程序自動保存患者訓練的相關數據。
1.3 療效觀察 治療前、治療4周后評估兩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1)呼吸功能評估:①呼吸肌肌力,反映患者呼吸時呼吸肌肌肉的力量;②流速(流量),單位時間內呼吸氣體體積的大小,反映呼吸能力及氣道通暢性;③容量,呼吸氣體體積的大小,主要反映呼吸能力。采用科時邁肺功能測試儀相關參數評估: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FEV1/FVC。(2)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估:采用Bethel指數評定患者ADL。
1.4 統(tǒng)計方法 應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非正太分布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呼吸功能比較 治療后,兩組呼吸肌力、流速、容量均較治療前升高(均P<0.05),治療組升高較對照組更明顯(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呼吸功能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測試儀參數比較 治療后,兩組FVC、FEV1、FEV1/FVC均較治療前改善(均P<0.05),治療組改善較對照組更明顯(均 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測試儀參數比較
2.3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較治療后,兩組ADL評分均較前改善(均P<0.05),治療組改善較對照組更明顯(P<0.05),見表4。
表4 治療前后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表
腦卒中患者由于肢體運動等功能障礙,長期臥床,導致呼吸肌肌力下降,胸廓順應性降低,肺功能發(fā)生障礙,容易誘發(fā)氣道感染,甚至發(fā)生肺炎[7],不僅影響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還會增加再次卒中的風險[8]。目前的呼吸訓練方式主要通過改善膈肌等呼吸肌肌力,來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9]。然而腦卒中患者胸廓活動度下降,限制了膈肌參與呼吸運動[10],且常規(guī)的呼吸訓練依賴治療師,對患者運動功能要求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肺功能的恢復。
Breathelink訓練儀采用抗阻訓練技術,在對膈肌進行超負荷訓練的同時,也對肋間肌等輔助呼吸肌進行訓練。吸氣時患者需要努力完成抗阻的吸氣動作,隨著呼吸深度的增加使呼吸肌獲得完全收縮、舒張鍛煉;呼氣時無阻力,胸廓充分擴張,胸膜腔負壓增大,有利于肺的膨脹,從而自然地將肺內氣體排出[11]。本研究發(fā)現,治療后,治療組呼吸肌力肌力得到增強、呼吸的流速和容量得到提高,肺功能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均 P<0.05)。Breathelink訓練儀對患者的肢體功能要求較低,且在訓練過程中患者可以看到相關參數顯示的變化,從而提高了患者訓練的積極性及依從性。本研究將Breathelink訓練儀與常規(guī)呼吸訓練相結合,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在治療結束后同單一的常規(guī)呼吸訓練相比較,治療組的肺功能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而肺功能的改善,為患者的肢體運動等功能的康復奠定了基礎,最終促進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高。本研究顯示,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有所改善(均P<0.05),且治療組較對照組明顯(P<0.05)。
綜上所述,Breathelink訓練儀結合常規(guī)呼吸訓練較單一的常規(guī)呼吸訓練,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對此仍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加以驗證。